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吉铁路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探讨
2025-01-01李炳垠徐国凤
摘 要: 以浩吉铁路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为例,对创建原则、程序和标准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创建过程中组织管理、宣传培训、任务落实、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典型做法与经验,主要有:践行“绿色浩吉”的建设理念;加强组织领导,规范项目管理;加强沟通联系,注重宣传培训;加强技术支撑,强化任务落实;守正创新,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紧跟时代步伐,助力脱贫攻坚。
关键词: 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浩吉铁路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C"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5.01.008
[引用格式] 李炳垠,徐国凤.浩吉铁路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25(1):29-31.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强调生产建设单位要强化责任落实,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铁路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截至2021年,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突破15万km,铁路建设规模空前巨大[1]。自2011年9月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土保持示范创建活动以来,已有多条铁路建设工程获得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称号,为规范铁路工程水土保持施工、强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本研究以2021年获得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称号的浩吉铁路建设项目为例,总结浩吉铁路在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以期为今后铁路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原则、程序和标准
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依据是《水利部关于开展国家水土保持创建工作的通知》(水保〔2021〕11号)和《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管理办法的通知》(办水保〔2021〕171号)。
1.1 创建原则
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按照“自主建设、自愿申报、严格审核、动态管理”的基本原则,具体应当体现区域典型性、行业代表性和引领性,注重理念、机制、模式和技术创新,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2]。
1.2 创建程序
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以建设主体自愿申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推荐,水利部组织评审认定的程序开展。示范工程为部批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直接向水利部申报。
1.3 创建标准
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需满足的必备条件包括:①开展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理、监测及设施验收工作,且未发现较严重问题;②足额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③未被列入过水土保持信用监管“重点关注名单”和“黑名单”;④未被水行政主管部门执行过责任追究、行政处罚和挂牌督办;⑤未被媒体曝光过重大水土流失问题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以《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标准(试行)》为标准进行评分,标准由组织机构、建设管理、综合防治、防治成效4个一级指标和机构人员、监督检查、防治措施、生态效益等17个二级指标组成。
2 基本情况
2.1 项目概况
浩吉铁路项目起自内蒙古自治区浩勒报吉,途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韩城市,山西省运城市,河南省三门峡市、洛阳市、南阳市,湖北省襄阳市、荆门市、荆州市,湖南省岳阳市、长沙市,江西省宜春市、新余市,终点到达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站,沿线经过7个省(区)16个市。线路全长1 813.23 km,建设标准为国铁
Ⅰ级,设计时速为120 km/h。工程沿线自北向南经过毛乌素沙地、陕北黄土丘陵、红壤丘陵、中低山等地貌区域,气候类型涉及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2.2 水土流失情况
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危害主要有扰动地表造成的水土保持设施、植被破坏和土壤裸露,边坡开挖、弃渣堆置遇暴雨天气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穿越沙地破坏表层土壤结皮,大风天气风力侵蚀加剧等。水土流失治理重点、难点在于扰动面积大、取弃土方量多,途经河龙区间多沙粗沙区、伏牛山中条山、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等多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保持工作难度大。
3 浩吉铁路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做法与经验
3.1 践行“绿色浩吉”的建设理念
浩吉铁路在建设之初就积极践行“绿色浩吉”建设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项目规划、选址、设计、施工、运行等各个环节。在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因素纳入项目决策中;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通过科学规划设计、严控施工扰动、及时生态恢复等手段,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最大程度实施生态恢复,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2017年,浩吉铁路工程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大桥项目先后荣获河南省样板工程、三门峡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工程称号。
3.2 加强组织领导,规范项目管理
建设单位以建设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为工作目标,制定“依法合规、统筹兼顾、多措并举、绿色环保”的工作思路,健全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监测各方联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公司统一组织、指挥部分段管理、设计单位技术支持、监理单位日常监督、施工单位具体落实、监测单位跟踪监测”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对质量、安全、技术、环水保等实行标准化管理,将水土保持纳入工程管理,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强化过程控制和激励考核,加强质量监督,实行质量责任制,注重人员培训和管理,以确保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在铁路行业起到了样板引路、示范引领作用。
