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4-12-31杨东升郝水源
第一作者简介:杨东升(1990-),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饲用作物遗传育种。
*通信作者:郝水源(1975-),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饲用作物及小麦遗传育种。
DOI:10.20028/j.zhnydk.2024.11.037
摘" 要:作物育种学作为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与当前新农科建设相契合。该文以河套学院开设的作物育种学为例,将课程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到作物育种学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培育新时代高质量的农学类专业人才,以期为下一步作物育种学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借鉴。
关键词: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教学探索;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1-0156-04
Abstract: As a core course of agronomy, Crop Breeding is a cross-discipline involving many field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 new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Taking Crop Breeding offered by Hetao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eply integr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into the teaching of Crop Breeding, and guides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rough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practices. Cultivate high-quality agronomic professionals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olicy reference for the next teaching reform of Crop Breeding.
Keywords: Crop Bree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exploration; discipline integration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随后中共中央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新思路,围绕价值的塑造、能力法人培养和知识的传授,形成“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寻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创新思维、专业伦理及工匠精神等相关德育元素的“交融点”和“触动点”,通过运用典型案例、热点时事等教学素材,并加以设计、整合各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将正确的价值导向、理想信念、优质素养和家国情怀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以加强育人效应[4-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首次将“教育、人才、科技”三者作为整体进行论述,同时强调教育、人才、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此,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培养更多与时俱进的人才,将引领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身处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作为农学相关专业的从教者,承担着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和兴农新型农业人才的责任和使命[6]。将课程思政元素适时恰当地融入农学类相关专业课程中,可有效提高人才层次,加快人才培养速度,推动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7-8]。本文以河套学院农业科学相关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作物育种学为例,从该思政课程的特点、必要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具体措施等环节着手,探索作物育种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方向和教学模式。
1" 作物育种学课程现状
1.1" 课程特点
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以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向日葵、马铃薯、辣椒和甜瓜等农作物及苏丹草、高丹草、冰草、羊草和紫花苜蓿等饲用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各作物的生长特点、遗传特性及其新品种培育的原理和方法,重点介绍作物安全、高产、优质的传统育种(引种驯化、杂交、回交和染色体加倍等)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新技术。该门课程要求相关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和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特色作物的育种基本理论知识和具体方法,能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创制新种质并选育出符合生产用新品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与思政系列相关的教学素材,加以剖析,精准把握,进而培养学生的“知农、爱农、兴农”专业素养和“三农”情怀,使其逐步成为新时代下的创新人才和作物育种行业的“精兵强将”。
1.2" 课程开展工作情况
作物育种学课程依托学校建设的内蒙古自治区一流专业、特色专业——农学,以及省部级教育教学示范平台,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着力探索,已逐步形成了作物育种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围绕教学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各自研究方向、教学与实践能力及对本专业的认知,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教学设计,把全过程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目前农学专业拥有试验田300多亩(1亩约等于667 m2) ,实验室占地面积500 m2,仪器设备投资800万元,完全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已形成重要农作物育种材料的收集与整合、传统杂交技术与田间筛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室内鉴定三大模块,学生通过杂交方式成功获得小麦杂种后代326个、马铃薯杂交组合12个,筛选出抗干热风、蛋白含量高等表现优异的小麦新品系5个及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系1个,另外,部分学生也积极参与教师主持的作物育种相关的项目累计30余项。整个过程使学生的育种理论学习与实践拓展能力得到了强化、专业素养得到了升华,并树立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理想信念。本课程的开展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宗旨相符,为培养高素质、强专业的农学人才提供了可参考思路。
1.3" 课程存在的问题
1.3.1" 课程认识不足,思政元素挖掘不够
