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方式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
2024-12-31储传兵
【摘要】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采用单侧、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效果及对腰椎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连云港市赣榆区中医院挑选70名OVCF病例进行研究,利用随机数字分配方式,将这些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均有35名患者。对照组患者行双侧入路PVP,观察组患者行单侧入路PVP。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腰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均Plt;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及OD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lt;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Cobb角均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lt;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lt;0.05)。结论 OVCF患者行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PVP均可改善椎体前缘、椎体中部高度及Cobb角;但单侧入路操作时间更短,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降低术中穿刺并发症发生风险,更利于术后恢复,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入路方式。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单侧入路;双侧入路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4.23.0046.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23.014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是由骨质疏松引起的疾病,患者常伴有脊柱后凸畸形、顽固性腰背痛等表现,若未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继发其他并发症,给患者日常活动带来较大困扰[1]。 OVCF高发于中老年人群,因考虑到安全性,临床多选用保守治疗,如口服镇痛药物、卧床静养等,但见效慢、恢复时间长,且长时间制动易增加压疮、血栓、坠积性肺炎等发生风险[2]。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因微创、高效等优势成为治疗OVCF患者的首选术式,该术式操作简单,对机体带来的创伤较小,可快速缓解患者症状[3]。既往PVP手术多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经双侧注入骨水泥分布更均匀,有利于维持力学环境平衡,但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术中需进行多次透视观察,增加放射性射线损伤,手术创伤较大[4-5]。因此,单侧入路逐渐应用于临床,但关于不同入路方法的应用效果临床存在较大争议。基于此,基于此,本研究对OVCF患者采用单侧椎弓和经双侧椎弓入路PVP治疗的效果和对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连云港市赣榆区中医院挑选70名OVCF病例进行研究,利用随机数字分配方式,将这些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均有35名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25例;伤椎分布:腰椎21例,胸椎1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伤椎分布:腰椎22例,胸椎
1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数据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gt;0.05),组之间可比较。本研究经连云港市赣榆区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同意。纳入标准:⑴经影像学检查,胸腰椎骨折符合相关诊断标准[5];⑵新鲜骨折,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胸腰背部疼痛等临床症状;⑶经骨密度检测Tlt; -2.5。排除标准:⑴存在重要脏器严重衰竭者;⑵脊柱侧凸≥15 °或椎体压缩gt;75%者。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PVP治疗,术前进行透视观察,明确椎弓根位置并进行体表标记。患者取俯卧位,实施局部麻醉,垫高腹部,行常规消毒铺巾。对照组患者于椎弓根影左侧10点处及右侧2点处进行穿刺,观察组患者根据伤椎情况于左侧10点处或右侧2点处选择一处进行穿刺。穿刺针刺入椎弓根内下缘,透视观察穿刺针置入情况,当到达椎体1/3时退出内芯。经穿刺针注入预先制备好的骨水泥,向椎体空腔内缓慢注入骨水泥。注入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当骨水泥弥散接近椎体后缘时,应立即停止注入,并利用X线透视观察。骨水泥注入完毕后,将注射装置拔除,使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部位。两组患者术后均仰卧于病床制动6 h,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询问双下肢感觉。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简单床上活动,在护具保护下进行下床活动,展开相应的功能锻炼。两组患者均予以基础疾病、抗骨质疏松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⑴围手术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透视次数。⑵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6]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7]。于术前、术后3个月,患者疼痛程度评定采用VAS疼痛评分判定,满分为10分,越高的评分说明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采用ODI评分评估患者椎体功能,满分5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椎体功能越差。⑶腰椎恢复情况。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X线检测两组患者椎体前缘、椎体中部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角。⑷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再骨折、骨水泥渗漏、脊髓神经损伤。并发生总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例(%)],进行χ2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及ODI评分比较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及OD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腰椎恢复情况比较 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Cobb角均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4。
