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地膜使用回收对策建议
2024-12-31王芳谢菲阮荣辉陶捌堂王昌琴
摘 要:研究对昭通市地膜使用和回收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以探讨地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在详细统计昭通市不同县(市、区)主要农作物地膜使用量、回收量及残留量的基础上,发现地膜使用量与农业产量明显有关,回收量不足导致地膜残留问题严重,地膜覆盖对作物生长和产量有促进作用,而地膜残留则对土壤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基于此,提出昭通市地膜使用回收对策建议,以期为昭通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昭通市;地膜使用;地膜回收;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3-117-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3.026
0 引言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立体气候明显,气候复杂多变,昼夜温差大,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挑战。地膜技术广泛应用于当地农业,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地膜覆盖技术不仅可以有效保温保湿,减少杂草对作物的侵害,而且对作物产量的提高也有显著影响。地膜覆盖技术在昭通市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地气候条件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地膜覆盖技术通过多种方式改善了作物的生长环境。例如,地膜覆盖技术能提高土壤温度,尤其是玉米和蔬菜等对温度敏感的作物,即使在低温季节也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但随着地膜使用量的增加,地膜回收不及时、残留量大等问题也逐步显现,这给土壤、环境等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详细分析昭通市地膜的使用及回收情况,可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昭通市地膜使用情况分析
1.1 昭通市地膜使用量分布
昭通市作为云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各县(市、区)对地膜的使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全国第三次污染源普查显示,昭通市地膜使用总量为5 743.33 t,其中镇雄县地膜使用量最大,达到1 526.00 t,占全市地膜使用总量的26.57%;其次为昭阳区,地膜使用量为1 457.00 t,占全市地膜使用总量的25.37%;鲁甸县地膜使用量为613.60 t,占全市地膜使用总量的10.68%;巧家县地膜使用量为575.00 t,占全市地膜使用总量的10.01%;盐津县地膜使用量为147.04 t,占全市地膜使用总量的2.56%;大关县地膜使用量为333.00 t,占全市地膜使用总量的5.80%;永善县地膜使用量为327.00 t,占全市地膜使用总量的5.69%;绥江县地膜使用量为101.00 t,占全市地膜使用总量的1.76%;彝良县地膜使用量为433.00 t,占全市地膜使用总量的7.54%;威信县地膜使用量为169.00 t,占全市地膜使用总量的2.94%;水富市地膜使用量最少,仅为61.69 t,占全市地膜使用总量的1.07%(见表1)。以上数据表明,由于不同县(市、区)农业结构和生产条件不同,地膜使用量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反映了地膜在昭通市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广泛性。
1.2 各作物地膜使用情况
昭通市地膜使用情况不仅在县(市、区)之间存在差异,在不同作物之间也有显著不同。《昭通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报告》显示,昭通市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646 342.3 hm2,其中玉米的播种面积最大,为214 761.9 hm2,覆膜面积为53 270.3 hm2,覆膜率为24.8%;薯类作物(主要是马铃薯)的播种面积为179 812.8 hm2,覆膜面积为15 000.5 hm2,覆膜率为8.34%;豆类作物的播种面积为48 185.8 hm2,覆膜面积为662.6 hm2,覆膜率仅为1.38%;经济作物(主要为烤烟)的播种面积为113 811.0 hm2,覆膜面积为18 129.8 hm2,覆膜率为15.93%;蔬菜的播种面积为89 770.6 hm2,覆膜面积为10 148.6 hm2,覆膜率为11.31%。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地膜在不同作物中的应用情况,也反映了地膜对不同作物产量和质量提升的贡献。
2 昭通市地膜回收情况分析
2.1 地膜回收量
2.1.1 地膜回收量的区域分布特征
昭通市地膜的回收情况与其使用情况一样,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昭通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报告》显示,昭通市地膜总回收量为3 647.86 t,其中镇雄县地膜回收量最高,达809.38 t,占全市地膜总回收量的22.19%;昭阳区地膜回收量为717.00 t,占全市地膜总回收量的19.66%,位居第2;鲁甸县地膜回收量为519.00 t,占全市地膜总回收量的14.23%;彝良县地膜回收量为364.00 t,占全市地膜总回收量的9.98%;巧家县地膜回收量为360.00 t,占全市地膜总回收量的9.87%;大关县地膜回收量为266.40 t,占全市地膜总回收量的7.30%;威信县地膜回收量为136.60 t,占全市地膜总回收量的3.74%;盐津县地膜回收量为95.58 t,占全市地膜总回收量的2.62%;绥江县地膜回收量为90.90 t,占全市地膜总回收量的2.49%;永善县地膜回收量为229.00 t,占全市地膜总回收量的6.28%;水富市地膜回收量最少,仅为60.00 t,占全市地膜总回收量的1.64%(见表2)。
2.1.2 地膜回收率与使用量的关系
从昭通市各县(市、区)的地膜回收率与使用量的关系来看,地膜回收率与地膜的使用量并不完全成正比,镇雄县、昭阳区等部分地膜使用量较大的地区地膜回收率较高,但田间地头仍残留大量地膜。这说明尽管这些地区在地膜回收上下了很大功夫,但仍有较多的地膜没有得到及时回收。相反,绥江县、水富市等一些地膜使用量相对较少的地区,则存在回收率相对较低的情况,这可能与当地农民群众对地膜回收的意识不强、组织管理水平较低等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地膜回收率的高低,除了受地膜使用量的影响外,还受制于回收机制的完善程度,更受制于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2.2 昭通市地膜回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昭通市地膜回收主要依靠农民自发进行,缺乏系统规范的回收机制。农民通常采取深埋、焚烧或丢弃的方式,在作物收割后自行捡拾废弃地膜。这种自发回收方式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深埋和焚烧地膜不仅无法实现资源化利用,还会造成土壤和空气的二次污染[1]。其次,农民自发捡拾地膜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大量地膜残留在田地里,对土壤质量和作物生长造成影响。由于没有专门的地膜回收企业和完善的回收体系,因此地膜的有效回收和资源化利用非常困难。农民在收割作物后到田地里捡拾废弃地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膜残留问题,但由于缺乏专业工具和技术,地膜回收工作往往费时费力,效果不佳。
