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结构视角下云南省农民收入差异与增收路径研究
2024-12-31邓成黎赖庆奎
摘 要:为促进云南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采用时间序列的纵向对比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云南省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各地区间的农民收入结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农民收入存在结构不合理、来源单一、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对此,基于收入结构的角度,提出针对云南省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对遏制云南省规模性返贫事件发生、提高乡村产业水平、推动农民持续性增收和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民增收;农民收入;收入结构;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327"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3-54-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3.011
0 引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然而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指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 ,逐渐缩小城乡之间、不同乡村之间的发展差异,从而使农民的发展更加全面而自由,农村社会更加公平,更加和谐[2]。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保证农业的稳产增效、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农民的致富增收,当前的高质量发展理念,迫切需要持续地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缩小地市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3]。
以往的大多数研究,注重全体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结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而以农民收入结构作为起始点,研究同一区域不同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的发展变化情况,再计算分析不同地区居民收入结构变化对整个区域农民增收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少。云南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处于全国倒数水平,所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小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是当地政府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为了促进云南省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和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利用云南省各市州近年来的农民收入统计数据,剖析云南省农民收入的变化趋势和不同区域居民收入结构差异,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云南省农民增收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1 云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分析
1.1 云南省农民收入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云南统计年鉴数据,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0 489元增至2023年的21 691元,年均增长率达8.5%,而云南省这一指标的表现更亮眼,同期从7 456元增至16 361元,年均增长率达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尽管云南省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总量仍然较低。自2015年以来,云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处于全国倒数第四位。对云南省 2014—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统计整理发现,云南省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1.1.1 2014—2017年增长稳定阶段
在此阶段,云南省农民收入增长较为稳定,农民人均收入从7 456元增加到9 862元,年均增长率为9.9%。这一时期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对农村贫困户提供各类政策性的补贴,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着力打造高原特色产业等,使得此阶段云南省农民收入得以持续增长。
1.1.2 2018—2021年增长不稳定阶段
这一时期云南省农民收入增长速率出现了降低又增涨的变化。2018年,云南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所以,2019年农民的收入增长率达到10.54%。但是从2020年开始,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云南省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2021年全省农民收入增速达到新高,为10.55%。
1.1.3 2022—2023年增长大幅度减小阶段
这一阶段的云南省农民收入增速较其他阶段都有着明显的减小趋势,在2022 年达到了新低,仅为6.96%,虽然2023年有所提高,但也只有7.744%。首先,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云南省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合计占其总收入的八成以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农产品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愈发激烈,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从而影响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其次,随着城镇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农村劳动力在城镇找到合适工作的难度增加,也影响了当地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1.2 云南省农民收入结构现状
1.2.1 工资性收入比例增加,经营性收入比例下降
从图1可以看出,云南省农民收入以经营性收入为主,其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在50%左右,但其所占比例不断下降(2014—2023年,其占比下降了8.83个百分点);作为云南省农民第二大收入来源的工资性收入比重却缓慢增长,2014—2023年工资性收入占比上升了6.31%。随着农民收入渠道的拓展,经营性收入对于其他收入来源而言,其提高潜力和上升空间有限,但目前仍然是云南省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性收入在云南省农民收入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作用愈发明显,成为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1.2.2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低,拉动作用小
由图1可知,云南省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并且在 2014—2023 年变化不大,大约为0.3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提高了2.3%。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民收入结构中的变化不大,这2种收入的比重都很小,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也不高,因此这2种收入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对云南省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巨大的潜在效应。
2 云南省农民收入结构区域差异及问题分析
2.1 聚类结果分析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云南省16个州市农民收入结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表1。
第一类地区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丽江市。这些地区的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比相对较高且差距不大,表明这些地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资和家庭经营,其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因此,这些地区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比较高。除了传统的农业和工业外,这些地区还积极发展旅游业等多元化经济,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此外,这些地区位于交通要道或经济中心,便于吸引投资和人才,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第二类地区包括保山市、楚雄市、文山市、昭通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些地区面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挑战,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偏远、产业结构单一及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等。这些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农业和传统工业,导致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在这些地区的农民收入结构中,经营性收入占主导,而工资性收入较低,表明就业机会有限,产业结构不合理;而转移性收入的占比较高,尤其是昭通市和迪庆藏族自治州,表明这些地区的农民可能更加依赖政府补贴或其他形式的转移性收入,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发展。
