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触灵动,展现个性
2024-12-31王小林
文章并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情感的载体,能让读者透过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因此,写作应拒绝机械复制,摈弃程式化的表达。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应以灵动的笔触,写出自己的个性,如此写出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引发共鸣。那么怎样才能在文章中表达个性,抒发真情呢?
一、积累素材,拓宽表达的空间
正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个性表达并非简单的“想什么,说什么”,而是根植于深厚的知识土壤之中。为此,我们应多读、多观察。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习作者如何精妙地描写情感、刻画人物等。同时,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能让我们从平凡中发现非凡之处,且能增强我们的感悟和体验,而这正是个性表达不可或缺的素材。就以“春天”来说,不同的作家眼中的春天是不一样的,这是细致入微地观察的结果,下面请欣赏描写春天的精彩片段:
苏叔阳在《春天的梦》里如此描述:“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在苏叔阳的眼里,春天里有倔强冒头的小草,有枯枝上萌生的绿芽,有绿色,也有鲜红色。在他的笔下,春天是灵动的,是色彩艳丽的,同时充满着无限生机与希望。
朱自清在《春》里面则是如此描述:“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在朱自清的笔下,春天里花朵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每一朵花瓣都蕴含着生机与活力。
以上两位作者以各自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春天,展现了春日不同的景象。苏叔阳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展现出了春天蕴含的坚韧与希望;朱自清则描绘了春天百花争奇斗艳的热闹景象,让人能感受到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生命力。我们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可以将这些优美的语句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积累了足够多关于春天的词汇、句子和文章时,这些素材就会在脑海中交织成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当不同的素材产生碰撞与融合时,正是我们个性展现的绝佳时机。如此一来,对于“春天”这一主题的描写,我们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万物复苏”等表面描述,而是可以深入到细微之处,探索其内在的生命力。通过不断地阅读、积累和思考,我们逐渐拓宽了自己的写作视野和表达空间,让笔下的文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力。
二、巧析主题,多角度写作
“紧扣题目”是写作的基本要求。然而,很多同学在看到作文题目时,思维会受局限,只是简单地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以致最终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乏味,缺少新意。例如,以“秋天”为题的作文训练中,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秋收时人们的喜悦,却很少会想到秋季的小动物们会如何,植物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人们的心情会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也不会去想不同地域的秋天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致等等。因此应多角度地分析写作主题,留心观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人们的心境、地域文化的差异等,这样不仅能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能锻炼思维能力,使作文水平稳步提升。
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没有直接赞美父爱的伟大,而是通过描写父亲在火车站为他买橘子的背影这一细节,细腻地展现了父亲深沉而内敛的爱。同样,舒婷的《书渴》中,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与奶奶因藏书而发生的冲突,且写了“越遭砍伐杀戮,越是生长得疯狂、热烈”这样的句子,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书的执着和痴迷。这两篇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关键在于作者能够从独特的角度入手,深入挖掘并展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扣题”并非限制写作者的创意和思维,而是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主题或方向。在写作中,我们完全可以在紧扣主题的前提下,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探索和描写事物,这就像是给苹果树的枝干嫁接不同的果树。然后,我们可以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将其融合起来,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元,具有吸引力。
三、个性表达,敢于展示自我
