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语境变化分析与启示

2025-01-01杨加根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5年1期

摘 要 2024年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材在继承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从新教材的“本土化语境”“思辨性语境”“人民性语境”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发现新教材的“本土化语境”进一步强化,“思辨性语境”负消正长,“人民性语境”更加理性科学,继而针对语境调整变化探讨对今后教学的启示,为一线教师化学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语境分析

杨加根.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语境变化分析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5(01):53-57.

2024年,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修订的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新版教材(以下简称为“新教材”)面世。新教材基本延续旧版教材的编排体系,在发扬其优势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及新时代发展要求做了进一步的更新完善,其中教材语境的变化较为明显。

一、新教材语境变化的分析

对比2012版义务教育人教版化学教材(以下简称为“旧教材”),新教材语境表述发生了变化,可以从“本土化语境”“思辨性语境”“人民性语境”三个观察视角进行梳理分析。

1. “本土化语境”大幅度增加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话语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话语“本土化”[1],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成为新时代教材编写的首要考量。

(1)传承优秀文化,培植民族文化基因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多年累积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推进文化自信的“活泉水”。

新教材选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科技为旧教材的两倍多,其在继承旧教材历史文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增加《天工开物》中科学技术成就的比重。同时,辅以《开宝本草》《吕氏春秋》《周礼·考工记》《三国志》《梅花》《富春山居图》等科技、文学及书画等传统文化形式的语境素材,并在习题中大量增加相关语境素材,充分体现新教材编写团队有意识利用教师重视试题文本的心理,倒逼一线教师在现实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这些鲜活的语境素材将让学生更加理解和认同我国辉煌灿烂的化学文明,将是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力武器。

(2)学习科学精神,突显中国智慧价值

新教材继续立足对人类作出积极贡献的科学家及其科学研究的肯定,大幅度增加中国为人类化学文明发展提供智慧与方案的典型事例,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科学在创造新物质、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的作用,彰显我国化学家在其中作出的创新贡献和展现出的科学家精神[4]。

旧教材的外国科学史料达十处,科学家九人之多,这与近代西方国家对化学科学发展所做出的显著贡献直接关联,而我国近现代科学家仅选入两人,中国语境素材挖掘不到位。新教材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增加诸如催化剂研究、元素中文翻译造字、稀土分离研究、青蒿素药物研究及精盐研制等中国元素史料,相关图片及文字语境达15处。同时增加了体现普通劳动者价值的科研人员和产业工人工匠精神的语境素材,并配有两幅图片和相关文本语境表述,这是化学教材中首次引入“工匠精神”这一专业术语。新教材通过真实的图片和激励性语境来描述“工匠精神”,旨在通过化学教学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学生心灵,唤起学生的情感回应并促进其科学精神发展。

(3)解码中国样本,感受中国科技发展

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中,科技占据首要地位,是撬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杠杆”。近代我国科技发展经历一段停滞期,而这期间西方国家科技兴起,许多学生潜意识认为我国的科技落后,因此,需要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5]。新教材大量融入我国新科技、展示我国科学家和大国工匠精神,对扭转学生的科技偏见,学习我国科学家和新时代大国工匠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认识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努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信念自觉融入人生追求之中[6],重建学生的国家自信非常关键和必要。

新教材中“中国元素”的新科技图片数量大幅度增加,科技成果也大量更新,多数以图片形式展示,更有现实感,这是我国科技进步看得见的现实标志,也折射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思辨性语境”负消正长

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以及与化学相关的饮食、医疗安全,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永恒话题。新时代中国社会语境面临着从本土化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既要讲好中国故事,又要增进国际理解。