第三类地区有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市、临沧市、普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这些地区依托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大理的古城风貌及普洱茶文化等,使得旅游业和农业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亮点,特色经济尤为突出。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农业特色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提升,这些地区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尽管与其他地区相比,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中等水平,但收入结构却颇具特色:经营性收入占比极高,尤其是西双版纳和普洱等地,居民主要通过自营业务实现增收;而工资性收入占比较低,反映出传统就业机会的局限性;同时,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占比较为适中,显示出居民在依赖经营性收入的同时,也积极寻求多元化收入来源。
2.2 云南省农民收入结构存在问题
2.2.1 农民收入地区差异明显
云南省农民收入地区差异明显,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加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收入差距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可能会致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较低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当地劳动力流失、缺乏资金进行农业技术升级和创新、农村返贫事件、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及政策执行难度大等问题,而这些都会影响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缩小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对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减少贫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都有着重大意义。
2.2.2 农民收入来源单一
云南省多数地区农民过度依赖单一的收入来源,这使得其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自然灾害和政策变化的影响,增加了经济风险。同时,单一的收入结构限制了农民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增加收入的可能性,导致收入增长缓慢,难以实现持续和稳定的增长。除此之外,单一的收入结构还会带来消费市场发展受限、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劳动力市场失衡、贫困加剧等问题。因此,强化农民增收致富手段,拓展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对增强农民经济抗风险能力、提高增收稳定性、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和推动农村经济全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2.2.3 财产性收入贡献率低
云南省大部分地区的农民财产性收入常年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且增长趋势也不明显,甚至部分地区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增加财产性收入能为未来的消费、投资和退休生活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多的资金进行创新和创业活动,推动新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也能减少个人和家庭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依赖,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有助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的金融韧性,减小因经济波动导致的财务风险,从而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财产性收入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将是云南省农民增收的关键点。
2.2.4 部分地区农民对转移性收入依赖度过高
对于云南省这样较为贫困的地区来说,过度依赖转移性收入可能导致当地经济自主性下降。因为这种收入通常来自政府或其他外部来源,而不是当地经济的内生增长,同时也会削弱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降低当地居民和企业追求经济增长和创新的积极性。若农民形成了对社会福利的依赖,则会影响个人和家庭自力更生的能力。这些对云南省农民收入的健康可持续增长都存在一定的阻碍。
3 优化云南省农民收入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3.1 提增就业、支持创业、优化产业,极力提高工资性收入
为提升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云南省应继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和云品工匠计划,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和务工技能;同时,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鼓励工匠和手工艺人创办乡村工作室,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企业,为农民工提供就地就近的就业机会,并通过税收减免、创业补贴、贷款优惠等措施支持返乡入乡创业[4]。此外,云南省还应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和民族手工艺品产业,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为农民提供更多增收机会。
3.2 着重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稳定拓展经营性收入
云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稳定拓展经营性收入方面,应坚持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水平。云南省应通过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形成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农业集群,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同时,云南省应聚焦高原特色农业,加大高端农产品的培育与推广,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云品”的市场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此外,云南省还应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和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农旅、农文结合,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特色民宿,提升农业的文化附加值。在县域城乡融合方面,云南省应以县城为中心,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县城的经济辐射能力,形成县域经济体系,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3.3 盘活闲置、壮大集体、普及金融,大力增加财产性收入
为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云南省应注重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和资产,通过详细排查和规划,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入市或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就地盘活闲置房屋和宅基地。同时,云南省应着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集体资产管理机制,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确保农民能够从中获取收益。此外,云南省还应积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帮助农民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意识和理财能力,引导农民将闲置资金投资于金融产品,实现资产的增值。针对农村居民资金少、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金融机构应开发适合农民的金融产品,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3.4 完善保障、加大扶持、整治陋习,合理提升转移性收入
在完善社会保障方面,云南省应建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提供儿童福利等,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5]。同时,云南省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扶持力度,落实精准帮扶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帮扶合力。此外,针对农村地区存在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陋习,云南省可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其危害,提倡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社区、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可通过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为公众提供经济实惠的宴请场所和服务,共同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合理提升农民的转移性收入[6]。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当地农民收入的健康可持续增长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郑伟.全面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J].人民论坛,2023(13):14-18.
[2]高鸣,魏佳朔.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历史方位和实现路径[J].中国软科学,2022(8):45-57.
[3]苏云,李恺文.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与区域差异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13):177-179,183.
[4]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2-04-14)[2024-02-03].https://www.yn.gov.cn/zwgk/zcwj/yzfb/202204/t20220421_241076.html.
[5]龚志文,李丹.从模式到服务:城市社区养老认知的重构:超越养老模式,从养老服务的角度深化养老服务体系[J].河南社会科学,2020,28(11):115-124.
[6]周飞舟,任春.情礼相称:一项关于农村酒席的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23(5):65-74.
作者简介:邓成黎(1998—),男,硕士生,研究方向:农业农村经济。
通信作者:赖庆奎(1964—),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农村发展及“三农 ”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