APP下载

桑植民歌在学前儿童美育课程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5-01-14杨湘鹭王天祎

科教新报 2025年1期
关键词:桑植民歌美育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持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

桑植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极具教育价值,适合融入学前儿童美育课程。

一、桑植民歌概述

桑植民歌源远流长,可追溯至2000 多年前屈原的楚辞《九歌·湘夫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发,促进了民族融合,为桑植民歌注入新活力。清代沙文清创作的《挽友人》显示桑植民歌在当地流传。新中国成立后,搜集了超过10000 首桑植民歌,这些民歌于2006 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的曲目类型主要包括山歌、劳动号子、小调、花灯等,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曲体结构的独特性、节奏的多变且稳定性、本土方言的音乐化,通常通过师徒或家族成员间的口传心授方式予以传承。

二、桑植民歌融入学前儿童美育课程的价值

(一)提升学前儿童的审美素养

桑植民歌的歌词、旋律和节奏能激发孩子们的听觉和动觉,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民歌,儿童可以深入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审美理解能力。

(二)丰富学前儿童美育课程内容

引入桑植民歌,不仅可以让儿童接触到多元文化,还可以深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能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三)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桑植民歌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前儿童美育课程,有助于孩子们早期接触并培养对这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学习桑植民歌还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为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桑植民歌融入学前儿童美育课程的途径

(一)集体教学活动

首先,在集体教学导入环节,通过展示桑植民歌的视频片段,激发儿童对这种音乐的兴趣。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桑植民歌,让儿童在欣赏和学习中体验音乐的美。

(二)一日生活过渡环节

一日生活的休息时段也是传承桑植民歌的巧妙时刻。午餐前后,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增强孩子的文化认同感。离园整理环节,带领孩子们回顾一日活动中领略过的桑植民歌,回味感知的同时巩固学习成果。

(三)家园共育

家长应参与孩子的音乐教育,一起享受桑植民歌。共同制作音乐道具,布置音乐环境,创造音乐氛围。园所可以通过举办亲子音乐会、民歌创作比赛等活动,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

四、桑植民歌融入学前儿童美育课程的策略

(一)确定各年龄段教育内容,建构三级目标架构

3~4 岁的孩子可通过节奏游戏初步感知音乐与节奏;4~5 岁适合聆听含故事内容的民歌,促进语言和想象力发展;5~6 岁可学习民歌唱法和舞蹈,通过集体活动提升孩子的表演和团队协作能力。三级教育目标主要包含在情感上引导孩子体验民歌韵律,培养音乐感知;认知上使孩子了解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技能上结合游戏与表演,让孩子在愉悦氛围中学习旋律和节奏。

(二)打造立体课程框架:研学旅行、个人探索与师生互动教学

将桑植民歌全面融入学前美育课程,例如科学规划户外研学,通过与居民互动体验民歌魅力与自然和谐。教师设计创新美育活动,培养孩子的学习与思考能力,增进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三)实现三方协同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教育工作者、家庭成员与幼儿共同合作

将桑植民歌融入学前美育体系,运用多元教学模式拓宽儿童艺术认知。例如,组织亲子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传授桑植民歌要领,协同促进桑植民歌在学前美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小艳. 浅谈传统民歌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J]. 新智慧,2023,(08):47-49.

[2]王杨. 桑植民歌在音乐剧教学中的运用[J]. 艺术评鉴,2021,(10):125-127.

猜你喜欢

桑植民歌美育
乡村振兴视野下桑植民歌的创新研究*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桑植隧道监测方案研究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浅谈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以传承人向佐绒为例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桑植 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