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体育赛事名城建设的经验启示与实施策略
2024-12-31康冬马瑞陆辰洋
摘要:本文借助SWOT分析框架,利用文献资料法,参考国际权威体育名城评价指标体系和国内学者总结的评价指标,结合体育赛事名城的经济、文化、社会和体育赛事等因素,对国内外体育赛事名城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外部威胁进行剖析。通过吸取国内外城市建设经验,发现国内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的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梳理整合出几个角度的实施策略:(1)经济角度,制定适合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利用好国内大市场;(2)社会角度,积极宣传体育运动、体育康养等,鼓励社会大众参与体育赛事;(3)体育角度,积极申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并做好赛事筹备工作。
关键词:体育赛事名城 "体育赛事 "SWOT分析 "外部劣势 "外部威胁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07-040-4-ZL
近几年来,许多国内城市出台了打造体育赛事名城的相关政策,提出建设体育赛事名城目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借助SWOT分析模型并结合经济、环境、传媒、体育赛事等因素,对国内外体育赛事名城的内部优势、劣势环境与外部机遇、威胁环境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国内外体育赛事名城的建设经验,形成赛事名城建设优化路径,为国内城市建设体育赛事名城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
1、国外体育赛事名城建设的SWOT分析
1.1、国外体育赛事名城建设的内部优势环境因素分析
(1)文化优势。
西方是奥林匹克发源地以及现代体育运动项目起源地,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故乡——巴黎,作为法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建都以来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法国和西欧的文化中心。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等著名历史景点,每年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来到巴黎。数量庞大的游客给巴黎体育赛事带来了大量的观众和曝光度。巴黎本土体育文化诞生出本土体育赛事,最著名的是1903年起举办的环法自行车赛,经过一百多年不断变化改进,成为世界顶级自行车赛事和巴黎的特色体育赛事招牌。法国网球公开赛,虽然比“温网”晚了14年,且在1925年以后才允许本土选手外的选手参加。经过历史沉淀,“法网”成为了世界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之一,也是唯一使用红土场地的大满贯赛事。“法网”和环法自行车赛,成就了巴黎体育赛事名城美誉。
(2)基础设施。
承办世界级体育赛事是成为世界体育赛事名城的首要因素,而承办世界级体育赛事的必需条件就是拥有承办体育赛事的大型体育场馆。墨尔本板球场作为承载着澳大利亚体育史的经典球场,创下过很多体育场记录,如世界上首次使用即时回放全彩色板球记分牌、电子助视频超宽银幕。这些记录也很好地证明了墨尔本先进的场馆设计,彰显了墨尔本体育名城实力。发达的交通设施也是建设体育赛事名城的重要优势和必备基础条件,伦敦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和重要通商港口,有着发达的铁路和公共汽车交通网络,以及两座国际机场,希思罗机场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机场之一。巴黎作为法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有着发达的交通设施。还有日本东京有着可以承受高度密集人口且正常运作的交通系统。
(3)体育赛事。
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赛事是世界体育赛事名城的必备条件之一,除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级大赛,还有城市自主IP赛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联赛、世界级单项运动比赛等。伦敦通过举办1908、1948和2012年三届夏季奥运会,在办赛经验、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体育产业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给城市营销带来机遇。知名职业球队也能为城市做足宣传,如在NBA季后赛中,全世界观看纽约主场球队比赛的观众都会在球队宣传片中一览纽约城市风采。除了四大联盟的职业体育赛事,纽约还拥有着纽约马拉松、美国网球公开赛等,作为其世界体育赛事名城的基础架构。
1.2、国外体育赛事名城建设的内部劣势环境因素分析
(1)管理方面。
大部分欧美国家的体育管理方式是社会管理型,这就意味着管理权力分散于各社会组织,各社会组织可以根据环境信息和自身利益作出决策,政府对体育事务很少介入和干预。但是,各社会组织间存在利益冲突,在市场发生波动和秩序混乱时,政府缺乏有力的协调和统一,导致体育产业和市场受到较大影响。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府和社会体育组织之间,权力和利益划分冲突还会造成城市体育“多头”管理,利益分配不明晰。
(2)经济方面。
市场不稳定性和经济危机,给体育产业造成冲击。随着体育赛事越来越饱和,赞助方和消费者在赞助和消费时,标准越来越苛刻。再加上对体育的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有时营销不当,可能还会造成财务亏损,影响了社会组织或企业对体育赛事赞助的积极性,导致体育比赛没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经济衰退造成失业率高,国家和消费者选择把精力、财力主要投入到必需品上,使得体育消费被忽视。