(1)增强资源意识,关注社会责任教育

新旧教材中对我国资源现状的介绍基本类似,但描述的语境略有不同。“我国是世界上已知矿物种类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调整为“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已知金属矿物种类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两者都兼顾对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资源危机感的综合教育,但修饰成分语序互换后,更侧重强调资源有限性与紧缺性的资源危机感教育。“人类每年要提取数以亿吨计的金属”调整为“人类每年要从有开采价值的金属矿石中提炼大量的金属”,删除了“我国为纪念1996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而发行的邮票”“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已超过6亿吨”的图片。淡化产量的语境体现了随着金属资源产能的大幅度提高,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我国更加重视对金属资源的合理开采与价值应用,而不仅仅是产量的考量。可见,新教材的国际视野意识明显增强,已不再将资源自豪感作为教材语境的唯一价值,更倾向于从国际视野引导学生认识重质开发应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新教材将“有机合成材料”章节更名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首次提出“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的语境表述,并展示“城市再生资源回收车”,增补我国制定的部分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及对应的塑料名称,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树立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的信念[7]。关于水资源问题,新教材增加了“自来水缴费通知单”的图片语境,这类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景,更具教育力,学生通过阅读图片中显示的收费项目中阶梯水价的内容,将会认真思考其实施的意义,从而在生活中形成节水意识。可见,新教材更加注重对学生资源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育,语境表述更具思辨性,能引发学生探讨,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减少负面语境,凸显中国责任担当

新教材中正面语境的环境素材大幅度增加,且明确标注了“中国元素或贡献”,而负面语境素材急剧减少,图片类素材仅编入“全球变暖导致北极熊的栖息地缩小”的图片。

新教材关于环境的语境描述总体趋向积极性表达。“如果你在海水中游过泳的话,就会发现海水又苦又咸”改为“海洋不仅是美丽的,也是富饶的”;“可燃冰……将比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更加严重”改为“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创造了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的世界纪录。整个试采过程未对周边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影响”。这些描述语境的变化展现了我国为协调解决个体生活、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与生态环保矛盾的问题,主动利用化学成果去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

(3)增加客观语境,突显教材国际视野

新时代社会语境不仅要立足中国实践,也要面向世界,例如新教材描述语境的一处细微变化:将“利用化石燃料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改为“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这充分体现了编写团队拟通过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国际责任担当,了解全球环境危机的来龙去脉。

七单元增加了“2017年,中外科学家联合研究团队又合成了T-碳”的语境,以凸显国际合作,尝试将“交流合作互鉴”语境加以推广,为其成为未来国际主流语境做铺垫。八单元删减了“我国在稀土开采与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乱采滥挖等问题”和“据估计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以减少国际误解和国际资源恐慌。将“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稀土出口配额管理”改为“稀土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过度开采会面临枯竭……我国对稀土出口实行配额管理”等,以增加国际理解。六单元增加了“我国明确提出了减排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际语境表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全面参与并积极引领全球治理,承担了更多的国际使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进步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人民性语境”理性科学

想在社会语境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就必须为人民代言,要以人民为中心,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人民的生活是否幸福美好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全体人民的信任感、增强吸引力、强化依赖感、提高服务性[8],从而发挥其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凝聚力。

(1)关注切身利益,保障人民安全幸福

新教材与化学有关的国家303c6041ee81f7e18b1932090ac3c48950e63c106d472a034219870f956f0d3b安全领域的语境更加明确和坚定。涉及能源安全,增加“我国的化石能源中,煤多油少……实现煤制油技术中国造。这对解决我国石油资源短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世界上首次对粉砂质甲烷水合物的开采试验,对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涉及稀土安全,增加了“我国能够自主分离稀土产品,打破了发达国家在国际稀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涉及生态安全,增加了“我国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了对空气污染的综合治理”“我国通过修建水库和实施跨流域调水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局面,解决了很多地区严重缺水、水资源随季节变化大等问题”。涉及石油化工安全,增加了“闵恩泽院士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涉及药品安全,增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迅速建立了抗生素工业,科学防控传染病,为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涉及食品安全,增加了“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一系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食品的原料选择、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监督管理等环节提出了严格要求,有效保障了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相关语境变化体现国家始终将人民的安全、幸福指数放在第一位。

(2)提倡理性生活,指导科学生活方式

新教材删除了所有与营养素相关的食物图片以及“肺癌患者的肺与正常人的肺比较”“优质大米和霉变大米对照”的图片,以更科学的语境引导学生。

有关营养素的编排体系更加注重逻辑性,从介绍人体需要的元素,自然过渡到合理膳食。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明确说明“摘自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并根据最新科学论证更新了数据,油类设置了区间,这与当前嫉“油”如仇社会语境有关,客观告诉学生膳食一定量的油类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并明确了“水产品、鸡蛋”对人体健康的价值,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强调了运动的价值,从“化学立场”为学生的健康生活提供了较为全面有益的建议。