3 讨论
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骨微结构损坏,易引发骨质疏松症,一旦受到外力作用极易发生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8]。OVCF是骨质疏松症导致的常见骨折,多数患者年龄较大、生理状态不佳,对手术耐受性较差,故临床治疗以保守疗法作为首选[9]。但经临床实践证明,保守治疗对OVCF效果有限,且长时间卧床休养会加快骨量丢失,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因此,临床需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治疗OVCF的主要目标为复位骨折、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以促进腰椎功能恢复,防止发生再骨折[10]。OVCF患者因合并骨质疏松症,常规的开放性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整体效果不佳,需寻找安全更佳、创伤更小的手术方法,以减轻手术损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11]。
PVP为临床常用术式,经椎弓根入路向椎体中注入适量骨水泥,对骨折块具有稳定作用,可恢复骨骼完整性,促进患者恢复正常功能。术中注入的骨水泥会向各处分散,可增强骨强度,分担骨小梁压力,且产生的热效应会破坏椎骨周围神经,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12]。OVCF入路方式包括单侧与双侧椎弓根两种,目前关于两种入路方式哪种效果更好尚未达成统一意见。部分学者认为,单侧入路会影响椎体内骨水泥分布,导致承重失衡,术后脊柱稳定性不佳[13]。双侧椎弓根入路经双侧注入骨水泥可使骨水泥更均匀地分散于病变椎体内,从而更好地恢复骨折,减轻疼痛。但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发现,双侧入路操作繁杂,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术中需多次进行透视观察,增加照射损伤,且易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及ODI评分均于对照组,Cobb角均小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多数OVCF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较多,进行手术治疗时,尤其是俯卧位手术,会影响患者呼吸循环,增加手术风险,因此缩短手术时间有重要意义[15]。PVP单侧入路仅需穿刺一侧椎弓根注入骨水泥,手术时间能够得到明显缩短,且可降低手术风险,提升安全性。同时,经单侧入路注入骨水泥不仅能促进椎体前缘、中部的高度及Cobb角恢复,还能减少透视次数与失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轻术后疼痛,更利于腰椎功能恢复,临床应用效果优于双侧入路[16]。
综上所述,OVCF患者行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PVP均可改善椎体前缘、椎体中部高度及Cobb角;但单侧入路操作时间更短,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降低术中穿刺并发症发生风险,更利于术后恢复,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入路方式。
参考文献
何玉涛,张云.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贵州医药, 2020, 44(9): 1391-1393.
杨波,王庆雷,马建华,等.两种术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其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2): 293-298.
朱振标,李兴中,刘亦恒,等.局部麻醉下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J].北京医学, 2021, 43(8): 811-814.
刘淼,蒋振营,勾瑞恩.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及脊柱功能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 21(23): 75-76.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8, 11(5): 425-437.
孙兵,车晓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6): 645.
刘绮,麦明泉,肖灵君,等.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慢性腰痛患者的反应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 25(7): 621-624.
陈小龙,辛坤,赵光辉,等.固肾益精汤联合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及对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22(4): 94-96.
丁一,海涌,杨晋才,等.改良一侧PKP联合对侧PVP与双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0, 9(1): 27-32.
徐建彪,梁宁,王占长.早期与延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J].脊柱外科杂志, 2022, 20(1): 22-26.
张磊,李建平.球囊多点扩张PK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2): 1632-1635,1638.
甘琨生,王现海,李晓斐,等. 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 35(3): 260-262.
黄照国,万峰磊,赵磊,等. PVP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Ⅰ度压缩性骨折患者影像参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并发症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2, 34(5): 27-30.
李锐,张仁赞,刘正蓬,等.单双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 29(8): 662-665.
陈军平,邝立鹏,王国寿,等.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骨水泥强化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严重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J].广东医学, 2019, 40(24): 3403-3408.
李凯华,李玉民,曾俊杰. 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近远期疗效比较[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1, 17(1): 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