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官地图

2025-01-01郭亚男

VOGUE服饰与美容 2025年1期

哲人亚里士多德将人体的感官分为五种类型一一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而这五种感官的综合作用丰富着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无论是眼睛看到的、鼻子闻到的、耳朵听到的、皮肤触及的和舌头尝到的信息,都会在我们的大脑中集合,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感知体验;当我们走入_个场景,视觉往往能够带给我们直观的空间认知,而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则进一步地道出了情感与细节。

但事实上,我们似乎正在面对一个以视觉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环境,从城市规划到主题公园、从美容到形象设计、从音乐图像化到广告美学,图像已然成为这个时代最富余的日常生活资源,它成为一种符号情景,甚至一种文化仪式,主导着我们感知世界、与外界相处的体验。值得警醒的是,尽管我们总认为自己可以从视觉体验中获得最宝贵的所谓“第一手信息”,但这种依赖往往也会限制我们对于环境全面认知的能力,忽略甚至忘记另外几种感官在其中的协同与作用。而实际上,正是那些看似无形、不可见的元素,才让感官体验变得完整,继而塑造着我们观看这个世界的视角。

不止是“看”世界

20世纪60年代,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做过一个关于人类获取信息来源和途径的心理实验,并从实验结果中证实:人类获取的XISBBevBaGhNgOIHQ9OsxpdlnOvVOk+KfqmLR+wDgg0=信息83%来自视觉。这显然不是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在快速发展的当下,视觉的作用正在愈演愈烈,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其呈现媒介和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图像犹如万花筒一般映照出世间万千,大众心照不宣地默许着视觉凭借其在五种感官中的突出优势:直接、快速、一目了然,在这快节奏的当下,成为再合适不过的生活催化剂,变得必不可少。

有趣的是,近两年我们看到不少关于弱化“视觉”,甚至于“关闭”更多感官的事情发生。当身处高压繁忙的社会节奏之中时,对于放松的需求总会让一些群体另辟蹊径,比如体验“漂浮仓”,它是一种用于放松和治疗的设备,用户漂浮在含有高浓度盐水的箱体中,由于水的浮力和箱体的隔音设计,人会体验到一种无重力和极度安静的状态一一身心几乎与外界刺激完全隔离,五种感官似乎也暂时“失效”。而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中,身体与大脑的反应却很奇妙:因为感官的暂时关闭,大脑会迅速做出调整,主动增强对自身内部感受的敏感度,促使人对身体状态产生更深的觉察。当然,与日常生活场景相比,这是一个相对极端的体验,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正如我们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一般,我们的感官体验其实也是在流动的,或者说,如何调用和触发每一种感官,正决定着我们如何感知自我、感知世界。

将摄影视作一门视觉艺术,怕是大部分人都会同意。光影的掌控、人物情绪的拿捏,这些看似都需要眼睛来完成的捕捉,也都是些再常见不过的共识。但是不是一定必须用到眼睛呢?“非视觉摄影”,这个听起来颇为小众甚至有些不合理的摄影方式,便完全抛开了“眼睛”这个媒介,转而充分调动除却眼睛外的另外几种感官的配合。“我能感觉到光线照射到脸上,能听到风吹树叶的声音,能闻到空气中花儿的芬芳,然后我按下快门。”这是一段来自视障人士对于自己摄影状态的分享,刻板印象中摄影世界由视觉主导,视力障碍者意味着与这个世界无缘,但这种反差与尝试,却也让他们有机会用身体去唤醒那些属于他们自己的非视觉的独特系统。

而这也让人不禁思考:当我们通过摄影来对话,如此依赖视觉化的表达时,却得到许多并非由视觉主导的答案。视障人士看不到空间中的事物,但能够用强有力的感情去捕捉他的所听、所触、所嗅一一当视觉感受被弱化时,反而使其他感官变得更加敏锐,甚至在特定的时刻,这或许成为一种力量的馈赠,得以从另外一个视角去拥抱面前的世界。

在一些城市,存在着这样一种“黑暗餐厅”,它邀请顾客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用餐。人们互相搭肩进入全黑的餐厅空间,靠听觉判断店员和他人所处的方向,靠触觉找到自己和餐具的位置,至于吃了什么,则完全要凭借味觉来辨别,那些平时无比熟悉的食物,如今也只能靠咀嚼和味蕾感知形状味道来猜是哪种食材,而这样黑暗的环境不仅让人更加专注于食物的味道和口感,同时因为视觉的暂时缺失,无法看到周边环境以及对面人的外表,一切注意力也就都集中在对话本身。

如果说前面的闭眼摸索仅仅是带来新鲜感,那这些大概是视觉关闭前从未留意过的细节:嗅到香气时内心的情绪波动:嘈杂的环境中专注于只听一种音源;指尖轻触与手掌重压对物体的感知:熟悉的食物入口时意外的层次感……通过这些体验,我们与外界的互动方式从一种感官流到另外一种感官,而在这个感官间互相迁移的过程中,那些触手可及的器物也成了我们看待世界不同角度的开关,让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在感官的流动间发生着变化。

从“嗅”谈起

在人的五种感官中,如果说哪种存在感相对较弱,那便是嗅觉。它似乎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它的抽象和复杂,使其远远落后于我们对听觉、尤其是视觉的理解。不像视觉,它无法通过录像、录音抑或各种社交媒体来传播与记录,在早年的一项针对年轻人的调研中,甚至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承认,他们宁愿放弃嗅觉,也不愿意放弃手机。这看似极端,却也表现了一种趋势。回想—下,当我们尝试描述一段与友人的对话或者一段旅途时,话题内容和沿路的风景往往最先浮现在脑海。至于嗅觉,可以说我们鲜少关注气味,甚至有时没有留意到它的存在。