以“合理用药”为主题单列增加2页内容,将旧教材零散的医药知识与时俱进更新增加,并集中呈现,且由原来“定性谈毒性”转变为“定量谈毒性”。删除了“甲醛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表述,取而代之的是“甲醛,以及含重金属汞、银的化合物等,在规定剂量和范围内可作为消毒防腐药”,类似语境摒弃了对化学品毒性与危害的单一阐述,减少学生对化学品的抵触与恐惧心理,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品无好坏之分,有利于学生用量化思维构建对有毒化学品的辩证、理性认识。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增加了“是药三分毒”等语境表述,以期帮助学生形成对用药话题的理性认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并保障用药安全。首次提及了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所具有的危害,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和参观展览等途径,了解我国为打击毒品犯罪制定的法律,认识毒品的危害及预防方法,以此警醒青少年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可见,新教材更加理性的协同化学知识、法律法规、社会关注等多元语境素材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饮食、医疗等健康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有益的价值指引。

(3)删除过时语境,体现社会发展进步

新教材删除了关于“车用乙醇汽油”两大段语境素材,由于乙醇生产成本高、能量密度低、与人争粮,影响粮食安全等问题,使用前景不被看好,有地区已经停用,也促成新教材修订时弃之不用。

从图片语境看,新教材删除了大量的卡通图片,仅保留了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并进行适当修改,以适应新时代社会语境要求。卡通图片优点是能引起学生注意,增加阅读兴趣,但化学作为科学学科有其科学性、权威性和专业性,卡通图片降低了其严肃性和思维深度,同时图片太多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旧教材中钠与氯气反应的示意图中被踢开的卡通小孩易引起不利于学生成长的遐想,同时语境描述有利己主义倾向。新教材将其转变成“用手抛电子”,结合新的语境描述,给人感觉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暗示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价值更高。

二、新教材语境变化对化学教学的启示

在新语境背景下,教师能敏锐察觉到教材语境的变化只是基础,理解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才是关键,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让教材设计意图融进学生头脑并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是最终目标。

1.促进教材语境向教学语境转化

教材语境内容仅仅是一种文本的表述,内容相对稳定,对今后具体实际问题的聚焦以及社会变化难以及时回应。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最新理论成果,把现行教材语境转化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语境,确保教学语境从内容上具有现时教学的针对性、现实性,与时俱进促进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要以美动人

新教材每单元开篇图片美轮美奂,教师要将这些静态的图片语境以鲜活生动的教学语境表述出来。“空气清新、天空碧蓝的呼伦贝尔草原”“西藏山南的冰川”“山西运城七彩盐湖”等图片揭示了人类改善和保护的自然界的美丽景象;“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广州明珠湾大桥”等图片体现了科学创造的美感;第一单元开篇美丽的烟花为各种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这不仅是一朵朵焰火在天空中绽放,更是化学学科魅力的绽放;第六单元碳单质的学习介绍了璀璨夺目的“钻石”、立体感十足的“足球烯”、如时光隧道似的“碳纳米管”等都是大自然协同化学科技送给人类最美丽的装饰品。这些图片呈现出来的化学美,让人赞叹不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培养。

(2)要以情感人

情感是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密钥。好的化学教学语境,不是教导学生该怎么做,而是激发其主动思考问题、探求真理,形成追求科学的强烈欲望。教学设计第十一单元课题1时,可将诺贝尔奖“青霉素的发现、制备和应用”“青蒿素的发现与提取”进行整合,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发展进步,正是所有化学工作者夜以继日的科学研究,才实现各种突发疫情的有效控制,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科研工作者通过刻苦钻研,以不怕牺牲的精神打赢了这些没有硝烟的战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教学设计第八单元课题1时,开篇情境语境可以这样表述:“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走到青铜时代,后到铁器时代,再到新金属时代,无数化学家和劳动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化学的不断发展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世界面貌,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通过激励性语境将深奥枯燥的教材语境变为通俗易懂的激励性情感语境。

