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成本管理与全面预算在降本增效中的应用
2024-12-31张文成

目标成本管理是指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通过对各个生产环节的控制,达到成本的持续降低和生产品质提升的目的。而全面预算管理则侧重于整合企业的所有资源,制定全面财务规划,从而达到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因此,在当今复杂、动态的外部环境下,企业要以“价值创造”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开展基于目标成本理念的预算管理模式。
目标成本导向下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目标成本的控制主线全面预算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以战略预算为基础,构建一个闭合的PDCA循环系统。在此模式下,大部分企业无法在预算管理阶段实施精确的成本计算,也不能针对ERP系统制定相关的预算措施。而在基于目标成本的预算管理中,全面预算管理以目标成本管控为主线,涉及生产流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报价、技术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
预算与业务的衔接预算管理程序可以按照成本控制要求,对实施过程进行全面优化。传统的预算控制主要集中在财务方面,在没有ERP系统支撑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的预算系统很难实现对业务的控制,仅能在后勤流程中开展小规模的成本和预算控制,比如限制物资领取等。而将目标成本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整合,在预算与业务之间构建成本主线衔接,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针对企业订单式生产模式,对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各项费用进行“立体化”管控,实现预算管理与业务流程的高效衔接。
将信息化视为基础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可以对各种产品数据、过程数据进行系统分类,建立一套比较合理的目标成本管理系统。传统预算管理模式采用两级预算方案,使企业生产成本与业务预算之间相互独立。通过平衡成本目标,可以实现对各项成本进行“粒度”控制,并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目标成本管理与全面预算在降本增效中的应用策略
目标成本导向下预算管理目标的设定企业以目标成本为基础的全面预算,其终极目的是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利润。因此,在制定目标成本预算时,首先要把目标利润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以目标成本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以加强成本管理意识为重点,在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式的支持下,根据企业的目标成本预算,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要实现以目标成本为中心的全面预算运作,不仅要靠管理者的决策,更需要企业所有员工贯彻执行相关预算方案。
为实现企业的利润指标,必须对相关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并划分不同的职责中心,在各部门之间开展有效协作,从而建立起与利润指标相匹配的销售与生产目标,最后,将成本控制目标分解成物料成本、生产成本以及人工成本。通过对相应目标进行分解,构建有力的成本控制体系。第一,应全面分析目前的市场环境,确定公司的定位。分析竞争对手的有关信息、市场竞品信息,选择和自己实力相当的公司进行比较,全面了解竞争对手占有的市场份额以及对公司产生的威胁,从盈利层面分析公司与其他竞争者的优劣势,判断公司经营业绩是否能够满足预设目标。在开展市场调研和分析时,首先需要细分企业各类产品的市场反馈,通过对客户购买行为、客户公司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充分发掘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帮助预测未来潜在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对销售额预测进行相应的调增。第二,准确评价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竞争力通过能否合理配置和使用各种资源来度量,企业的财务状况、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等都是企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从产品盈利能力、资本利润率、生产工艺改进、成本费用减少和新市场开发收益等方面对企业战略能力进行分析。通过上述分析,企业能够真实、客观地了解自身实力,并依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合适的收益规划,这样既不会让目标收益与实际生产产生较大偏差,也能确保预期收益指标的顺利实现。
确定预算管理责任中心按实际成本发生额和收益额,将预算管理组织分为成本费用中心和销售利润中心。成本中心是企业的后勤保障部门,虽然不直接参与生产和创造利润,但在企业经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企业利润中心是具有独立盈利能力、对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拥有生产和管理决策权的职能部门。
一是成本费用中心。公司的成本费用责任中心包括制造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信息部门以及总经理办公室等,这些部门均为成本产生单位,与利润及收益的发生无关,因此只需对发生的成本承担责任。制造部门的职责是根据公司订单生产相应的产品,其成本构成包括原材料采购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在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中心还负责向其他部门提供产品数据,为目标成本预算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是销售利润中心。销售利润中心的职责是将市场需求转化为订单,给公司带来收益和利润,包括销售部门、仓储中心、材料供应部门以及投资部门。销售利润中心不仅要对成本、收益和利润进行控制,而且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拥有较大的自主权。目标成本预算基于目标利润制定,为实现目标利润,各个管理层应及时了解市场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收益,并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确定相关营销方案的有效性,避免坏账的产生。同时,销售利润中心也负责基于市场价格的目标成本预算管理,为目标成本预算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强化财务管理体系首先,促进会计核算的标准化。当前,企业普遍将制造、生产环节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所以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以制造成本控制为主的。制造成本分成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部分,控制的关键不在于固定成本,而在可变成本。如办公设备、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办公支出等方面,都需要设定采购标准,要求日常成本控制尽量精细化。其次,完善预算评价体系。预算评价应将企业各层级的责任主体作为考核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成本进行修正,并将已分配的目标成本完成情况纳入评价指标,将已完成的工作与分解后的目标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差异存在的范围和内容,与其他部门一起协商,共同查明问题的根源。最后,将任务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员工,明确责任主体,进行量化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实施奖惩措施,根据具体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以此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比如,建立量化评价系统来全面评估生产部门的完成情况、利润总额和生产效率等。各部门也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我检查和纠正。例如,财务部门要评估三项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控制状况,业务部门则要将业务指标的完成率和收款率等纳入自我考核的指标中。这样的预算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业务绩效。
加强成本审计控制首先,在报价过程中强化控制。对报价进行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标品生产。在营运部门的带领下,在对市场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与客户进行深入沟通,开展技术与业务协商,通过技术信息交换了解客户对产品规格与性能的要求,形成一个统一的技术规范。同时,在进行业务协商的过程中,按照技术参数,细分生产职责,业务部门负责提交产品或服务方案,上报主管审核,然后由成本审计部门进行核验。审查不实之处,要求业务人员反馈并进行修正,确保所有产品方案能实现既定的利润目标。二是新型产品生产。技术中心先将设计成本确定下来,由技术中心、物资部等组成评审小组,进行成本控制方案的讨论。成本控制标准主要参考工艺员的意见,相关成本信息来源主要基于市场价格数据库,全面把控产品方案的合理性。其次,审计的全面覆盖。公司所有的开支以及对固定资产的投入都需要经过审核,比如印刷党员手册和公司宣传片的费用支出、设备维修支出等。由于各种费用支出的类目较多,可以考虑采用ERP系统进行信息化审查,并输入不同类目的支出标准,超出标准便不予批准及报销。如出现虚假报价,则由成本审计部门依据人员管理章程给予相应的处罚。
完善信息化平台支持信息化技术能够为基于目标成本的预算管理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借助ERP软件,对历史数据、业务数据、系统管理数据等进行分析,并与其他数据系统对接,完成信息交换和比较分析。与此同时,通过对数据的信息化处理,可以增强数据的安全性,降低成本制定、费用预算方面的工作量,提高预算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目前,ERP可视化信息平台是实现信息化预算管理的重要载体。该信息平台具有高度模块化特征,可以实现成本控制模块、财务模块和人事模块的整合。利用ERP系统,可以实现企业组织架构信息、产品信息以及公用模块信息的共享,从过去生产指令下达的单向管理模式,转变为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对信息实行高度集中的全面管控。同时,还可以对各责任中心的预算实施情况进行追踪和管理,方便及时地对预算数据进行调整。
在生产方面,企业可以通过MES生产管理系统,实现项目录入、登记及产品的出入库,并对定额工时进行测算,构建目标成本控制模型,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及成本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采用月度控制和凭证管理结合的方法,在生产部门、各生产班组中实行生产费用控制方案,形成细致、有效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四川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