河套学院的农学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总目标,要求掌握农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得到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的专门训练,具有运用农学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自主创新创业精神和爱农情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能够在农学相关领域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近几年授课过程中学生反馈来看,多数报考农学专业的学生,本身对该专业没有很好地了解,盲目地选择了农学专业,导致学生们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认同感不强,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也有学生存在“轻农”思想,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实际上,作物育种学作为农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作物育种学课程亟需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确立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爱农、学农、为农的情怀,树立学生“爱戴农民、热爱农村、精通农业”的价值观,为留住农业人才、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应有贡献。
1.3.2" 专业理论课时压缩
随着国家对“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政策的提出,各本科院校积极响应,不断深入教学改革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多数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已逐步减少[9]。作物育种学课程的理论学时为36学时,选用教材为张天真主编的《作物育种学总论(第三版)》,主要针对作物遗传育种原理与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因此,本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需认真系统地学懂、弄通,并加以实践,进而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1.3.3" 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新时代下,作物育种学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国民经济提升的基础性学科,综合应用性强,与许多课程紧密关联,例如遗传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农业气象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生态学和农业昆虫学等。但在教学过程中,前置课程和后续课程没有与作物育种学很好衔接,甚至存在学科之间的脱节现象。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对专业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及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逐渐提升,亟需促进学科间的有效衔接和交叉融合,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作物育种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其主要内容是农作物的育种理论与技术。目前,尽管我国种质资源在不断丰富、种业创新能力在提高及制种规模在持续扩大,但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仍然相对短缺,使得农业院校农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信心不足,认为传统杂交的方式是获得新品种的唯一途径,且很难有重大突破,对本行业失去了主动振兴的决心和想法。因此,要想让涉农专业的学生在育种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解决当前育种人才不足的问题,需通过构建独特的学习方式和体系,将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逐步向丰富的实践教学转变,从中不断填补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农业情怀、强化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课程好感度,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对新农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产生新的认知,让学生意识到本专业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发展的关键所在。
3" 作物育种学的思政教学目标
作物育种学的思政建设,要始终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作为教育总抓手,立足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本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发掘适宜的课堂教学案例;运用科学、合理、正确的教学手段,将爱国情怀、民族意识、粮食安全和职业素养等内容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确保学生在全面掌握作物育种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的熏陶,最终实现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人生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理念的教学模式。
4" 作物育种学思政元素的融入
4.1"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课堂讲授多种作物育种原理和方法时,要向学生介绍我国不同农业生产区域的主栽作物,如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玉米、大豆、高粱,中部地区的马铃薯、燕麦、油菜,西部地区的小麦、向日葵等,这些主栽作物不仅带动了内蒙古地区的农业发展,其加工产品还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和说明,让学生知晓农产品在我国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真实认同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4.2" 培养学生的科学奉献精神
专业课程的学习局限于书本知识,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和倦怠感,因此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亦不能将我国的国计民生紧密联系起来。在小麦及饲用作物育种教学中,会联系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状况,跟学生介绍被誉为“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硬质春小麦发展史和畜牧业概况,从古至今河套平原为小麦的主产区,其年产量高、品质优;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特别是肉羊、肉牛养殖业在逐渐壮大,其肉质鲜美,这些丰硕成果都离不开河套地区农业科研院校育种者对硬粒小麦和优质饲草的艰辛培育和默默付出,焕发学生追求科学的良好兴趣,培养学生为科学积极奉献的精神;同时,向学生明确小麦与饲草育种不仅能够发挥当地农牧业的优势,解决农畜产品供应不足等问题,还可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让农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4.3" 培养学生的大国情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牧、经各大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粮食、饲草、经济作物亦在迅速发展,逐渐成为21世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产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整体来看,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农产品数量有限、品质不过关或品种优势不明显的问题依然严峻。因此,在课堂上讲授主要农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时,要让学生多了解我国农作物育种的主要手段及品种特性,引导学生多思考、重探索,并逐步意识到优异新品种来之不易、培育过程较为艰难、新技术的发现更需要毅力和洞察力。特别是如何满足我国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的国外贸易收益和国际竞争力,从这一问题着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育种专业技能的热情,发挥农学专业优势,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懈努力。