(3)要以责励人

新教材增加了较多有关我国科技发展的化学史语境材料,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的好材料。第十一单元课题3“科学史话”的教学,可以结合范旭东、侯德榜等爱国人士的事迹展开教学,他们心系祖国,放弃国外优厚生活,克服困难回到祖国,最终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成功研制出纯度更高的纯碱,然后引用“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的话“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借以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促使学生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新教材有关大国工匠精神的短短几行字和两个图片语境不足以完全体现其教育价值,要通过横向和纵向挖掘,形成系统的思政教育素材。第一,充分挖掘我国古代化学史中的工匠精神案例,如古代冶金、酿造、造纸、陶瓷制作等技术,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充分理解其内涵和价值。第二,结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精细、严谨的实验操作,让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工匠精神的精髓。第三,选择合适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创设工匠精神的教学情境,如模拟工匠工作环境、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跨学科实践活动情境中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激励其为未来成长为大国工匠而努力学习。

(4)要以题化人

新教材习题中的思政语境素材,值得教师去参考和开发。针对“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第十一单元课题2的“练习与应用”习题中设计了“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的是( )”一问,其选项分别为:A.开发可再生能源;B.推广使用一次性餐具;C.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D.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定时定点投放。这些选项内容的设置,能够引导学生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着手践行环保理念,相比于一味的说理更容易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值得一线教师设计习题、命制试题加以参考。

2.促进知识语境向信仰语境转化

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多元思想泛行。中学生的生理、心理正处于生长关键期,也是信仰不成熟的多变期,亟需正向价值的信仰语境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因此,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将知识语境向信仰语境转化。

(1)追根溯源,打造本土文化语境

文化是教育的“根”,教师要学会寻根问源,找到具有强烈本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语境元素,通过创新设计打造贯通古今和未来的语境表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初中生初次接触化学,要充分利用这种新优势,从头抓实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新教材绪论部分的德育资源非常丰富,可创新设计“科学之路”专题,以“古代文明、近代反思、现代奋斗、当代成就”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语境,以中国科学发展历程为主轴全面揭示人类科学文明进化的规律,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化学实践活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巨大,同时展示我国现代化学水平的突出成就,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实现学生世界观质的跃迁。

(2)挖掘整合,建立个人情感纽带

情感教育应紧扣学生精神需求,契入学生的认识,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呼应,才能达到引导教育的目的。教学设计“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利用《天工开物》记载的冶铁技术及我国钢铁冶炼产量由小变大,到现在由大转优的历史转变作为情境导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新型发展观教育。对本单元“科学·技术·社会”栏目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通过视频介绍稀土的价值、外国技术的垄断造成我国“有土缺土”的旧状、徐光宪团队奋斗历程、我国稀土分离技术的发展进步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化学家在解决国家战略发展问题时的重要贡献,体现了科学家精神以及中国道路和制度在科技创新时的组织优势,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幸生在中华家,同时又身处伟大的新时代,应该无比自豪。

3.促进理论说教向知行合一转化

陶行知提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9],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工具,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教学设计“化学与人体健康”时,可将新旧教材中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膳食宝塔图”做对比,引导学生谈谈生活中“你看到身边人的某些饮食习惯是否有利于身体健康”“新教材展示的图片是否更科学”,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自由作答。教师可以适时提出诸如“减肥之人嫉‘油’如仇是否科学”等思辨性问题,由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分析,通过自主讨论获得初步健康生活知识。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和家人的饮食习惯,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课后延伸可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以“我是小小营养师”针对现阶段自己身体生长发育特点,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一日食谱。

除充分用好贴近生活的语境素材,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新增的“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的素材,这些语境素材与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对其缺乏直接经验和认识,平时很少关注。与菜篮子有关的“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与医疗健康有关的新科技“消毒防腐药”“分子探针”“利用氩氦刀治疗肿瘤”,与生活资源有关的新科技“调水工程”“我国可燃冰资源的开采”“催化剂的作用”;与生活环境有关的新科技“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风电制氢”,与国家安全发展有关的新科技“稀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形状记忆合金”,与科研有关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数字化实验”等,所有这些都紧紧围绕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充分体现化学与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教师要带领学生去感受、认识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并内化相关语境素材所承载的思政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8.

[2]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8.

[3] 杨加根.倡有“魂”的命题 导有“根”的教学——自信文化视角下的中考化学命题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2(11):62-66.

[4][6][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22:16,8,31.

[5]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5):12-14.

[8] 张国庆.媒体话语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

[9] 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9-60.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