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逻辑架构与实践路径
2025-01-01汪源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党中央针对国家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指引着当前我国各领域的变革发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其中一环,需要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而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基石,应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支柱功能。在教育现代化引领下,“教育强国”“规范管理”“公平均等”“数字赋能”等战略任务,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属性。基础教育涉及面广,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厘清逻辑框架,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应始终围绕教育发展核心目标,科学且有组织地探索明确教育方向、推进教育治理、持续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创新等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现代化
汪源.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逻辑架构与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5(01):1-5.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进程,一般以国家为基本单元,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向现代转变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变化的过程。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化已渗透于世界各国各领域,具有一定统一性与共通性,但各地区现代化进程又有自我发展特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化进程呈现出显著的中国式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方针,要求各领域要以此为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展开深化改革。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对应的经济建设与物质支撑,而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表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
具体至教育领域,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其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需要从教育全过程,包括教育管理、教育内容等多维度实现现代化转变,需要以高质量发展姿态实现高标准、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教育部发布的政策文件与新闻报道中多次提到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基础教育作为面向社会全体的基础性教育,是增强国民综合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优先地位,被视作基础设施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予以保障。因而,基础教育在教育现代化与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为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多次出台政策进行指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各类文件均表明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首要任务,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现代化转变的战略选择,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的直接动力,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与底座,其发展与治理应在教育现代化指导下有序进行,要以教育现代化十大战略任务为基础,推动基础教育向高质普及、服务均等、信息变革、创新开发等方向发展。
1.教育强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向来是影响国家发展与兴盛的重要因素。自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在各项会议中多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动员令;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安排部署,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教育强国逐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支撑。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强国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其高度关注教育体系建设、教育资源优化与教育质量提升等核心问题。而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基点”,是关系中国广大群众幸福的重大民生事项,要以教育强国为引领,做稳做实,以高质量发展为依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能力基础、素质基础、人格基础,助力教育强国目标平稳实现,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夯实基础。
2.规范管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依法治理与规范管理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基础,唯有从严管理与规范管理才能有效杜绝违法违规行为,从而形成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石,其教育治理水平与规范化程度会直接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效果。为此,教育部决定组织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旨在提升基础教育治理水平,增强基础教育队伍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规矩意识,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与满意度。为确切落实规范管理行动,各地区根据地域特点发布具体实施方案,如《北京市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实施方案》《海南省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实施方案》等地区性文件。因而,基础教育应严格落实规范管理行动,不断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更高要求明确规范教育行为,重点整治行动中关于安全底线、日常管理、师德师风等相关问题,不断提高教育规范化水平,进而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3.公平均等: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中蕴含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基础教育作为国民高度关注与参与的教育体系,其公平正义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现阶段,各地区基础教育全面落实,但受到经济发展与地域条件等因素限制,不同地区的教育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出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使得教育公平与均等化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公平到有质量的公平,再到高质量公平,体现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4]。为解决教育普及质量与公平性问题,国务院教育督导各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为进一步实现基础教育均等化、现代化,明确要求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从保障教育公共基本要求出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平正义。
4.数字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
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发展成熟,信息化已成为时代新特征,信息变革已经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各行各业注入创新变革新动力。具体至教育领域,信息技术能为教育提供新思维。从助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到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教育管理、教育监测、教育决策教学全过程的科学性与精准性;能以智慧校园为核心打造教学、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平台,真正实现数字赋能教育创新,有效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数字技术能够推动教育公平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提出的,要“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5]。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样要借助信息化动力,通过数字赋能助推教育创新发展,有效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的加快信息化教育变革这一战略任务。
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架构
