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越尊重孩子,孩子越叛逆
2024-12-31暖心
网络上有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有时候越尊重孩子,孩子越叛逆?话题下方,很多网友都在吐槽自己的孩子,“我和女儿沟通,越是和她好好说话,她越得寸进尺”“孩子想做什么,我们都尊重他,可是偶尔一件事没满足他,他就会对着我们大吼大叫”……如果有时候越尊重孩子,孩子反而越叛逆,那么家长可能对孩子过度尊重了,没有发挥尊重的真正作用。
过度尊重,其实是一种误区
有些父母眼中的尊重,是什么事都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做。
孩子觉得学习太累了,父母会说:“不想学就休息一下吧。”孩子喜欢跳舞,却觉得太累了,不愿再坚持下去,父母就说:“不愿意跳就算了。”这其实是一种放任式的尊重,虽然表面上把孩子的意愿放在了第一位,但是却很少给孩子立规矩,孩子往往不懂得自律,面对困难也缺乏承受能力。还有一种父母,把宽容当成尊重。小华的父母对他百般宠溺,无论小华提出什么要求,他们都尽量满足。甚至小华犯了错,父母都以“孩子还小”为由袒护他。久而久之,小华变得任性妄为,不懂得尊重他人,成了大家眼中的“熊孩子”。但请记住,尊重不等于宽容;允许犯错,不等于没有惩罚。否则,父母的宽容就会给孩子造成认知上的错误,让孩子觉得,“我可以为所欲为,即使犯错,也有家长替我承担责任。”
敷衍式尊重,可能会摧毁孩子的安全感
在和父母相处时,孩子最讨厌的事情就是被父母敷衍。比如,孩子和妈妈谈论考试成绩时说:“妈妈,我这次进步了5分。”妈妈看似在听着,可眼睛却盯着手机,心不在焉地回应道:“可以,挺不错的。”这一句话会浇灭孩子心中所有的热情。可能很多父母会觉得,“我很尊重孩子,我在陪着他,也在回应他,为什么孩子会失望呢?”事实上,这种敷衍式尊重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重视我、不爱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因感受不到安全感而变得压抑和自卑。
把握尊重的尺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在处理生活中的大小事务时,并不需要每一件事都顺从孩子的想法。那我们到底该怎样尊重孩子呢?
1.要与孩子建立边界感。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必须牢记一个概念——课题分离。简单来说,就是父母要分清自己的事和孩子的事。比如,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但不能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方式去学习。在正确的事情上,允许孩子独自去做决定。这样的边界感,会带给孩子价值感与安全感。
2.在规则面前父母要有权威。规则能够约束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言行,让孩子做到严谨和自律,也让孩子明确地知道什么行为是可以做的,什么行为是不可以做的。对不好的行为,父母一定要及时纠正。比如,当孩子沉迷于游戏时,有权威的父母会坚定地告诉孩子:“该睡觉了!”父母要有原则、有底线,坚定地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3.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并不是简单地听就可以了,而是要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如果你尊重孩子,并不需要想“我该怎么说、我该怎么表现”,而是要去听懂他在说什么、他在表达什么。尊重孩子的倾诉欲,并注视着孩子,这样的尊重才是有意义的。
责编/季守芳
E-mail:14835819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