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4-12-31黄生成张紫婷
第一作者简介:黄生成(1967-),男,法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OI:10.20028/j.zhnydk.2024.11.009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不仅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养料,还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效途径。就其重大意义而言,可以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增强村民价值认同、挖掘乡村文化产业。就其现实困境而言,村民保护传承意识淡薄、乡村人才队伍不健全、文化资源创新动力不足。就其实践路径而言,以讲好文化故事,催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以完善队伍建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培育文化人才;以盘活文化资源,融入生产生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实困境;实践路径;文化振兴
中图分类号:G249.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1-0037-06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 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d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mpowers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not only to provide rich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ourishment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ut also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way to inherit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far as its great significance is concerned, this can enhance the villagers' cultural literacy and value identity,creating the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as far as its practical dilemma is concerned, the villagers' awareness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is weak, the rural talent team is not sound, and the innovation power of cultural resources is insufficient; as far as its practical path is concerned, they are supposed to tell a good cultural story and foster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o as to revitalize the countryside;they are supposed to improve the team building, cultivate cultural talent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rural areas; they are supposed to invigorate cultural resources and integrate into production and life, so as to provide dynamic support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empowered by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alistic predicament; practical path;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具有深远而持久影响力的“乡村振兴战略”[1]。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这对新时代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赋能,既是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3]。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出现困难。这要求尽快破解难题,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对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彰显文化自信、助力特色文化产业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孝老爱亲、敦亲睦邻和勤俭持家等思想精华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根脉。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1.1" 提升村民文化素养,提高治理效能
习近平指出,“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4]。由于受到观念认识、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等条件影响,导致农村易残留浓重的封建思想和陈规陋习,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一起抓[5]。
乡村社会充斥着人情世故,因此在农村社会自治色彩依然浓厚,惯例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在乡村治理中起着很大作用。村规民约以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制定的法律条文为依据,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来维护乡村秩序、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制定的规章条例。村规民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方式,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素质,推动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涵养守望相助、邻里和睦的文明风尚。在治理乡村过程中,村民时有发生矛盾和冲突,若是不论问题大小都按照法律法规处理,不仅会造成执法部门工作成本的增加,也会影响乡村治理效能,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村规民约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其制定和实施程度因地制宜,弹性空间大,以便更好地约束村民的行为,增强村民担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村民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和水平。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对村民的教化作用,比如古语云:“里仁为美”“睦乃四邻”“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这些能教导村民如何为人处世,在耳濡目染过程中规范其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重视家庭、看重亲情。孝亲敬长、爱护小辈、家庭和谐和勤俭节约等,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要发扬家教家风作用,促进敦亲睦邻,引导村民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把道德要求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使村民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进一步提升其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小家庭的和谐才能促进大社会的和谐,注重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6]。
1.2" 增强村民价值认同,彰显文化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7]。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内容,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文化自信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感知和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强调文化高度自信,并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点为依据[8],有所区别地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村民文化自信,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落实过程中,要唤起村民内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通过具体的文艺活动,让村民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文化魅力和内涵,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辨别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彰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创造的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从稻鱼共生的农耕技术,到二十四节气歌的农耕经验,再到耕读为本的农耕文化。在几千年耕作过程中,这些是祖辈们身躬力行在田野大地上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也是他们留给子孙后代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样也是我们文化自信底气的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市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千年窑火从未熄灭,陶瓷文化从未中断,这是中华文明延续性的一个实证,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据和现实底气。我们不仅要传承千年陶瓷文化,更要为其注入新力量,开创对外交流新通道,以保陶瓷文化生生不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还寄托着人们的精神理念。通过传承弘扬守岁、礼制建筑、乡村风土人情等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村民的乡愁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寄托了中华民族的记忆和精神,为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持。
