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学类专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4-12-31周磊高彩婷邰继承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模式

摘 "要:科技论文写作是农学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该文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类专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考核模式和拓宽信息渠道的改革,提高农学类本科生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与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农学类专业;教学质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8-0155-04

Abstract: The writ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apers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for agronomy majors in Inner Mongolia Minzu University. Through the reform of optimizing teaching design,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optimizing examination mode and widening information channels, we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writing sci-tech papers of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s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words: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teaching mode; agronomy major; teaching quality; reform

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关于在高等院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建议各高校应当积极开设文献与检索课程[1]。经过近40年的发展,各高校基本上都增设了与文献检索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已成为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的基本课程之一[2-3]。与此同时,不少高校以文献检索为切入点,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不仅包含了文献检索,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开始考取硕士研究生,进一步进行学术深造,对学术论文撰写的需求不断增加,随后众多高校以开设科技论文写作为主,替代了原来单一的以文献检索为主的相关课程,逐渐开始关注学术论文写作、信息素养培养等更多能力的培养[4]。

农林院校开设的科技论文写作已成为大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本科生形成科研意识与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5-8]。笔者作为农学院该课程的主讲人之一,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发现该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及信息素质教育不足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农学类专业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对农学类及相关专业师生如何上好这门课进行初步探索。

1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文献检索困难

笔者在对本学院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比较陌生,高年级学生因要完成学年论文,对这门课程有一定了解,但也只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缺乏对本课程的核心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所以从本质上对该课程的开设没有足够的了解。另一方面,本科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主动撰写论文动机不足,论文写作中文献查找与追踪繁琐复杂,且论文创作本身较为枯燥,所以综合起来学生主动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不强,进行写作时力不从心。再加上这门课程为选修课,大多数学生在认识上较为浅显,只抱着拿到学分就行的态度学习,因此,整体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对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农学和草学等农学类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82.63%的学生不会查找专业的文献资料,只有2.70%学生从“中国知网”上获取文献(图1)。在查找文献时,主要以中文文献为主,英文文献查阅比例仅有4.25%(图2)。在对文献获取主要渠道的熟悉程度调查中发现,90%的学生对中国知网不了解,对利用百度等其他网站查阅文献的熟悉度较高,少部分学生利用谷歌、百度学术等搜索文献(图3)。在撰写学年论文的时候,主要从百度、谷歌等综合性网站获得相关文献,很显然关于文献查找还停留在科普知识层面上,部分同学从百度学术等中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但对检索方法不熟悉,查找文献依然困难。这些调查结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本科生在获取专业文献资料方面能力严重不足,主观能动性差,学习能力不足。

图1 "获取文献主要渠道

图2 "获取中文和外文文献比例

1.2 "学生对写作与发表认识模糊,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为什么要进行写作、为什么要发表等基础性问题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写作和发表似乎是遥不可及的,缺乏对这个过程的具体认识。在思想上,总觉得“写作”与“发表”距离自己较远,对写作后发表过程与流程无概念。笔者所在学院近90%的本科生要考取研究生,研究生录取率非常高,这些学生在后续硕士和博士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论文写作与发表,但学生只关注考研课程的学习,对该课程关注较少。很多学生对“为什么要进行写作?意义何在?对自己有什么益处?”等类似问题理解不深刻。另外,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实质上还较少,对科研认识不足,学生对于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可能缺乏兴趣,他们可能认为这个过程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或者与他们的兴趣不符,所以缺乏主动开展写作的想法。对于“发表”二字,更加难以理解,所以综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整体上难以对本课程产生浓厚兴趣。最后,学生可能缺乏实践和指导,不了解科技论文写作和发表的具体步骤与技巧,缺乏相关的指导或实践机会可能导致他们对这个过程感到陌生和不确定。

1.3 "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和考核方式简单

目前,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讲授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讲授的内容多为概念性和理论性的知识,而本课程课时量仅为24学时,在规定的学时内既要把科技论文写作的相关内容讲授完,又要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操,显然是做不到的,这样就相对容易忽视实用性操作和实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扁平化教学,对所有知识点无差别地讲授,学生认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且对各部分知识点的重要性了解不够,给学生的印象是学业负担重。学生认为在一门选修课上花费如此多的时间,觉得“不划算”,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

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提问较少,不积极参与提问环节,难以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是考查课,考核形式基本多以老师自定题目,学生按要求撰写一篇课程论文,对课程过程考核较少。同学们虽能完成课程论文,但其实存在很多问题,且完成质量一般,多数学生在网上随便找几篇文章拼凑成一篇作业,效果不是很理想。另外,考核打分时,仅会对这篇课程论文进行打分,每篇作业存在的问题也不会反馈给学生,整体而言,这种考核方式效果一般。

1.4 "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缺乏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虽具备了获取一般信息的能力,但获取有效信息的意识薄弱,缺乏对科研信息的获取渠道。学生可能受限于信息获取渠道的范围大小,导致接触到的信息有限。对于科技论文写作来说,广泛的信息来源是至关重要的,但学生可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少量论文或教师提供的资源,而未能利用到更广泛的、多样化的信息来源。简单来讲,利用中国知网查找相关文献的能力仍十分欠缺,效率低,多数同学不能熟练地使用中国知网查找相关文献,鉴于本院学生学术水平和学术英文能力较低,对英文文献的主动获取更加困难,整体上在文献获取途径、查找方法和技巧方面较为欠缺,与其他同类的“双一流”高校学生相比,差距较大。另外,学生对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愿了解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对获取、鉴别和利用信息的积极性不高。