3 昭通市地膜累计残留情况分析
3.1 地膜累计残留量分布
昭通市地膜累计残留量反映了不同县(市、区)在地膜使用、回收等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布特征。《昭通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报告》显示,昭通市地膜累计残留量为3 078.233 6 t,其中昭阳区的地膜残留量最高(756.201 5 t),呈现出该地区地膜使用量大但回收效率不高的特征。鲁甸县和巧家县的地膜残留量也较高,分别为424.134 7 t和283.530 0 t。地膜残留量相对较低的是盐津县和水富市,分别为61.715 8 t和21.914 4 t,说明这些地区在地膜治理方面较好,但总体上还有提升空间。分析昭通市各县(市、区)地膜残留量可以发现,地膜使用量较大的地区往往伴随着较高的残留量,这说明昭通市在地膜使用和回收利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3.2 地膜残留造成的危害
地膜残留对土壤的影响是长期且复杂的,因地膜在土壤中难以降解而长期积累,会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渗透性,从而影响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2]。地膜残留还会阻碍水分和养分的传递,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也会对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地膜残留也可能造成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减少,微生物活动受限,进一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由于昭通市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地膜残留问题,已出现了土壤板结等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解决地膜残留问题对昭通市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壤中地膜难以降解,长期残留会造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地膜焚烧过程中会释放出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空气,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地膜残留物也可能通过降水、灌溉等方式进入水体,对水体造成污染,对水生物生存环境造成影响。土壤污染、空气质量下降、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已在昭通市部分地区出现,因地膜残留问题严重,给当地居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解决地膜残留问题,既是农业生产的需要,也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3]。利用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减少地膜残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促进昭通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地膜使用与回收对策建议
针对昭通市地膜使用和回收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4.1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教育,宣传地膜残留对环境和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通过农技推广活动、培训班、村级广播等形式,普及科学用膜和回收知识,以提高农民主动回收地膜的意识[4]。
4.2 推广可降解地膜
大力推广和使用可降解地膜,以减少地膜残留对土壤的污染。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使用环保材料,并对使用可降解地膜的农户给予补贴,降低环保地膜的使用成本。
4.3 建立完善的地膜回收机制
建立由政府主导、农民合作社参与的地膜回收体系。当地政府应制定回收标准,并设立地膜回收点,确保废旧地膜能够集中处理。同时,当地政府应支持发展地膜回收企业,提升地膜回收的产业化水平。
4.4 引入科技手段提高地膜回收率
推广使用机械化回收设备,提高地膜回收率。通过科技手段,开发适合昭通市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地膜回收工具,降低人工回收的劳动强度,并提高地膜回收率。
4.5 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督与执行
建立健全地膜使用与回收机制,并加大执法力度,对地膜残留造成严重污染的行为要严厉处罚,并定期检查农田地膜残留情况,确保法律法规落实到位。
4.6 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建立地膜回收奖励机制,激励农户参与回收。可以实行按量付费的回收政策,即根据农户回收的地膜量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从而激发农民回收地膜的积极性。
4.7 鼓励多方参与合作
鼓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地膜使用和回收中的问题。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科研机构负责技术研发,农户则是实施者和监督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性循环机制[5]。
5 结束语
地膜使用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但随之而来的地膜残留问题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昭通市针对地膜使用和回收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昭通市可以有效解决地膜使用和回收中的问题,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宏,许强.农田残膜回收现状及治理措施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4(9):57-60.
[2]候月,朱文博.地膜科学使用与污染治理探究[J].河北农业,2024(8):40-43.
[3]方丽婷.昭阳区烤烟残留地膜危害及其治理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5):86-88.
[4]赵博.加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J].新农业,2022(21):92-93.
[5]陈悦菲,王奇.云南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制构建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6):236-238,241.
基金项目:昭通市农业农村局项目“昭通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面源污染普查”(24031501040004061)。
作者简介:王芳(1979—),女,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推广及耕地质量保护。
通信作者:谢菲(1981—),女,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农作物新品筛选、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