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是基础,感是核心,情是纽带

2024-12-31朱晓婷

关键词:营长文章内容电灯

写读后感对个人成长和学习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助于深化阅读理解、提升表达能力,还能够拓宽视野和知识面、促进思维发展等。然而,大多数同学写读后感时常常不知道如何下笔。以小学部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灯光》为例,谈一谈“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希望能够对同学们写作有所帮助。

一、读懂原文

在写读后感之前,首先要熟读阅读文本,了解作者是谁?故事背景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创作风格。另外,情感是连接读者与作品的桥梁,也是读后感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是读者表达观点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写读后感时,同学们应当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灯光》一文由王愿坚先生所著,他采用倒叙的手法,巧妙地将读者从现实的天安门广场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读者跟随他的思绪,一同回顾那段历史,感受那份深沉的情感。文章以“我”的视角展开,采用回忆的形式,缓缓揭开了郝副营长这位英雄人物的面纱。郝副营长的原型——抗日志士郝士英,他的英勇事迹被王愿坚先生巧妙融入文章之中,使得郝副营长这一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文章通过细腻的对话和动作描写,表现了郝副营长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忠诚,他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同学们不妨绘制一份思维导图,以便更好地理清文本脉络(如图1所示)。同学们也可以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如《党费》《七根火柴》《珍贵的纪念品》等,并分析这些作品的共性,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深刻领会文章内容

《灯光》里发生的故事距今已有70余年,同学们很难在第一时间产生情感共鸣。观看一些讲述解放战争时期故事的电影、纪录片能帮助大家进入当时的情境中,如《辽沈战役》《解放之战》《解放战争(1945—1949)》等,在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能更深刻地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

另外,同学们可以选取原文中一段文字,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例如:“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有同学读完这段后,随即写下感悟。

电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电器。在生活中,我们从来不会留意它。但在解放前,拥有电灯电话这种东西对寻常人来说却是一种奢望。为什么在解放前后,我们的生活会有如此巨大的改变?我想,这都归功于像郝副营长这样无私奉献的革命烈士。他们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作为中国的新一代,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述文字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第二部分着重歌颂革命烈士的精神品质;第三部分作者表达内心的感悟。

此外,在分析文章内容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身边有没有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如果没有他们的默默付出,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等等,有了这些疑问,再上网查阅资料,为后续写读后感提供素材。

其次,由于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同学们可以自愿结成学习小组,交换意见,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担任不同角色,如记录员、发言人、资料收集员等,这样可以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发挥优势,为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掌握写法

从实际来看,有些同学不知道怎么将内心的感受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转化为文字,总觉得无从下笔。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写读后感的具体建议,希望能为同学们提供实用的指导。

(一)开头

一个好的开头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进入文章的主题,理解并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常见的开头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引入法

这种方法直接点明书名、作者及初步感受,迅速将读者带入到读后感的主题中。如:“我读了王愿坚爷爷的《灯光》一文,才深刻明白爸爸带我参观烈士陵园时说的话。他深情地对我说:‘孩子,新中国的美好生活,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生命换来的。作为中国的新一代,你们应当以烈士为榜样,不断完善自己,将祖国与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于这句话,我以前不太明白,直到今天……”

2.对比法

该方法是通过与读者已有的认知或观念进行对比,突出文章主题的新颖和独特性,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最近,我读了王愿坚爷爷的《灯光》,想想郝副营长,再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于是,我写了这篇读后感,想和同学们交换一下意见。”

3.情境描绘法

该方法是通过描绘一个与阅读体验相关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与作者共同感受那份独特的阅读体验。如:“又是一个灯火璀璨,流光溢彩的夜晚。在这样一个安谧静美的夜里,我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读了《灯光》这篇文章。我一读完,不由得对着桌上的那盏台灯笑了笑,说:‘多好啊!’……”

4.概括全篇内容

在开头就概述了全文内容,让读者不由地想知道作者接下来要怎么落笔。如:“今天,我读了《灯光》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给了我很多启示,我被郝副营长伟大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灯光》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对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年轻的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自己却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二)结尾

结尾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与归纳。一个好的结尾能够加深读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确保信息传递的完整和准确。同时,好的的结尾往往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回味无穷。以下是一些写好结尾的具体建议:

1.总结归纳法

在结尾部分,简要概述文章的主旨和观点,帮助读者快速回顾文章内容,加深印象。如:“总而言之,在《灯光》一文中,作者以郝副营长为切入点,深情地讲述了革命烈士们对新中国未来的无限希冀与憧憬。通过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深刻感受到革命英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所展现出的大无畏精神,以及老一代革命家们那种超越个人生死、心系国家未来的伟大心胸与崇高情怀。”

2.情感升华法

在结尾处,将你的个人感受提升到更高的情感层面,表达你对文章主题的深刻理解或由此引发的情感共鸣。如:“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都是老一辈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3.呼吁行动法

如果读后感的主题具有现实意义或启发性,可以在结尾部分进行呼吁,鼓励读者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如:“现在,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电灯,却没有人想过,现在我们能用上电灯是因为有许多人为此而牺牲换来的。那些革命勇士,民族英雄,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我们这些后辈的明天,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作代价。他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的今天。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当做些什么,以报答革命先烈的英勇付出!”

(三)论证

为了增强文章内容的可信度,让读者信服,同学们可引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论证。根据论据的性质,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举例论证。在写读后感时,同学们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在1950年,我国年人均用电量为2.76千瓦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2022年,我国人均月用电量达到 517.05 千瓦时。由此可见,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印证论证。在读后感中,同学们可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没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刘开发)“是你们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是你们在鞑虏肆虐时杀敌卫国,是你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烈士们,我们将继承你们的遗志,共砺国魂!”(周米琪)等。

3.因果论证。一般使用原因来证明结果(也有用结果来推论原因的)例如:“正是因为有像郝副营长这样大公无私、勇于奋斗的革命先烈,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并努力维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

四、注意事项

1.个人观点。读后感的核心是表达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感受,若仅仅复述所读内容,写出的作文会很枯燥乏味,难以触动读者的心弦。

2.语言简洁。读后感的语言应简洁,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你的观点,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汇和句子。

3.客观公正。写读后感时,同学们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所读内容,切勿过度美化或过度批评,以便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4.联系实际。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不说大话,不说空话,否则作文会显得空洞无物,不但不能激发读者的兴趣,甚至会使部分读者产生厌恶心理。

5.条理清晰。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按照“引述原文”“分析感受”“总结观点”的步骤来组织文章。在表达观点时,要有逻辑性,避免过于零散或混乱,否则会让读者抓不住重点,阅读体验大打折扣。

6.态度应该积极向上,不要消极。对作品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尽可能地发掘作品中的优点和亮点。

7.富有趣味。在写作读后感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在确保文章主题不变的前提下,加入一些生动活泼的童谣、俗语、歇后语等等,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反复修改。初稿往往是粗糙的,同学们要反复阅读,不断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猜你喜欢

营长文章内容电灯
以热血灌溉革命之花的“铁军”营长
Harry Potter
电灯突然不亮了
70 Days in a Lifeboat
THE THREE MOST INTELLIGENT MACHINES FOR YOUR HOME
电灯是谁发明的
草地
小小电灯放光明
结 婚
Aetion(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