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包含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直接主体,还涉及社会、政府、家庭等各要素,是易受多因素影响的多元网络。因此,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着手,充分考虑各类因素影响,确保内部平衡有序,促进内外融合互动,优化顶层设计指引。以政府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社会层面为切入点,探索不同领域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任务中的实践逻辑,进而为具体实践提供可循路径。
1.政府层面:以政策引领统筹规划基础教育发展
教育作为物质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是各国高度重视的领域板块,与政治、经济等发展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关于教育战略与政策制定都有所不同,相关文件皆体现出一定历史性与发展性。由1980年《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到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最后到现阶段《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相关内容由此前“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符合我国社会建设与基础教育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出基础教育是在政策方针指引下得以不断发展[6]。因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构思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逻辑架构时,首先应考虑的便是从政府层面出发,以政策引领与战略部署等顶层设计方式统筹规划教育现代化。
2.学校层面:以机制构建协调基础教育内部联动
学校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高度参与的活动空间,其建设发展情况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直接关联。正如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所指,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通过科学的办学机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并有效串联起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使基础教育内部联动更密切与均衡。例如,重庆市武隆区第一初级中学以党建为引领,打造“凤音嘹亮”党建品牌,致力于以党建提升统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党员教师立足岗位,敬业奉献,不断提高育人质量,进而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7]。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紧密围绕学校这一核心场所,通过机制完善与优化为教育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家庭层面:以融合互助拓宽基础教育延伸场域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学习与生活的日常环境,是学生接触最早且时间最长的场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延伸空间,在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责任主体,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理应创设良好家庭环境,并以自身为榜样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落实协同育人机制中的家长责任,通过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主动协同学校教育、引导子女体验社会等方式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的融合互助。例如,上海推行建设的“上海家长学校15分钟家庭教育服务圈”,该活动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生工作站建设等实践使家庭教育水平不断提升[8]。同时,家庭、家教、家风能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我国向来重视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良好家风与科学家庭教育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因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注重发挥家庭层面的作用,通过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实现各方教育融合互助,进而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
4.社会层面:以协同创新实现全面育人公共服务
除了学校、家庭的参与外,社会力量同样需要参与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其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净化社会育人环境。社会具有丰富的资源,能够为基础教育提供各项支持。其中,教学研究机构能从技术层面为基础教育提供创新方法;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地能创设优质教育场景;社区与村委会等公共组织能为教育提供基础服务,社会各方面均能与学校或家庭协同创新,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例如,淄博市张店区马尚街道建设社区学校,构建起协同教育网络。通过邀请知名专家、开展父母课堂、组织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基础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及其创新发展视角[9]。可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以协同创新实现全面育人公共服务。
三、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现代化扮演着重要角色,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则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实现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这一核心目标,基础教育作为各项教育发展的基石,要在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锚定教育强国目标,探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
1.确立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坚决落实五育并举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是具有中国特色。在教育领域,党中央强调要锚定教育强国目标任务,突出“立德树人、育人为本”这一主线,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因而,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角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将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作为中轴,以教育强国为核心目标,明确自身发展方向,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一方面,出台政策文件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自“立德树人”概念提出以来,党的十八大与十九大等重要报告多次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教育发展指明具体发展目标。面向基础教育,各地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指引作用,根据国家性文件出台适合本区域的政策文件,如福建省教育厅联合印发《福建省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明确要切实办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福州市针对教师队伍建设出台《福州市基础教育强师惠师十条措施》,各项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本地基础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明确党组织领导基础教育发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听党指挥,党组织要在教育机构中发挥领导职责,各基础教育学校要着力推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具体可从职责明确、集体决策等角度着手进行落实。例如,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从制度建构、机制运行、监督保障等方面入手,助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基层学校落地落实,进而确保基础教育发展方向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10]。此外,将育人指标纳入学校考评体系中。政策引领与党组织领导要深度落位,以立德树人效果为依托,将育人工作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从办学机制、教学目标、课程建设以及校园管理等各维度落实五育并举。永川区兴龙湖小学将立德树人与党建德育相融合,将学校各项业务考评与育人成效挂钩,进而实现以立德树人为基础推动五育并举与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2.构建基础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依法执教水平