但未曾留意,是否就意味着它更少被使用呢?科学数据显示,每人每天要呼吸两万多次,而嗅觉可以识别出上万种气味,也就是说,嗅觉之灵敏甚至在我们未曾留意的情况下时时刻刻都在参与我们的体验,只要我们还在呼吸,我们的生活便时刻笼罩在各种气味之中,嗅觉会不知不觉地用气味标签将各色人物和地点刻在我们的记忆里面。

关于气味与记忆的关系,“普鲁斯特效应”可以给出很好的描述,即特定的味道或气味能够唤起人们深层回忆和情感。它源自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小《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一个著名场景,当书中的主角品尝到玛德琳蛋糕和茉莉花茶时,便回忆起了童年的经历。翻看社交媒体,不少当代的年轻人都会分享类似的体验:儿时在长辈家里闻到的一种特殊味道、上学时爱吃的某种食物、旅居某座城市时常喷的一种香水……我们往往不会给第一次嗅到的气味做出分类和定义,却会在它第二次出现的时候融入更多的情感去感受它。而当我们稍加利用这些曾经熟悉的气味,便能犹如坐上时光机一般在时空中任意穿行,回到或者去往某个时刻,此时嗅觉的特别才真正体现出来一一它可以联结我们的过去和当下,以一种未曾察觉的方式贯穿我们的整段人生经历,每当我们闻到一种气味,也是在重温与这些气味相关的经历和故事。

这也注定了嗅觉体验下我们往往拥有更多情绪化的表达,会因为闻到喜欢的味道而雀跃、厌恶的味道而沮丧。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闻香是调整负面情绪最好的方式之一,只是闭上眼睛,借由香薰、精油的香气,便能实现“短暂的逃离”,从一种坏情绪中平静下来。说来神奇,其实神经科学早已对此做出解释:作为唯一能直接进入大脑情感和记忆而无需通过丘脑处理的感官,嗅觉能够唤起那些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记忆,同时也意味着,它最能调动人的情绪反应。与多家国际知名品牌有过合作的营销大师Martin Lindstrom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人的情绪有75%是由嗅觉产生。换个角度想,这是否也意味着嗅觉有75%的几率会左右我们的情绪?我们自然无法预测一天之中会发生的事情,但当了解了自己对于气味的偏好,便可以策略性地使用气味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通过改变周边环境的气味来平衡激素分泌,找到让自己愉悦的气味,而不被其他情绪裹挟,让气味成为自己的疗愈师。

意大利诗人托马斯·阿奎纳说,“我们时常谈到美的景象和声音,而不大提及美的滋味和气味。”的确,尽管我们的鼻子有四百多种嗅觉感应器,但我们却很少意识到或者主动去感受它对我们的影响。或许在这里还无法讲清关于嗅觉的所有,但可以启发我们逐渐去感受其存在,意识到包括嗅觉在内的这五种感官都在各司其职,塑造着我们的感知。

探索感知的边界

这两年常见如何提升感知力的探讨,在日复一日中,其过程的意义仿佛正在消逝,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人习惯于用效率和结果来衡量一件事情的好坏,只是单纯地去感受变得异常艰难。何为感知?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脑对外界整体的看法和理解,为我们对外界的感官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大脑根据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尝到的,以及这些东西与以前的记忆所做出的解释。

对大部分人而言,这样综合感官作用的处理方式似乎并不陌生,我们自认为熟知每一种感官所带来的影响,并自信地觉得我们能够掌握并使其完美支持我们的生活。如果真的是那样,或许这篇文字应该就此打住,而事实是,关于如何提升感知力的发问还在继续,这也意味着我们依然在探索的路上。或许可以换一个思路,通过“提纯”来提升敏感度,就如还原成“出厂设定”一样,继而也可以这样发问:一个人是否能够宛若新生又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不急不躁地去理解和获取?一一尽管我们熟知每个感官的作用,却又愿意在生活中去重新探索它。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惯性反应”:对某种习惯说不上来由地坚持与依赖,更乐于依据经验来判断一件事情的走向……这些当然并非坏事,却会让人在一次次熟悉的应对中消磨掉对生活的新鲜感,对事物本身的感知力也会逐渐减弱。“人们思考的过程太拘泥于惯例或对过去经验的类比,所以很少有人会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问题”一一不少人知道“第一性原理”大抵是因伊隆·马斯克频繁提及,从他的分享看来,第一性原理就是在解决事情时要回归到事情的本质上来,而这点其实同样适用于应对“惯性反应”。一个常用的策略是制造某种仪式一一想象—下将你的生活具体化:不是一味地追求总和,而是把每一个细节放大,不只能看到,也能听到、嗅到、触到,利用感官把生活过得更具体。正如我们在此展开讲述嗅觉的作用一样,其他感官同样有它们的特别之处,比如味蕾刺激所获得的丰富愉悦的体验,使味觉成为最具“享受”特质的感官之一,又比如触觉感受往往能带来比语言描述更接近“真实”的反馈。

回到上面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我们正面对着一个以视觉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环境,感官看似以一种强势、猝不及防的方式主导着我们的世界,但反过来想,我们又何曾失去过对它们的掌控呢?当我们留意那些生活里的细节:一草一木的生长衰败、太阳的东升西落、人们情绪的微妙变化,这些看似“无用”的观察都是我们调动感官所获得的,它们是帮助我们感知世界的工具,在这中间发挥的具体作用便是一切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