1.3" 挖掘乡村文化产业,助力经济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文化软实力可以转变为经济硬实力。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特色产业,将文化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将文化特色打造成文化品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历经数千年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10]”。从物质文化遗产如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物、文化遗产等到民间艺术、传统医药、民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我国区域发展、历史文化、政策环境等条件不同,在挖掘文化特色,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时,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地方实行差异化发展。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并根据时代要求,利用网络技术,助力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保护利用并举原则,只有保护到位,才能真正实现将积淀的文化转化为优质的资源,并充分发挥其最大的经济利益。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这不仅为农民增加工作岗位,提高他们收入水平,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吸引部分农民返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民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同时,在参与过程中,村民提升了文化认同感,增强了凝聚力,激发了当地文化传承发展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吸引外国游客,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效益,更彰显了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自信。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1]”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需求。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相对滞后,这实际上已经成为制约当前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也必然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2.1" 村民保护传承意识淡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精华,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乡村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可能会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甚至出现了部分村民随意破坏村落遗址,手工艺等非遗文化出现“后继无人”等现象。村民们观念上不重视、认识上有偏差,对待传统文化缺乏辩证的思维,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宣传不到位,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相对落后,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陷入艰难境地。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力军。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进入城市就业,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失;高学历人才不愿回乡,而是选择留在城市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乡村社会空巢化、空心化的现象[12]。由于农村长时间经济教育科技水平落后,村民文化程度较低,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多,参与文化建设的意愿不够强烈,保护传承意识淡薄,最终可能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失去内生动力。
2.2" 乡村人才队伍不健全
农村发展水平不高,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基层薪资待遇水平低,当地文化人才对本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够强烈等问题,导致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年轻人偏向去城市发展,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农村文化人才建设队伍极度匮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专业性较差,工作积极性低,而基层招收文化人才难度较大,导致队伍建设情况差,很多人身兼多职、责任不明确。上级文化部门对乡村文化人才建设队伍管理不到位,政策支持力度小,再加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本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持久性的工作,在种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越来越少的人才热衷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样的局面下,出现农村文化设备少、娱乐场所缺乏、活动次数少等现状,致使农民文化生活单一,无处可去、无戏可看、无书可读。政府开展的“送文化”活动,由于在了解农民文化需求时,调查研究做得不够深入细致,导致所提供的文艺活动不贴合日常生活,农民参与热情不高;传统民俗文化表演过于“节日化”“商业化”,常态化的文艺活动少,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所以,培养有创新性、创造力强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人才保障[13]。
2.3" 文化资源创新动力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和讲话中,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深入解读。但是个别地方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增加经济效益的一种商业手段,忽略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情感和内涵的挖掘。一方面,过度开发文化资源,有的乡村文化资源一旦破坏便很难修复,但是就目前来看,部分乡村仍打着“文化振兴”的幌子,却没有切实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14],只是徒有虚名;另一方面,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创新的发展手段和方式,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导致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结合的精品少,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力小。同时村与村之间出现同质化现象,甚至为了吸引游客编造虚假的民俗风情和子虚乌有的神话传说,长此以往下去,这种以假乱真的文化现象会危害人们生活,分不清真假。这种对文化资源不合理的传承发展,既会导致文化市场的无序和混乱,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浪费,也会影响农民文化认同感和参与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承担起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支持及保障,这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读,积极探索传承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实践路径,根据地方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讲好文化故事,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度挖掘沉淀的文化故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宗旨中去。在新时代背景下,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文化故事,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3.1.1" 发挥好农民主体性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延续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民[16]。农民作为乡村发展的主力军,乡村振兴为了农民、依靠农民,要发挥好农民主体性作用,从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把握实情,了解农民文化需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转化和创新[17],充分提升农民归属感和认同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对本土文化自信心不足等困境,这要求唤醒农民主体意识,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深入群众,切实让村民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增强保护传承意识。深入挖掘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成就、重要人物事迹,再结合地域特色,讲好文化故事,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1.2" 创新讲好文化故事手段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元探索文化发展模式,是新时代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进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乡村文化娱乐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经久不衰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例如,天祝藏族自治县依托自身文化资源,利用各种重要节庆盛会,因地制宜地开展民俗文化传播与教育活动,积极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离不开创新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明确指出:“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19]”当今已经是网络化时代,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更加高效、方便的平台。依托现代网络载体,借助社交、游戏、新闻等平台,丰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容,让传统文化深入百姓的生活,使人民更加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并丰富其文化内涵,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表现力。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需要增强主体的创新意识[20],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据乡村发展实际,从而更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价值纽带作用,引导农民开拓创新、振奋精神。
3.2" 完善队伍建设,培育文化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1]”。“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保证,这支队伍需要长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群众、教育基层群众的本土人才。而面对实践中出现的文化设施薄弱、乡村文化人才短缺、文化活动经费不足等困境,解决的关键在于提升文化人才队伍组织化程度,加强组织建设和组织保障,持续培养一大批在农民周围的文化人才,使他们能够起到表率的作用,从而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激发乡村人才的内生动力。
3.2.1" 壮大农村文化人才建设队伍