2 "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2.1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这门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学院应积极举办文献检索和写作重要性及综合素养的讲座,在大学刚入学就强调该课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学术讲座、相关实验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课程内容更具吸引力。如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验室实践、案例研究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直接体验科技论文写作的过程,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也可通过鼓励学术交流,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组织学术研讨会、论文讨论会或学生学术交流会,让学生有机会分享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增强其对科技论文写作的认知和兴趣。

重新定位该课程在本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步将该课程修订为必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科研写作知识。通过系统学习论文结构、写作规范、科研方法等内容,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科技论文的撰写要点和学术规范,培养正确的学术写作习惯和方法。此外,强化这门课程的必修性可以确保学生全面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技能,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项目,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竞赛项目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科技成果和创新能力的舞台,还能够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论文写作技能和学术水平。其中,“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中国高校学生参与度最高的竞赛之一,该竞赛鼓励学生通过科技创新和实践,提交自己的科研成果或作品。参与者在准备竞赛作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和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和总结报告。这种经历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和流程,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和学术素养。此外,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论文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些竞赛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创新想法和科技研究成果,撰写详实的项目计划书或创业方案,并且他们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创新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至关重要。这些竞赛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提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平台。通过参与竞赛,学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论文写作技能,锻炼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竞赛过程也是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从其他参赛者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中汲取经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参加各类竞赛项目是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到科技论文写作中来,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2.2 "优化调整课程设计,提升课程的逻辑性和实用性

本课程的第一节课应增加对科技论文的分类及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的介绍,分别讲解一般期刊、核心期刊、卓越计划(领军、重点和梯队)期刊,以及SCI、EI收录的期刊,举例介绍农业类经典期刊,如《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土壤学报》等,从中选取1~2篇文章原文,简单地向学生介绍;针对SCI类期刊,重点介绍定义、收录标准、影响因子、引用次数、JCR和中科院分区标准等。针对常用检索工具,例如“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SCI-HUB”“谷粉学术”等常见的实用工具和网站进行介绍和检索演示,重点介绍“中国知网”检索。向学生展示论文撰写流程,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各环节的准备工作和写作注意事项,对科技论文写作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最后,向学生推荐农学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经典期刊,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储备。

在后续课程安排中,强调科技论文写作规范,讲授常见图表制作、计量单位、特殊符号书写等内容,尤其是农业类专业常见的三线表、折线图、柱状图等图表的绘制,演示利用Excel、Origin、Sigmaplot等常见制图软件的制作方法和图片质量、大小及格式等的调整和控制技巧。另外,制作科技论文投稿流程图,向学生介绍投稿流程,分别选择1个中文杂志和英文杂志进行投稿过程中各部分准备工作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科技论文的投稿流程。

2.3 "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完善,学习借鉴优秀的同行教学方法,结合本院农学类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提问式、案例分析式、引导提问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慕课、B站等公共网络开放平台进行学习,高效利用现有优秀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适当降低该课程期末考查在整个考核中的比重,强化课程的过程考核,每节课讲授完毕都要布置实践练习,及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利用撰写学年论文的机会,结合科技论文中各部分的写作要求,完善学年论文,不仅可以及时掌握科技论文写作要点,还可以提高学年论文写作质量。采用“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40%+课程论文×50%”的考查方式,将原来的课程论文所占比重由70%降至50%,课后作业所占比重由20%升至40%,进一步强调过程考核,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2.4 "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强化资源利用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已经成为获取知识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各网站、科研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优秀网络资源层出不穷,但由于本科生对此关注度不高,缺乏信息来源。在授课中,应不断地向学生推荐各种优秀的关于科技论文写作资源,如图书馆、在线数据库、期刊论文和实验室资源等,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元化、权威性的信息,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在课程教学中虽然列举出较多的信息资源获取渠道,但效果较差。原因是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对此有所了解,但课外缺乏实际练习,课程结束后,基本就变得生疏了。我们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信息素质相关知识和技能。另外,学生虽然知道这些信息资源的名称,但不会进行操作,较难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导致这些信息资源没有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对此部分的讲授不仅要列举出这些信息渠道,还要进行课堂演示与操作,加深学生对信息查找与检索方式的印象。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意识和动机,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技能对于他们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的价值,激发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兴趣和动机。

3 "结束语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是农业类专业高素质本科生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通过对这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提出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结合专业特点优化调整课程设计,优化和完善考核方式及拓宽信息获取渠道等教学改革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和水平,为本科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综合素质提高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助力培养农业类高素质人才,同时为其继续深造和学术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树青,曹杰,刘凌波.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创新[J].科技情报研究,2020,2(1):74-82.

[2] 郭松,张春艳,苏龙.新建本科院校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高教学刊,2022,8(28):146-148,152.

[3] 高欣,张保军.《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积极作用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92-93.

[4] 许杰,杨基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之实践导向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2):93-95.

[5] 郭丽颖,武志海,魏晓双,等.农学专业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探索——基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22(4):102-107.

[6] 王永岗,王来军,王连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2):9-11.

[7] 雷玉明,海江波,刘玉环,等.农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3):67-70.

[8] 邓敏,罗媛媛,罗红兵,等.农科类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5):249-251.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