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悟语

2025-01-01刘再复

读者 2025年1期

◆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玉皇大帝不怕,龙王不怕,阎罗王不怕,是真的无所畏惧。然而,他敬畏唐僧。之所以敬畏,不仅是因为唐僧会念《紧箍咒》,更为重要的是唐僧拥有慈无量心、悲无量心。正是因为有这种心,唐僧才能把孙悟空从五行山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也才能把猪八戒、沙悟净和孙悟空吸引到身边,组建起一支寻找真理的队伍。而孙悟空之所以令人佩服,也在于他不仅“无畏”,还“有所敬畏”。

◆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人神之间及神魔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人随时可以变成魔,神也随时可以变成魔。猪八戒原是天神,号称天蓬元帅,因犯了错误(调戏嫦娥),就被罚入下界,成了妖魔,并闹出入赘高老庄的丑剧。但他走上取经之路后,逐步改邪归正,最后成为“净坛使者”。沙悟净原是天上的卷帘大将,只因摔破了玻璃盏,被贬入下界变成了河妖。中国文化相信天人合一,神与人、神与魔当然也可以合一。与孙悟空搏杀的妖魔,很多原来是神与佛的坐骑、侍从或弟子。《西游记》告诉人们:没有永恒的神仙,也没有永恒的妖魔,只有永恒的人性。

◆在中国文学中,我最爱两颗心灵:一颗是柔性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一颗是刚性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两颗心灵原先都是石头,通灵后却变得至柔与至刚。至柔者在脂粉钗环的包围中生活,至刚者在妖魔鬼怪的包围中打拼。尽管环境极为不同,但二者都是通向至真、至善、至美的诗心。所谓诗心,乃是我们所梦想、所向往的跳动于未来的心灵,是人类此刻还不具备,但以后可能拥有的心灵。这种心灵,简单混沌,却很丰实。这种心灵的现实感并不强,但它又传达了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的向往。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与魔鬼打赌:浮士德一生进取,倘若愿望被满足即成魔鬼的俘虏。孙悟空一路打过去,也在与魔鬼打赌,但从未当过魔鬼的俘虏。他与魔鬼赌的首先是眼睛,能看穿伪形即胜利,不能看穿即失败。唐僧看不穿,因为他只有经书的润泽,缺少炼丹炉的煎熬。孙悟空之所以战无不胜,除了仰仗老师的传授,还仰仗炼丹炉的磨炼和对手带来的磨难。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让主人公讲了一句话:“我只想证明一件事,就是,那时魔鬼引诱我,后来又告诉我,我没有权利走那条路。”读《西游记》,看到唐僧战胜各种诱惑时,我总是想起这句话。唐僧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他明了自己选择的那条路是正确的,而且一路走到底;并明了,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权利走别的路,包括荣华富贵之路。

◆孙悟空到西天取经,一路打拼,一路吃苦,但也一路成长,尤其是心灵的成长。他西行的最大成果,不是被封为“斗战胜佛”,而是发现了宇宙和人间的真理——天地不全。天不全,所以要补天;地不全,所以要填海;佛经不全,所以经书被打湿了也不必懊丧;人不全,所以往往辨别不出妖魔;自我也不全,所以才会自称“齐天大圣”。孙悟空道破的“天地不全”哲学,乃是无字真经,这是孙悟空悟到的真理,也是吴承恩悟到的真经。

◆唐三藏、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我们可称他们为“西游中人”。尽管他们性格、性情差异很大,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机心。《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等,其性格、性情同样差异很大,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充满机心,全是“巧伪人”。他们不是会“变”,而是会“装”,每个人都有一百副以上的面孔。

◆《红楼梦》的基调为优美,《西游记》的基调为壮美。前者典雅,后者崇高。两部小说的美学风格虽不同,但都有大慈悲,均佛光弥漫。《红楼梦》告诉人们,若要解脱,唯有放弃,放弃功名利禄等妄念。《西游记》则告诉人们,若要摆脱苦海,唯有拼搏。二者都有道理,只是《西游记》更积极。

◆唐僧师徒以为走到灵山,取了经书,这些经书便可普度众生,拯救世界。但他们没想到,在灵山竟有人向他们索取礼物(人事),这些人也无法超越功利之局限。小说最后这一笔,是极深刻的一笔,它提醒人们,灵山也并非绝对光明之地。光明在哪里?光明或许在我们自己身上。

(曼 殊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西游记悟语》一书,陈岱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