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2024-12-31范燕玲
摘要: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不仅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鉴于此,学校在对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有互联网思维,结合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方式,确保能进一步加强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路径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对象。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需发挥引领作用,借助有效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能成为新时代所需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应探索出全新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适应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信息化与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耦合优势
(一)突破时空界限,互联互通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打破传统教育中的“时空”限制,让个体间、个体与资源间实现紧密连接,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拉近了师生的关系。在此种教育模式下,使教师不在局限于传统的以教师、以课堂、以教材为中心,而是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如混合式、个性化、游戏化等。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通过互联网的连接,让线上教学与线下学习得以有效融合,利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设备,即可开展混合式教学,如SPOC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使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表1)。
(二)资源实现开放,共建共享
信息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吸收优质资源为主,释放教师与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知识的掌控权,转变教师主导者角色,使其成为引导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以平等姿态接受爱国主义知识和资源,改变以往封闭的教育形态,让学生能打破爱国主义教育的局限性。例如,学生能主动利用互联网,搜索网络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知识与资源,学会获取、使用及创造资源。而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能为学生搭建全新的爱国主义教育空间,还能革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让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性实现辐射碰撞。通过资源共享,能让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一一体现出来,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教育中,学习爱国主义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灵活
新时代,提倡爱国主义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确保能体现其所具有的核心。利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对已有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进行重塑,优化教育的内外部环境,突显出教育生态,增强教学的实操性。同时,也能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实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个性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因材施教模式[1]。同时,也使得教学场所与学习时间更加灵活,更能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其接受良好的爱国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现阶段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现阶段发展中,还有部分学校并未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仍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将重点放在主要学科知识讲解上,忽略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语文、道德与法治、班会课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仅采取形式化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表面化的教育,实际上并未落实爱国主义教育。而学生在教育中也不能理解、不能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含义,造成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感。
(二)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比较简单
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中,教师教学中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讲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单一,如,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爱国”“需要为国家做什么”等。因此,学生难以形成爱国之情,也并未关注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起到一定的阻碍,无法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途径较单一
在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学校主要采取理论课堂为主,校内开展系列的爱国主题教育等,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课等。然而在单一的爱国主义教育途径下,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况,学生学习到的爱国主义教育过于形式化、只停留在表面,并未深入心理,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加之现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只局限于校园中,没有与社会、家庭等良好结合,无法在校外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教育效果堪忧。
三、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路径的实践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中国梦”主题班会
由于小学生处于一个和平发展的时代中,生活条件较为良好,并未受过挫折,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并没有直观地感受,难以理解为什么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奋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经济、科技和教育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正因如此,绝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深刻体会中国发展面临的不易与难题[2]。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让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需改变学生的认知。召开“中国梦”主题班会是一个良好的选择。例如,在班会课上,通过真实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我国一些贫困地区的现状,这些地区的人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需要全国人民的帮助与支持。同时,邀请一些贫困地区学生分享经历和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些地区的生活条件。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搜集一些贫困地区的真实图片、视频等,在课堂中以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这些地区的贫困和落后,使学生能对该地区的同胞产生同理心,形成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念头,为其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构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丰富教学形式
互联网的普及,让网络空间成为国民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学校对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也需要与时俱进,构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以便丰富教学形式。例如,学校可以建立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发布一些有关爱国主义新闻与宣传英雄事迹。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利用抖音、哔哩哔哩等视频传播平台,制作与发布爱国主义的视频内容,确保能让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为学生传递更多具有正能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最后,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积极鼓励小学生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创新中,如,借助直播功能,大力推广一些有着浓厚校园特色的内容,使学生能主动参与、热情互动,让爱国主义教育在互联网的广阔天地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例如,组织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参与爱国主义故事和歌曲评比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这些活动不仅能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通过此种形式,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意识。
(三)利用文史结合模式,举办专题讲座
若想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汲取古人的智慧,学习中国历史则是必不可少。文化是历史的沉淀,而历史则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知晓每个朝代的兴衰以及文化传承的脉络,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并进一步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地,要掌握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精髓,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了解近现代历史。因为近现代历史见证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断交织和碰撞,由此孕育出许多新思想、新文化。这些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构成了近现代文化的精髓[4]。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教师可以整理相关资料,为学生举办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讲座。采用PPT或视频方式,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艰苦历程通过视听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到先烈的艰苦努力,深入理解现在生活的价值,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实际成效。
(四)红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发展爱国精神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多样化的交互平台不断涌现,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为知识的迅速传播与共享提供了良好条件。尤其是学生群体,对互联网与社交软件较为热衷。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此特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将红色教育与互联网良好结合,将其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强有力途径。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在线网络教学软件,借助其中的海量的资源与庞大的数据库平台,将其作为学生学习与交流的乐园,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基。例如,教师借助“学习强国”等平台,搜集和整合红色教育相关题材,将其内容通过学生交流群分享,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撰写学习感受。通过此模式,能将红色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此种教学模式不仅新颖,更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领会爱国人士的精神风貌,传承革命先烈的报国志向,为其形成良好爱国精神奠基。
(五)更新爱国主义教学内容,提升教育实效性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获取与传播速度不断加快。而对于成长在信息时代的学生来说,学生能借助网络轻松获取全球时事新闻、政策法规及各种社会动态。因此,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借助信息技术的快捷优势,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让教学内容能实现与时俱进。为此,教师需利用互联网此教学工具,利用网络搜集与整理信息,筛选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新咨讯、报道、专题影片及感人事迹,借此丰富素材使学生能直观与生动地感受到国家发展动向与走势。例如,可以将有关党史教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等内容融入到课程中,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国家历史变迁与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网络信息的即时性为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重大活动、重要事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往往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教材。教师可利用网络,实时追踪这些活动的进展,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理解和认识爱国主义。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爱国情怀。此外,还要利用互联网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主题活动和趣味问答活动,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能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例如,组织在线的“爱国知识竞赛”、“红色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传播爱国主义知识。教师还要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与学生保持密切地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实时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有针对性地指导。
(六)构建家校社与互联网体系,提高教育效果
为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在开展教育时,需鼓励与引导家庭、社会及学校共同参与其中,借此为打造先进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奠基,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首先,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学校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时,应将其巧妙地融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在理论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以柔性的文化方式潜移默化地传达爱国主义精神。其次,社会应营造良好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在社会层面,需加强对正能量的爱国主义有关作品,如文学、影视、文艺等,并抵制与批判一些负面的作品,营造良好爱国主义教育氛围[5]。还要开展普法活动,使学生在在参与普法活动中形成法治观念,为其爱国情感形成奠基。最后,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闭环。学校应与家庭构建良好合作机制,积极主动地构建良好交通机制,与家长沟通交流,使家长能意识到展开爱国主义的重要性,理解信息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变革,明确教育的紧迫性。同时,学校可利用公众号为家长传递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知识,定期与家长沟通,加深家长的认识,确保爱国主义教育有序展开。例如,在亲子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有关元素,使爱国主义能熏陶学生,真正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进行教育工作,让爱国主义教育摆脱以往浮于表面的形式,将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佳音. 后疫情时代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与探究[J]. 甘肃教育,2020(20):18-19.
[2]鲁嘉萱.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J]. 教师,2020(27):9-10.
[3]彭达铨. 新时代下小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探索[J]. 文渊(中学版),2020(1):462-463.
[4]罗银萍.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J]. 甘肃教育,2021(10):28-29.
[5]戴紫诚.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J]. 教育科学论坛,2021(2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