个性的核心在于创新。言他人所未言,发他人所未发,用不一样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多元思维去认知这个世界,才能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悟。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描写事物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不同的角度和观察点会带来不一样的认知和体验。人不能只看到树正面的枝繁叶茂,还应转换视角,看到树背面隐藏着的不一样的风景。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应勇于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描写事物,从而创作出独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还是以春天作为例子,下面看看三个不同的作者,所描写的春天有什么不同。
巴金写的《春天里的秋天》中的春天是这样的:“春天,枯黄的原野变绿了,新绿的叶子在枯枝上长出来,阳光温柔地对着每个人微笑,鸟儿在歌唱飞翔。”在巴金的笔下,枯枝再次萌发新芽,展露生机。原野中枯黄的草,也渐渐地被染成了绿色。作者在文章后面有这样的描写:“然而,秋天在春天里哭泣了,这一个春天,在迷人的南国的古城里,我送走了我的一段光阴。”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融合,使得文章不仅具有画面感,同时能引发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而林语堂在《及春园琐事》中是这样描写的:“树上枝头,红苞绿叶,恍惚受过春的抚摸温存,都在由凉冬惊醒起来,教人几乎认不得。所以我虽未见春之来临,我已知春到园中了。”作者并未直接描写春天的独有景象,而是捕捉了春天初至时那微妙而难以言喻的变化。他运用“恍惚”“惊醒”等词汇,生动形象地将万物慢慢复苏的状态描写了出来,使文字自带一种朦胧而美好的诗意。
老舍的《大明湖之春》中对春的描写则是“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这就说明,济南的春天,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风。因此,作者笔下的春天不是枝头绿叶,而是寒风呼啸。由此可见,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会各具色彩。
各抒己见,敢于表达,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正是个性表达的核心。例如,描写河流,不再局限于写河面的平静或汹涌,或者是写河面野鸭追逐的场景,也可以探索河下面的世界,或者捕捉河周边的细微之处。这样的描写,不仅能展现河流的自然之美,同时能赋予其生命和情感。这样的文字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使其从中受到启发。
沙场点兵
请以“落叶”为主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提到落叶,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的是秋天落叶,或者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牺牲精神。对此,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落叶的“一生”,或许能够让人眼前一亮,产生不一样的感受。此外,落叶的最终归宿,不一定是腐烂发酵,不一定是成为肥料。试想,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落叶或许有不一样的结局,这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当然,我们也可以用落叶描绘出秋天不一样的美,表达对秋的喜爱。当然,围绕主题还有很多切入点,我们应以独特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日常积累确定写作方向,从而写出不一样的精彩。
佳作展示
叶落成花
落叶,这一自然界常见的景象,常被用来象征逝去、毁灭、重生等。你是否仔细想过,落叶的曾经,也是美丽的,它也曾有独属于自己的美丽与辉煌。
春天悄然而至,风姑娘轻轻地抚摸着干枯的树枝,小树显然感受到了,没过多久点点绿芽从枝头冒了出来。而“它”,是众多绿芽中的一个,在枝头静静地站着。
夏天到了,树根贪婪地汲取着乳汁,小嫩芽们也已渐长成了大绿荫,为来往的人们遮风挡雨。“它”也是那片绿叶中的一员,为树荫下的人们遮挡着点点阳光,阳光在他的皮肤上,留下了斑斑点点,或许它不是最美的,但它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深秋,也或者是在更早的时间,树木就开始逐渐脱去墨绿的外套,叶子也开始逐渐变成金黄色。秋姑娘悄然而来,它甩了甩修长的头发,叶子不断落下,像一朵朵金色的蝴蝶翩翩起舞。它们轻柔地落入大地母亲的怀抱之中,相互依偎着。日子久了,它们会逐渐成为那滋养大树的养料。
但在它们躺在大地母亲的怀中没有多久,一个少女提着篮子走了过来,她打量着地上的落叶,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随后,她轻轻地将“它”捡了起来,轻柔地放进了篮子里,随后越来越多的伙伴被放到篮子里。此时的它们是一片片脱离了生命体的落叶,每一片都有独一无二的脉络,有不一样的色彩,那是独属于它们的美。
女孩将它们带回家,仔细端详,并用胶水、棍棒将它们固定起来,变成了一朵朵跃然纸上的“落叶玫瑰”,而“它”是其中一朵玫瑰里面的一片花瓣。落叶,在女孩的巧手之下,换了一种生命形式,它们被挂在墙上,正对着窗户,看着外面的云卷云舒。
冬天到了,我们已经看不到落叶们的踪影,它们或许是随着风姑娘飞向远方,又或者是被泥土覆盖,变成了树木的养料,而“它”现在是一朵花瓣,或许它能够继续在这墙面上“生存”很久,还可以继续看着其他落叶终其一生,又或者是在不久的将来,被新的落叶玫瑰取代。但就在此时,“落叶成花”,已然让它的一生变得精彩无比。
点" 评
作者没有写秋天的落叶最终零落成泥,也没有通过描写落叶来表现秋天的萧瑟景象。而是从落叶的一生着手,从落叶的出生,到最终的归宿。“叶落成花”这一题目,或许第一时间会让人想到作者会写落叶落入泥土里,滋养植物,开出花朵。但是作者没有,而是以独特的视角,写落叶变成了工艺品,变成了一朵玫瑰,这也是“叶落成花”。由此可见,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落叶,写出的文章内容新颖独特,能一下子吸引读者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