1.3、国外体育赛事名城建设的外部机遇环境因素分析
(1)体育产业。
随着体育赛事多样化、办赛专业化,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成为支柱性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国外世界赛事名城的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成熟,拥有着世界顶级赛事资源,可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并在未来持续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其中。例如,为城市吸引到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知名体育传媒公司和赞助商等,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动力。拥有更高水平且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职业体育俱乐部会吸引来更高水平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明星运动员,也会为城市带来更多宣传机会和关注度。
(2)大学体育。
随着社会对大学体育赛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大学体育联赛也逐步商业化。比如NCAA联赛的疯狂三月、备受关注的城市球队,会给城市大学带来空前热度。此外,随着职业球员越来越年轻化,大学体育联赛还会为职业联赛输送优秀运动员,为城市俱乐部输送人才,提高职业联赛水平和影响力。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常青藤盟校中唯一开设体育管理硕士项目的学校,其体育管理项目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15年,Sports Business将其评为世界第三的国际体育管理硕士项目,也是全球唯一集体育管理、体育分析及数字体育等课程为一体的教学项目(Master of Science in Sports Management,设置在School of Professional Studies下的教学项目)。同时,纽约经常举办各类体育商业会议,学院组织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这些活动,为纽约培养专业人才保证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1.4、国外体育赛事名城建设的外部挑战环境因素分析
(1)办赛风险。
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是对一座城市交通、科技、经济、赛事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利用等的综合考验。例如,2020东京奥运会是相对争议较大的一届奥运会,当时日本有部分民众因疫情原因并不支持东京举办奥运会,甚至组织游行反对,直接导致赛事收视率下降、转播收入大打折扣;办赛质量可以衡量城市的赛事承办能力,铁人三项比赛中,因为水质问题导致很多参赛选手在完成游泳一项时就有呕吐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运动员身体健康,事件报道后引发了舆论对东京的负面影响;开幕式表演也同样饱受争议,过于重视民族偏小众文化的表演没有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
(2)竞争挑战。
随着赛事类型多样化、不同项目普及以及各国体育实力崛起,已建成的体育赛事名城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北京作为“双奥之城”,因成功举办一次夏季和一次冬季奥运会,而得到世界的赞誉和认可,尤其是冬奥会办赛质量的鲜明特色,更加凸显了北京在承办世界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用体育来推动城市发展,体育赛事数量和类型增多,体育发展模式逐渐成熟,世界赛事名城会越来越多且各有优势,城市之间的竞争也会愈发激烈。一些体育赛事名城拥有的大型赛事申办权到期、承办权转移,也会给传统的体育赛事名城带来挑战。
2、国内体育赛事名城建设的SWOT分析
2.1、国内体育赛事名城建设的内部优势环境因素分析
(1)经济优势。
上海是中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也是全球重要的港口城市。作为长三角经济带的主要城市和中国GDP最高的城市,上海市在经济基础上有着明显优势。上海市第三产业产值也会给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经济基础,经济优势可以吸引更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赛事落户,并为赛事提供优质的赞助和资金支持。例如,上海市政府投资约20亿元引进F1大奖赛申办权,建设上海国际赛车场。经济优势促进了体育用品、竞赛表演业等相关产业消费增长,吸引更多职业体育俱乐部和国际体育组织入驻上海,以形成良性循环。
(2)体育赛事。
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比赛,是对城市综合实力的考验,也会提升城市交通设施、经济和城市影响力。大型体育赛事可为城市体育赛事承办留下宝贵经验。冬奥会的顺利举办,为北京留下了宝贵的奥运遗产,让冰雪运动被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进来,北京市也借此契机,引进国际冰雪项目赛事落户,北京市“双奥之城”的影响力得到了巨大提升。除此之外北京市还有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以及亚运会等大型赛事承办的宝贵经验。丰富的体育赛事,既作为北京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基本框架,也是体育发展竞争力的显著优势。
(3)区域优势。
