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唐诗去旅行
2024-12-31嘀咪
在甘肃省敦煌西北80千米处,有一个天下闻名的玉门关,它是汉朝时期重要的军事要地和关隘,最早建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亲爱的孩子们,跟着唐诗去旅行,穿越千年,领略风景的变迁,在诗意中徜徉,让我们一起到玉门关去看看吧。
这时,一个诗人向我们走来,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王之涣,字季凌,相传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幼年聪颖,精于诗文,尤其善于描写边塞风光,他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提到他,相信孩子们脑海里会浮现那首千古绝唱《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下面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首《凉州词》在写什么吧。《凉州词》又名《出塞》,是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孤城指玉门关关城,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八尺。羌笛是一种横吹式管乐器,在汉代就已经传入甘肃、四川等地了,是唐代边塞常见的一种乐器。杨柳指《折杨柳枝》曲,古人有临别折杨柳送行的习俗。诗歌的大意是:黄河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之间,一座孤独的城池玉门耸立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就吹不到玉门关一带啊!
这首诗其实在写驻守在边塞的将士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意境开阔、神思飞扬。汹涌澎湃的黄河像一条丝带飞入云端,这样的观察角度多么独特!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同,李白笔下的黄河惊心动魄,而王之涣心中的黄河则是源远流长的静态美,真是各有千秋。一片孤城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显得更加孤独、险要。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则是抒情。羌笛之声勾起了多少边疆将士的离愁!将士怀着思乡的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耐人寻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了。全诗慷慨激昂,虽写出了将士无法还乡的哀怨,但并没有半点灰心丧气的情感,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的胸怀。
同样是写玉门关,我想起唐代另一位诗人王昌龄的名篇《从军行》,比较阅读之后也许感悟会更真切: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登上玉门关举目远眺,四周荒漠遍布,沟壑纵横,烽燧兀立,胡杨挺拔,这一切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令人百感交集。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都是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两关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因此,关于玉门关的史料和传说也非常多,比如玉门关是如何修建的:
汉武帝修建玉门关
玉门关最初建立于西汉武帝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后历经几番西进东退,最西曾迁至敦煌西北一带。汉朝初年,匈奴盘踞在河西一带,屡犯边境。汉武帝展开了对匈奴的军事回击。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对匈奴进行了沉重的打击。同年,将河西分为武威和酒泉两郡。公元前111年,增加设立了张掖、敦煌两郡,并建立玉门关和阳关。从此,玉门关和阳关成为西汉王朝设置在河西走廊的重要关隘。
玉门关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地,也是如今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在丝绸之路史及中国古代史上极具典范象征意义。
其实,关于玉门关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我们也一起看看吧:
玉门关的由来
相传,古代丝路小方盘城一带,地形复杂,沟壑纵横,荒漠蔓延。白天热浪滚滚,非常容易中暑,晚上又难辨方向,容易迷路,因此,此地被当地人称为“马迷途”。相传有一年,一支贩卖玉石的商队经过“马迷途”时迷路了,商人们都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正在这时,一只孤单的大雁落在地上,不停地发出凄惨的叫声。一个心地善良的小伙子捡起大雁,放在怀里,准备走出“马迷途”后再放了它,谁知商队在“马迷途”走了很久都没走出去。为了报答小伙子的救命之恩,大雁忽然开口说话了:“要想不迷路,方盘城上镶宝玉。”发现大雁能说人言,商人们惊讶不已,纷纷拿出价值连城的玉石,大雁叼了一块飞走了。不久,人们看到远处发出耀眼的光芒,于是便朝着有光芒的方向走去,果然来到了小方盘城,这才发现小方盘城城门之上,镶嵌着一块玉石。人们恍然大悟,从此这里就被称为“玉门关”了。
亲爱的孩子们,这一期的唐诗之旅就要结束了,每一首唐诗后面都隐藏着许多故事,只要我们认真寻找、搜索,就能找到历史的痕迹,这也是跟着唐诗游山玩水的一种方式。期待下次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