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娃赚钱两不误:退伍老兵的“宝妈工厂”  

2024-12-31默冉

伴侣 2024年12期

就业和带娃,一直是宝妈们面临的两难选择。但在东莞市清溪镇,却有一座特殊的工厂,连续8年只为宝妈提供就业岗位。为方便她们接孩子放学,厂里每天下午四点半就准时下班。

这个由退伍老兵创办的工厂,不仅荣获了阿里巴巴公益“天天正能量”特别奖,也令大家很好奇:老板经历了什么,他为何要创建这个充满人性关怀的企业?

妻子求职碰壁,他为宝妈们建一座工厂

“宝妈工厂”的老板郑亮,是一名80后退伍军人。2002年,他从湖北老家来到广东,在东莞辗转做过工地小工、保洁员、大车司机等多种工作,直到几年前,自学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郑亮,才在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郑亮的妻子吴苑玲,也曾在东莞多家公司工作过,她工作认真负责,多次受到企业的表彰和奖励。但后来,吴苑玲怀孕了,她不得不选择辞职回家待产。

2017年,孩子断奶后,吴苑玲想减轻家庭负担,重新外出工作。但由于她每天需要按时接送上托儿所的儿子,许多公司都担心这会影响工作。因此,吴苑玲的多次求职都以失败告终。

“宝妈想找份工作真难啊,我都对自己失去信心了。”听到妻子的感叹,郑亮宽慰她一番后,也陷入了思考。

从事多年人力资源工作的他,深知宝妈这个群体在求职中面临的困境。

不久后,郑亮的母亲也从老家退休来到东莞。母亲才50多岁,身体硬朗,希望能找份工作贴补家用。但因为年龄偏大,她在求职路上也屡屡碰壁。用人企业甚至嘲讽她说:“您这岁数就别来凑热闹了,还是回家抱孙子吧。”

郑亮想,既然母亲和妻子都求职无门,干脆自己带她们创业吧!

2018年初,郑亮拿出家里仅有的 40多万元积蓄,在东莞市清溪镇开了一家作坊式门店。他采用前店后“坊”的模式,制作钢丝球、沐浴球等日化小商品。

在郑亮与妻子、母亲的共同努力下,店铺的经营渐渐步入正轨,他们的产品因物美价廉而热销。随着销量一路飙升,一家三口根本忙不过来。于是,郑亮就正式注册了公司,又租下了厂房,以扩大生产规模。

招工时,他明确表示只把工作岗位留给宝妈,以及五六十岁的阿姨。当公司发出招聘消息后,一看这家小工厂专招宝妈,一些年轻妈妈犯了嘀咕:“宝妈找工作本来就难,这家公司真的会专门招我们吗?不会是骗人的吧?”

但有人试着去应聘才发现,这家小日化工厂的老板,是在用心做“宝妈工厂”,旨在让和他妻子一样的年轻宝妈们实现带娃和赚钱两不误。消息一经传开,短短几天内就有 100 多人前来求职。

但郑亮的小工厂才刚起步,用不了那么多人,最后只录用了十几名宝妈和两位阿姨。她们大多是漂泊在东莞的外地人。

每当郑亮走进工厂,都能看到宝妈们有条不紊地在生产线上忙碌着,她们手脚麻利,总能高效地完成每天的任务。

宝妈们的家庭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还在襁褓中,这些宝妈需要回家喂母乳;有的孩子已经上了小学,这些宝妈需要每天接送……郑亮牢记着自己创建工厂的初心,尽最大可能为她们提供各种方便,以免宝妈们因为工作而耽误了喂孩子、接孩子。

但工厂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流水线作业,往往第一道工序完成后,第二道工序就要跟上,否则第三道工序就无法进行。宝妈们时不时请假,会直接影响生产。对此,郑亮决定找到一个解决办法。

老板伯伯,给了孩子们第二个家

妻子吴苑玲对郑亮说:“得想想办法,这样下去不行啊,宝妈们是被关怀到了,但我们的生产却没办法正常开展了。按照一般的企业管理办法,遇到这样的情况,要么对员工岗位进行调剂,要么辞退与大部分员工步调无法一致的员工。但厂里的人太少,没法调剂,只有辞退部分员工,重新再招聘几名新员工了。”郑亮却摇头说:“你忘记你当初求职难的经历了?”

尽管自家的小工厂刚刚起步,资金紧张,他也没辞退一名员工,而是招聘了三名阿姨,专门为请假照顾孩子的宝妈做替补。郑亮相信,只有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家人,员工才会以工厂为家。只有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办好工厂。

替补员工的到来,虽然使人工成本增加了,但生产不会再受到影响,同时也解决了宝妈们需要照顾孩子的问题。郑亮还根据宝妈们的孩子年龄大小,分别给她们安排了相适宜的工作。宝妈们看在眼里,暖在心上。

后来,考虑到部分宝妈下午5点必须去接孩子放学,郑亮又将下班时间从下午六点整调整为四点半。如果有宝妈的生产任务没有完成,就让她们带着孩子先回家,把事情安排好了之后,晚上再回厂里加班。如果孩子无处安置,可以将孩子带到厂里来,由专门的阿姨负责照看和陪伴。

工厂里设有专供孩子们玩乐的区域,宝妈们可以安心地在车间工作。这个小工厂不仅是宝妈们的工作场地,也是孩子们的乐园。除了学校,孩子们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这里。孩子们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7岁,他们都亲切地称呼郑亮为“老板伯伯”。