人才队伍的打造,应包括具备技艺传承、技术创新、文化管理和品牌运营等能力的人才,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也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土社会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制定完善相关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坚持多元主体参与原则[22],扩大人才引进规模,吸纳更多优秀人才返乡,尤其是熟悉本土乡村文化人才,同时还可以吸引大学生、教师队伍、党政机关人员等新鲜血液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队伍中去,建设一支讲政治、专业化、有活力和甘奉献的文化人才队伍。河南省在相关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河南省是非遗资源大省,为激发非遗传承活力,河南省选拔非遗新青年,聚焦人才队伍建设,挖掘非遗年轻一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潜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3.2.2" 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使用
农村文化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宝贵的人才资源,只有重视发掘、培育、壮大文化人才队伍,才能在千千万万个乡村中营造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浓厚氛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普遍面临资金帮扶力度小、年轻人缺乏动力等难题,为此,除了设立专项基金外,还要探索出一条符合艺术传承规律的乡村人才培养路径。可以通过基层党组织实施和带动培训,搭建多渠道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其开阔眼界思路、创新发展理念,提高技能水平;加强和改进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管理,逐渐完善相关纪律要求和进一步健全人才激励引导制度,善于为乡村建设留下人才;要利用乡镇文化站、文艺团等文化资源,依照地方特色举办文艺演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其精神文化的需求;要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新时代“师徒相传”方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养工艺继承人,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薪火相传;发挥乡村文化优势,让农民向榜样看齐,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
3.3" 盘活文化资源,融入生产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领域建设,强调“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23]。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有助于满足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强其精神力量;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的高度结合,需注重乡村各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及对特有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24]。
3.3.1" 把握发展规律
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和革故鼎新,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要立足实践,从百姓日常生活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在保留古老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形式。同时,对于西方外来文化的渗透,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敏锐的鉴别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排外。要善于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文化新体系。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也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学习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互鉴。
3.3.2" 整合多方力量
首先,政府部门要做好整体规划,要疏导和沟通拥有相同或相似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村镇,避免乡村产业发生同质化现象。同时,也要做好政策指导和基金支持工作。黑龙江省的敖其、街津口与抓吉等几个村镇都是赫哲族的人口聚集地,在宣传与发展乌日贡节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多村协作、多地联动,从区域文化发展的整体视角统筹谋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发展,扩大了乌日贡节的社会影响力,推进形成了文化发展新格局。
其次,乡村文化管理部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提高当地村民、村委会、相关机构的认识水平,指引群众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时代价值。举办各类活动,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让村民逐步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困境,以激发自身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最后,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元,也是最重要的单元,承担着培育青少年的重任。青少年作为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必然要承担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青少年慢慢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其积极参加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落地生根。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家庭教育理念,对滋养现代家庭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总之,从政府、组织、家庭3个层面构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合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3.3.3" 因地制宜发展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25]。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根据地域特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地方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化资源更加丰富,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和发展空间,不能忽视这些重要的文化资源。各级政府要组织村民积极开展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建立科学完善的保护机制。要充分挖掘本土的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根据地方特色发展成产业链,同时推进市场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以贵州黔西化屋村的苗绣为例,村民们把当地特色和产品特点结合起来,深挖民族文化内涵、注入创新活力,把苗绣等特色产业打造成“名片”、推向市场,共同实现创收致富。区别对待地方传统文化,在不破坏的基础上利用发展,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旅游、电商、美术和音乐等产业结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
4"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人们受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迄今为止,依然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活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深厚的文化价值。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立足社会实践需要,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赋予其时代内涵和表现方式,在农民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7.
[3] 康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价值探讨[J].学理论,2019(7):6-9.
[4]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46,231.
[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依规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08.
[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5.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77.
[8] 辛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路径研究[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1.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78.
[10]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8.
[1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5.
[12] 徐文静.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究[J].中国经贸导刊,2021(8):78-79.
[13] 杨洁,王小佳.试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J].三晋基层治理,2022(2):36-40.
[14] 任映红.乡村文化难题破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研究透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1):48-55,108.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68.
[16] 钟岩,李波.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重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87-91.
[17] 张灿强,龙文军.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与传承路径[J].中国农史,2022,39(4):115-122.
[18] 刘梦舒.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杂居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6):135-143.
[19]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0.
[20] 孙甜甜,王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J].文化产业,2023(1):137-140.
[21] 吴易雄.服务乡村振兴的公共政策决策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5.
[22] 舒坤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J].人民论坛,2022(3):123-125.
[2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2.
[24] 赵继颖,李响.新时代振兴农村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路径[J].知与行,2018(3):89-94.
[25] 左康华.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学术研究,2022(8):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