3.3 加强沟通联系,注重宣传培训
建设单位高度重视与流域机构、沿线地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沟通联系,共同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积极配合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作为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抓手,指导参建单位不断完善制度,优化工作方法,落实问题整改,提升水土保持工作能力。
工程建设期间,建设单位分层次、多手段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宣传和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召开观摩会、印发宣传画册、布设展板等形式推广先进经验,并邀请记者采访一线工作人员,在《人民铁道》刊发文章宣贯典型事迹,召开水土保持专题讲座,内容涉及生态保护宏观重要性和具体水土保持技能等,还邀请业内专家、学者、技术服务单位进行授课,提高了参建人员水土保持意识和责任感。
3.4 加强技术支撑,强化任务落实
浩吉铁路建设过程中引进专业技术单位开展水土保持方案、后续设计、监理、监测、验收等技术服务工作,为铁路建设提供全面、专业、高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支持和服务。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引进专业设计咨询单位,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因素纳入项目决策中;施工阶段,引进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单位,对水土流失情况全程监测管理,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施工后期,引进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评估单位,对水土保持设施功能全面评估,提出改进建议,为水土保持验收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3.5 守正创新,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浩吉铁路线路里程长、沿线环境复杂,建设单位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因地制宜优化方案,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益。
1)植被覆盖度动态测算系统。植被覆盖度动态测算系统是一种基于遥感技术的系统,可以用于监测和估算地表植被覆盖情况。利用该系统通过遥感卫星或无人机等遥感设备获取地表植被的图像或数据,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技术计算出植被覆盖度,再在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利用传统目视、针刺等方式做校准,通过读取无人机低空遥感影像中的RGB值,得到植被覆盖度数据。
2)Pix4D平台。Pix4D是集全自动、快速、专业精度为一体的无人机数据和航空影像处理软件之一,通过Pix4D mapper模块可以生成三维数字模型,以及精准的DSM、DEM和高精度正射影像,还可根据解析影像,分析弃渣场扰动范围、弃渣量变化情况。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测量方法更高效、准确,能为铁路建设工程设计提供更加可靠、准确的数据。
3)因地制宜,创新防护措施。针对移动沙丘对铁路建设的影响,设计优化了传统的浆砌片石护坡,采用混凝土结构进行替代,使防护结构内部更加密实、耐久性更佳。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重视地方景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广泛采用三维生态护坡、立体植被垫等,提高植被成活率和绿化效果。在风沙区固沙植被选取了根系发达、抗旱抗寒能力强、成活受自然气候影响小的柠条,按照30 m林带、30 m草方格间隔交替布置,形成天然防沙网,防护效果良好。
4)设计优化,取弃土场合一。主体工程在施工阶段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取弃土场合一设计,合理规划取弃土场位置和规模,减少了取弃土场的数量;同时优化施工工艺,分块分段取土,避免形成大的开挖面,对先取后弃的取土场,分块分段回填并对边坡进行清理、防护。取弃土场合一,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土地资源的浪费,提高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永临结合,减少施工扰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结合当地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利用沿线既有房屋、场地作为办公场所,租赁当地拌和站、仓库、工业场地等作为施工临建设施场地,施工结束后临时道路、设施移交地方永久利用。永临结合,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工程效益最大化。
6)创新创优,建立首件评估制度。浩吉铁路公司创新创优,深化精准施策,严格“首件”(即采用统一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在同类工程或工序第一次施工的产品),强化过程,面对全线地形地质复杂、水土流失多样的困难条件,实施首件评估制度,在水土保持设计中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的各项措施,把防治措施分解到每个施工标段,做到“一段一册”,取、弃土场“一场一图”,坚持水土保持工程和主体工程同步同标准实施。
3.6 紧跟时代步伐,助力脱贫攻坚
建设单位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参建单位依据实际情况,将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与脱贫攻坚、发展经济有效结合。坚持工程建设与地方土地整理规划相衔接,通过整合利用施工中产生的废弃渣土,修建蔬菜大棚、烟叶基地、猕猴桃种植园、工厂、学校、移民点等,打造集生态文明与经济产业为一体的示范样点。全线减少取、弃土渣场269处,综合利用弃渣2 270万m3,实施土地整治666.7 hm2,新增耕地117.0 hm2,使沿线1 328人实现脱贫致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浩吉铁路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为建设目标,树立“绿色浩吉”建设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项目规划、选址、设计、施工、运行等各个环节中,各参建单位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对照创建标准高质量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从组织管理、宣传培训、技术创新等多方面探索实践[3],为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浩吉铁路示范创建做法与经验在同行业中具有典型性和示范引领作用,为今后铁路工程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莫斌,朱世海,李峰,等.新形势下铁路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持,2022(3):28-31.
[2] 刘宇,周娟.输变电工程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工作探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21,33(4):52-54.
[3] 梁亚丹,吴碧波.广东省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实践与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持,2021(6):21-24.
(责任编辑 李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