4.4" 培养学生的专业责任感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近年来,随着转基因作物品种不断涌现,逐步进入了商业化模式,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育种角度来看,要加强学生对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意识,进一步让学生知道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方向为健康、绿色。教育学生以后在育种工作中,要将育种目标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作物新品种要经得起市场考验,且确保人民吃得放心,不可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应而丢弃职业素养。农产品安全是主要农作物未来长期发展的有力保证,应不负自己的专业,尽自己所能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出更大的贡献。
5" 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措施
5.1"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作为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传道、授业与解惑的主要途径,因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方可有效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职业核心能力。课堂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及繁殖的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讲授,结合特色鲜明的教学案例、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从而达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效果。
5.2" 完善教学课程试题库
试题库是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总体目标精心设计的试题。为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深化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严格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并依据教学大纲和过程考核大纲积极建设课程,建立和逐步完善作物育种学试题库,其题型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及案例分析题为主,目的是为了更加真实地体现和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3" 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农学作为本校的优势特色专业,是内蒙古自治区本科一流建设专业,作物育种学又是农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多年来,该课程理论课的学时多,为36学时,讲授周期长达16周,而实践部分课时较少,为12学时。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涉农院校开始实施教学方案的改革,但由于气候环境、试验田等条件有限,有一些作物很难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加上教学实习的学时数较少,难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效果亦不能完全展现出来。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必要减少理论教学比例,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并制订新的授课计划,以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重新编写《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作物育种学教案》《作物育种学实习指导》等相关资料,并借鉴其他涉农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吸取一切可利用资源。此外,根据国家、地区农业发展导向和社会需求,需引进新手段、新方法,特别是要将多媒体课件、自学式、互动式、讨论式及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于课堂和实践过程中,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作物育种学课程体系。
6" 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
传统的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较片面,多数学生凭借考前突击和机械记忆而获得卷面分数。这样可能阻碍了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课程考核方式应结合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针对作物育种学的思政体系进行全方位设计,加强课程团队的考核管理,团队成员要集思广益,丰富课上、课下考核形式,最终形成师生间评价、学生间评价,以及小组互评等方式,覆盖课程的各个章节。针对作物育种学的考核进行了初步探索,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50%,包括6种考核形式,其中出勤和课堂表现占5%、自主性实验报告占20%、课程实验占30%、课程小组讨论占20%、调查报告占10%及综述性论文占15%。卷面考试在期末统一组织进行,其他部分根据课程组成员共同制定出的“过程考核评价细则”,进行逐一打分、评价。
涉及课程思政的考核,应重点放在过程考核评价中。特别是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及团结协作能力,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考核时需分组讨论、互评,并根据各小组课程思政内容的吻合程度、讲解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以帮助学生建立对事物分析、比较、评价的批判性思维。
7" 结束语
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及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课程思政的建设会随社会发展、学科进步的不断调整,逐步形成新的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将其有效地输送给涉农学生,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用心思考、用心传授、用心培养,塑造学生“爱国、爱家、爱农”情怀,成为新时代下真正的现代“农业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935836.
[2] 陈志霞.耕作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方法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9):157-159.
[3] 姚鹏伟,魏琳,叶协锋,等.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决策探索(下),2021(12):65-66.
[4] 王杜春,牛海燕.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的新农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21,22(6):6-11.
[5] 令娟,崔华威,郑奕雄.新农科背景下本科植物分子育种课程建设初探[J].科教导刊,2021(19):35-37.
[6] 付健,佟丹丹,王玉凤,等.“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2):171-173.
[7] 李修伟,纪明山,祁之秋,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药学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22,24(3):368-373.
[8] 李丹,付永平.面向现代化农业需求的农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19):56-57.
[9] 王晓红.高校林学类专业《3S原理与应用》课程减少学时下的教学方法初探[J].林区教学,201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