基础教育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环境,是各类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起点,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国家教育体系整体水平,基础教育越扎实稳定,教育强国就越有底气。为有效提升依法治教,守住安全管理、规范办学红线,党中央及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构建学校治理体系,提升依法执教与规范办学水平。其一,明确规范整治内容与重点。明确整治重点才能有的放矢,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学校应当仔细研读基础教育规范管理相关文件,围绕安全底线、日常管理、师德师风三项重点,通过细化负面清单、建立问题台账等方式,列出违法违规、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等行为,明确基础教育规范整治重点,为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夯实基础要件。其二,制定具体行动实施方案。在明确整治重点的基础上,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方案,根据问题清单将具体行动落实到各学校、各领导组织、教师群体。以北京市教委为例,发布《北京市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从及时查找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苗头,全流程监管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着手,加大对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治理力度,通过防欺凌讲座、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师德师风长效治理等措施具体部署,有序推动规范整治具体工作[11]。其三,建立责任落实考评机制。问题治理是在落实各项规范治理行动后,要对既往实践进行总结,由教育部门牵头开展评估工作,在考评过程中发现优点与问题,推广优质典型经验,进而反哺安全管理与规范办学。在评估机制建立过程中,可通过建立声誉评价机制有效记录并评判各地基础教育不规范行为,并通过结果显示与奖励惩罚等方式向社会公示,再通过监督曝光机制使公众参与到评估监督过程中,以电话、网络、现场等多元举报途径,从结果端与过程中全方位评估与监督基础教育办学行为,进而有效提升依法执教与规范办学水平。
3.持续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优质均衡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水平提升,国家教育体系发展重点随时代调整,公众对教育的认知与需求也有所转变,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诸多难点堵点亟需解决。为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根据时代特征持续推动改革工作,从落实教育公平化、均衡化基本要求出发,深化办学模式、课程教学、招生考试等多项工作革新,推动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持续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阶段,受地域条件、经济水平等多元因素影响,城乡、区域、校际间的基础教育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为有效完成中国教育现代化关于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目标,基础教育要注重均衡发展。具体而言,基础教育要进行深度改革,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水平等各方面进行均等化发展,进而保障义务教育、保障学生自助、保障公共服务。例如,上海开展的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行动计划,汇聚近百所“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负担靠科学”的公办学校,带动各区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同时,以经验输出有效推进新疆喀什四县教育发展,为本地师生创设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12]。另一方面,不断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发展。随着生活水平与物质条件提升,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望日益强烈,为有效提升民众教育满意度,国家推动的《扩优提质行动》中强调要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针对已建成学校,重点挖掘其发展潜力,提高办学质量。同时,建设新型优质学校,通过帮扶与新建等方式加快优质学校成长。例如,上海市教委、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共同举办的12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上海滴水湖学校,已纳入基础教育“高品质”校园建设清单。此外,加强寄宿学校建设,为走读家庭提供优质教学服务,注重优化调控城乡教育资源分布,通过学校资源整合与规划,实现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4.赋能基础教育智慧特征,高效发展现代教育
现代技术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动能,能助力各领域实现创新变革与高质量发展。在教育现代化指导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信息时代优势,以数字赋能推动教育变革,通过强化基础教育智慧特征,形成现代化教育体系。第一,依托现代技术建设智能化校园。学校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运用信息技术建设集教学、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平台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门要统筹推进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各院校在标准化平台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具体数字化应用,进而提高基础教育现代化办学水平。例如,湖北省仙桃市仙源学校自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以来,通过专家引领、资源赋能,开启智慧课堂实践教学,成功实现教学管理数字化转型[13]。第二,借助数字平台创新教育资源服务。数字化资源具有高效性、共享性、扩展性等特点,基于现代技术能将教育资源数字化,在教育部门指导下,区域间、城乡间、院校间能够协同建立起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教育资源高效利用与教育服务优质发展。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各省市均推进建设自身基础教育资源数字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创设在线课程、课后服务、教师研修等数字化场景,为基础教育提供数字服务。同时,推广典型案例经验,助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第三,基于信息能力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过程涉及诸多管理工作,借助信息工具使各项数据可视化,通过数据结构筛选、数据质量提升、数据价值挖掘等方式,有效提高数据辅助功能,从而为教育管理计算出更精准的评判结果,让学校、教师以及家长能清晰准确地认识到学生当前学习情况,为后续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同时,在精准评价结果基础上能依托智慧治理方式做出科学决策,为学校发展、课程安排以及学生培养制定详细计划。
参考文献
[1][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 王牧华,方晨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战略构想和实践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01):187-200.
[4] 贾伟,钟发全,毛亚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控制变量的演进与展望——基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二维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4(05):10-19.
[5] 高书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内在品质和未来向路——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04):1-7.
[6] 李红梅.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与未来路向[J].当代教育论坛,2024(03):9-16.
[7] 覃创,覃春.教育强国背景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建构——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4,7(02):33-42.
[8] 肖林,郑智勇,宋乃庆.教育信息化促进西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检视——基于3134份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1):237-245.
[9] 王建滨,赵庆松,李娜.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工具配置偏差及优化——基于“政策工具·要素链”二维框架的文本编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6):40-46.
[10]党宝宝.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1(02):75-81.
[11] 钟君.教师流动视域下西部脱贫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阶模式——基于黔西南个案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23(06):30-39.
[12] 叶冠毅,苏立阳.打造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本——福建南安示范区成果推广应用的行与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2(S1):89-92+96.
[13] 姚刚,徐学福.银龄教师助力基础教育教师教研的现实困境及纾解策略——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23(11):144-151.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