国内体育赛事名城主要分布在重要交通枢纽、经济区、贸易港口等,且在国家层面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北京市作为首都,是中国最重要的中心城市、“首都经济圈”中心、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重要的区位优势让北京市有着举办两次奥运会的优势。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位于成渝双城经济圈,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上海市和广州市都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上海市是长三角经济带中心城市,更有利于港口特色基础设施建设;广州市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经济区中心城市,还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航运枢纽。两座沿海城市的地理优势给城市带来了贸易经济和交通运输优势。
2.2、国内体育赛事名城建设的内部劣势环境因素分析
(1)经济劣势。
国内一些城市虽提出了建设体育赛事名城目标,但城市经济基础和消费水平无法支撑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或是体育赛事无法给城市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部分城市虽然有承办过国际级体育赛事经历,但是城市体育产业整体发展尚不成熟,体育赛事资源无法充分利用,造成公共资源浪费,成为城市建设体育赛事名城的劣势。首先,体育产业薄弱、产业总值增速慢,体育产业没有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GDP占比较低;其次,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赛事名城体育产业中占比重较多的应该是体育竞赛表演业,而非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中介业。
(2)赛事管理。
国内大部分城市在体育赛事承办上还存在着赛事主办方责任不明情况。由于政府资源限制,原来单纯靠政府独自运行的体育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城市体育发展新需求。政府掌控着体育赛事资源,导致社会力量无法参与到体育管理,导致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活力。部分体育行业协会、商会没有完全与政府脱钩,导致运动项目管理政出“多头”,行业协会无法真正组织职业联赛正常运行。
(3)赛事资源。
目前国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赛事IP比较匮乏,没有类似“温网”、环法自行车赛、墨尔本赛马节等历史悠久的体育赛事。国内城市也缺乏国际体育赛事资源,只有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和上海F1分站赛具有国际影响力。其他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且商业化体育赛事不足,奥运会、世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国际大型赛事,国内举办届数相对较少。国内城市职业联赛水平偏低,商业化程度相较世界体育赛事名城标准还不成熟。
2.3、国内体育赛事名城建设的外部机遇环境因素分析
(1)政策机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更多国际级赛事和国际体育组织关注到中国市场,国内城市也有更多机会申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或吸引国际组织入驻。近几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城市通过体育提高综合实力和促进群众身体健康。例如,“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就鼓励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成都市接连拿下202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22年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2024年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五大世界赛事举办权。随着赛事逐渐落地,提升了成都市的世界影响力,更强化了体育赛事资源优势。《成都市体育赛事体系规划(2021-2035年)》还提到在未来15年成都拟申办的国际顶级体育赛事,包括英雄联盟总决赛、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射击世界杯、国际篮联篮球亚洲杯等数十项大赛。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下,多样化国际体育赛事给成都市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2)经济机遇。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让中国经济依旧保持稳定增长,国内城市GDP也保持了稳定增速,尤其是城市第三产业增速持续提高。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给城市建设体育赛事名城提供了经济支持,更多资源流入体育产业、体育设施得到完善。新兴“体育+”模式被应用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体育+旅游”模式就是借助体育赛事名城影响力,吸引大批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给城市知名旅游景点带来更多资源。其他“体育+”模式同样渗透在各行各业,通过体育赛事名城影响力不断延展产业辐射面,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体育也因此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城市获得更多体育赛事资源。体育与科技融合,也给世界体育名城带来更多机遇。城市拥有的大型智能场馆与新兴转播技术,助力了世界赛事名城的名片打造。
2.4、国内体育赛事名城建设的外部挑战环境因素分析
(1)同质发展。
