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我付出很多,为何会被如此对待
2024-12-31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4/fjUJAx8oS6S2ughGTjLXJx.webp)
程女士咨询:
自从结婚生子以来,我便将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家庭上,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妻子、好妈妈。这十几年来,我不仅要上班,下班还要买菜做饭、辅导孩子的作业,并包揽了一切家务,可以说我为这个家付出了一切。然而,尽管我每天如此劳心劳力,丈夫和儿子却并未对我心存感激,反而是今天说我做的菜不合他们的口味,明天又埋怨我收拾房间导致他们找不到东西。
有一次,我想帮孩子减轻学习压力,便对儿子说:“宝贝,妈妈听说这个APP特别好,很多学生都在用,妈妈也给你下载一个吧!”然而,儿子却不耐烦地说:“你烦不烦啊,天天说这个好那个好,其实一点都不好,你不懂就不要管,真烦人!”这时,丈夫回来了,我说:“今天我做了鱼,很新鲜的,快来尝尝。”“天天吃鱼,腻不腻啊?就不能做点别的吗?”丈夫一脸不悦地对我说。
这样的场景在我家屡屡上演,我越想越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最亲的家人却如此对待我呢?
谭素怡老师解答:
程女士困惑于自己为丈夫和孩子付出很多,对方却并不在意,甚至表现出厌烦、排斥。要解开这个谜团,首先要评估一下程女士是否属于过度付出。
1.你的付出是他人主动提出的吗?
适度、恰当的付出是指在他人表达需求后,为他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细想一下,你对他人的好、给予的帮助,是否都是别人主动请求的?如果答案是不确定的或否定的,那么你所付出的并不是别人目前所需要的。
2.你的付出允许被拒绝吗?
健康的付出以尊重对方的意愿为前提,这就意味着对方有选择接受或拒绝的权利。当你付出后,被对方拒绝,你会如何反应?是接纳并深入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还是会感到失落甚至愤怒,觉得对方“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呢?如果你在付出的时候,希望别人能全然接受,或觉得这是自己善意的提醒、忠告,对方理应感激自己,一旦遭到对方的拒绝,你就感觉不舒服,那这时你就需要注意自己是否属于过度付出了。
3.你是否将他人看作有能力的、独立的个体?
过度付出的人往往通过为他人付出、提供帮助来获得价值感,因此他们很难真正放手让他人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即使对方完成了任务,他们也会挑出一些瑕疵来,以证明缺少了自己的帮助,对方就没办法把事情做好。
4.你付出是否只是为了享受帮助他人的过程?
一个健康付出的人,更享受帮助他人的过程,而过度付出的人更在乎结果。他们希望自己的付出可以得到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回报。如果你为他人付出是强烈期待得到认同、感激或赞赏,那么,你可能就是在过度付出。
5.你的付出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吗?
你的付出会让自己感觉筋疲力尽,甚至牺牲了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吗?过度付出的人就像“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却还试图去载人过河。
形成过度付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偏向于利他主义,付出、奉献、给予都被赋予了许多积极的意义。因此,人们的潜意识中认为为他人付出是一种美德。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容易让人们陷入过度付出而不自知。
2.自我价值感低
一个自我价值感低的人,认为他人不可能无条件地对自己好,也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很好地对待。为了获得外界的肯定和认可,他们会不断地做一些对他人有益的事,希望能得到对方的感激、肯定,以此来获得价值感。因此,他们常常在对方未提出需求时,就主动提供帮助,若对方没有表现出他们心中预估的感激,便会感到挫败,甚至要继续付出更多,以求获得回报。
3.救世主情结
有救世主情结的人总是认为,如果他人缺少了自己的帮助,就会一事无成。这类人可能会有一些自恋的特质,例如,认为自己比他人优秀,期待得到他人的敬仰与崇拜等。他们觉得任何事情在未经自己处理之前,都是不够完美的。因此,有救世主情结的人过度付出,是为了从他人身上获得优越感、名利与社会认同。
4.想获得更多控制权
有时候,人们会通过不断地付出和给予,来控制对方或对其进行情感上的“勒索”。例如,在争吵时,一方可能会说:“我为你付出那么多,这么小的事情你都不迁就我吗?”对方可能会因此而心生内疚,放弃自己的想法,选择妥协。所以,过度付出是他们获取控制权的“筹码”。
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出现过度付出的行为,对于促进家庭关系来说都并非一件好事。像程女士这样,如果发现了自己有过度付出的行为,感觉很糟糕、无助,请不要灰心,其实你已经开启了改变的第一步——觉察到自己正在为他人过度付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标又治本,不仅需要改变个人的行为模式,更要找到过度付出的根源,才能发现症结,从而打破旧的相处模式,学会适当健康地付出,为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加分。
责编/刘璐
E-mail:76864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