宝妈们对郑亮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工作起来也更加兢兢业业。渐渐地,她们把这个小工厂当成了“我们的工厂”,真正做到了爱厂如家。

经过两三年的发展,郑亮昔日的小门店和加工小作坊,逐渐拓展成了拥有几百平方米的工厂,生产车间更是占据了两层楼。员工数量也从最初的十多人增加到六七十人。但就在郑亮的生意越做越大、宝妈们的工资也越来越高时,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来了。

受疫情影响,郑亮的工厂订单锐减,效益一落千丈。一年后,开开停停的工厂入不敷出。房租、水电费、员工工资,以及按揭新设备的贷款,像一座座大山压得郑亮喘不过气来。

2021年夏天,工厂的资金链即将断裂,郑亮愁得满头白发。这时,宝妈们在家也坐不住了。“老板,这个月都没开几天工,我的工资就不要了。”“我也不要了。这是我的工资卡,里面有几万元存款,希望能帮你渡过难关!”……宝妈们非但没找郑亮讨薪,反而纷纷拿着现金和银行卡,向他提供帮助。

正在工厂忙碌的宝妈们
郑亮与“宝妈工厂”的员工和孩子们

宝妈们还提议,可以让她们带些原材料回家加工,虽然效率低,但总比闲着好。“能赚一点是一点,先让咱们工厂有收入,帮老板跨过这道坎儿再说。”一位负责在厂里帮忙带孩子的阿姨在工厂的微信群里说道。

“对,我们先不要工资了,等您缓过劲儿来再说。”宝妈们也真诚地附和道:“当初是老板接纳了求职无门的我们,如今老板有难了,我们理应和他患难与共!”

大家的表态,把郑亮感动得眼圈泛红。为了让工厂继续运转起来,他决定让员工们从厂里拿走一些原料,回家加工简易的产品。郑亮甚至还让宝妈们在家扎起了拖把,由他负责联系销路。

有难同当,“仗义宝妈团”共助好老板

三年疫情,东莞的许多中小企业都因资不抵债而倒闭了,郑亮的工厂却因为有“仗义宝妈团”不离不弃的帮助,咬牙挺了过来。疫情过后,经济全面复苏,宝妈们也终于回到了她们难舍的“宝妈工厂”。

2024年,郑亮给大家全面提升了工资,并说:“前几年你们帮了我很多,如今工厂已经起死回生,有效益了,我得回报大家!”

在郑亮的带领下,“宝妈工厂”就像一个大家庭,无论是员工和老板之间,还是员工之间,都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逢年过节时,郑亮一家还会邀请员工们带上家属一起去聚餐、烧烤、出游……

对于那些家中有婴儿不方便外出工作,又想赚点钱的宝妈,郑亮也为她们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居家岗位——手工活外发,让她们把产品带回家做。员工晓霞的女儿半岁的时候,她的丈夫因车祸致残,从此失去了工作能力。若不是她通过给郑亮的工厂做手工活挣些钱,一家人真不知该如何生活下去。在了解了晓霞的家庭情况后,郑亮也给她提供了不少帮助。

随着工厂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让七八十名宝妈的孩子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郑亮又将车间隔壁的空房间精装修了一番,并安装了立式空调,买回几万元的图书和玩具等,专门设立了一个全新的儿童活动室。

宝妈们在隔壁车间工作时,透过一扇大玻璃窗,一眼就能看到孩子的情况。此外,郑亮还在儿童活动室的旁边,设置了哺乳室和婴儿休息室。宝妈们见老板处处为她们着想,都十分感动。

有一位宝妈在来工厂前,曾是东莞某知名制鞋企业的销售经理。她生了宝宝之后,仍有好几家企业的老板找到她,想挖走这位销售人才,甚至承诺可以为她配备专职保姆,但都被她谢绝了。她的理由是,她想自己带孩子长大,而且她来郑亮的工厂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喜欢这里充满亲情的氛围。

另一位宝妈米霞,孩子出生半年后想回去工作时,原单位却借故将她辞退了。米霞又跑了好多家用人单位,都因为她是一位宝妈而委婉拒绝了她。

一个周末,她路过郑亮的工厂门口时,看到几个宝妈带着孩子去上班,感觉很新奇。米霞到工厂里参观了一番,她看到工厂虽然不大,但里外都收拾得干净利索。车间里都是女员工,所有的人都在埋头工作。与车间一墙之隔的儿童活动室内,孩子们在读书、做游戏,特别快乐。米霞心动了,就这样走进了“宝妈工厂”。如今,她已是厂里的骨干。

郑亮也在不断地拥抱变化。2024年,他开始带领宝妈们直播带货,在短视频平台上销售自家生产的浴球、浴巾等产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郑亮线上线下的生意都做得红红火火!

2024年7月,阿里公益为郑亮颁发了“天天正能量”特别奖。他把获得的万元奖金全部用于助力新车间儿童活动室的搭建。

退伍老兵郑亮创建的“宝妈工厂”,无疑是一个暖心企业。既帮助宝妈们解决了带娃、赚钱两难的问题,也给社会树立了一个榜样。期待这种充满关爱与温情的工厂,能在全国各地被“复制”。也祝愿像郑亮这样心存大爱的企业家们,可以走得更高、更远!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