国外部分发达城市建成世界体育赛事名城后的发展优势,让国内城市看到了机遇。国家自出台鼓励政策支持城市建设体育赛事名城以来,国内绝大多数城市都想利用体育打造独特名牌,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两座城市选择类似甚至相同的方式来实现该目标。例如,重庆市和长沙市,都是从群众体育入手,打造“健康之城”;西安市和成都市则都是通过依托大型赛事打造世界体育赛事名城。大型体育赛事作为稀缺资源,每座城市可以申办的场次有限,多座城市一起竞争,会造成资源更加稀缺,也更考验城市自身综合实力。缺乏资源的城市,可能会没有任何大型赛事,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基础断层,空有理论设计、政策引导而无有效实践,城市的发展效能和宣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基础设施。
国内城市在大型体育场馆设施上较世界体育赛事名城还有一定差距,在功能区划、科技水平、转播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大型赛事具有一定周期,或是间隔较长时间才有机会申办,现有体育场馆利用频率并不高,很多城市会在场馆维护保养上耗费大量资源。已有大型体育场馆,也可能因城市没有高水平职业体育联赛和俱乐部而闲置或废弃,造成城市空间资源浪费。同时,体育场馆在修建时也可能会对城市环境带来一定污染,维护保养体育场馆的财政支出也会带来一定负担。这可能会让政府放弃体育方面的投资,把资金投放在城市发展中更需要的地方。
(3)体育联赛。
在世界体育赛事名城竞争中,国内城市的职业体育联赛相较欧美还不够成熟,甚至国内部分城市在一级联赛中都没有属于自己的职业俱乐部,这部分体育产业要素处于空白状态。国内有能力申办国际级单项赛事的城市只有少数,举办过的城市也是屈指可数。竞争比赛承办权也面临着到期问题,续约赛事品牌以及城市收益与否多寡,都是城市随时面临的专业问题。国内城市在联赛商业化运作上还有瑕疵,目前国内重要的体育单项协会尚未完成脱钩,一些协会经验不足,在赛事组织上还需要政府及事业单位协助,体育赛事职业化、社会化进程变慢,造成城市体育赛事发展趋缓。体育比赛也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入侵威胁,因城市缺乏世界级本土文化品牌赛事,导致会首选国外发展成熟的体育赛事IP,国外体育赛事文化会潜移默化影响国内观众和市场,国外体育品牌建立起来后可能会出现观众分流,对中国本土职业联赛发展有着一定影响。
3、国内体育赛事名城建设的实施策略
3.1、经济角度
通过建设世界体育赛事名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前提是城市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产业体系。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可能会处于长期低迷,粮食生产和能源供应面临通胀压力。这就要求城市在国际经济环境中找到适合的经济发展战略,利用好国内大市场拓宽国内消费者群体。同时,需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让产业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尤其是发达的高端服务业为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健身娱乐业等注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政府应利用好“有形的和无形的手”来治理城市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出台鼓励政策扶持一批体育产业的“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3.2、社会角度
积极宣传体育运动、体育康养等,鼓励大众参与到体育赛事中去,增强体育参与的人群数量,为体育赛事提供良好群众基础。宣传本土赛事文化、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国内体育观众拓宽国内市场。加强建设社会体育服务体系打造“15min健身圈”,在基层体育组织配齐配足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群众健身运动。鼓励社会体育组织尝试自行办赛,丰富业余联赛体系。学校体育加强“体教融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育高水平体育人才。鼓励发展现代科技与体育结合,建立高水平体育运动科学研究所,为体育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探索更安全、更合理、大众参与率高的体育赛事。
3.3、体育角度
积极申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并做好赛事筹备工作,把城市文化与赛事文化相结合,利用赛事影响力做好城市宣传工作。做好赛事完善工作,妥善利用赛后遗产,做好赛后场馆维护和再利用。积累赛事管理经验,不断吸引高水平国际赛事落户。探索打造城市本土赛事IP,不断提升本土赛事品质,形成城市自有体育文化。完善职业联赛运行体系,使联赛更具吸引力更加商业化,鼓励以城市为单元打造职业俱乐部,“一城一队”增加球迷观众归属感,不断开发职业体育俱乐部无形资产,培养城市本土明星运动员。
参考文献:
[1]陈林华,罗玉婷,徐晋妍.伦敦打造全球体育城市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0(02).
[2]张红,李军凯,孙艳艳.伦敦与东京借助奥运会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启示[J].科技智囊,2021(07).
[3]体育产业生态圈微信公众号.哥伦比亚大学:在常春藤读体育管理是什么体验?[EB/OL].https://mp.[2016-05-15].weixin.qq.com/s/NG9CHKt8TJu706m_KaoMoA.
[4]齐鲁壹点.2020年体育城市排名出炉:纽约登顶,北京成中国唯一入选城市[EB/OL].[2021-03-0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268902334487371amp;wfr=spideramp;for=pc.
[5]红星新闻.到2025年每年办大赛70项以上!成都新版体育赛事体系规划正式发布[EB/OL].[2022-01-0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023993403249804amp;wfr=spideramp;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