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城市大业食用菌智能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探析

2024-12-31佟圣胤

新农业 2024年9期

1 基本情况

凤城市大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于2018年10月,是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凤城市大业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企业,联合凤城地区多家食用菌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协商成立的农业经营组织联盟。联合社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由从事各类食用菌农业生产经营或提供其他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愿组成,具有管理、协调、指导和服务等功能。

联合社现有成员社23个,产业遍布凤城地区的1000余亩食用菌种植基地,涉及种植户160余户,年产值规模超过亿元。联合社成员社建有食用菌种植冷棚和暖棚共500余栋、冷库和烘干室20余个,重点发展了香菇、黑木耳、灵芝、杏鲍菇、平菇、白灵菇等10余个品种的食用菌种植。

在组织架构和合作机制上,联合社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种植户为支撑,相互间分工协作、紧密联结,以优势互补实现食用菌农业产业链综合效益最大化。

2 主要做法

2.1 建设背景

凤城市拥有40余年栽培食用菌的历史,目前全市食用菌生产区域遍布22个乡镇,其中建立基地的乡镇18个,已有43个村被认定为食用菌“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县食用菌栽培面积6.2万亩,总产量突破30万吨,年产值超过27亿元,已占农民总收入的10%。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民达10万余人,约占全市农民总数的三分之一。近年来,凤城市通过推进食用菌智慧产业链项目,充分发挥了数字经济在提升生产率、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方面的显著作用,引领食用菌行业革新和产业结构优化。

2.2 主要内容

凤城市食用菌智慧产业链项目总投资13000万元,建设地点主要位于凤城市边门镇、石城子镇、通远堡镇等18个乡镇区,2021年5月开工,2024年10月竣工,共实施以下六大模块建设内容。

食用菌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凤城市食用菌智能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优化和整合食用菌产业统计、食用菌生产信息采集、生态资源与环境监测、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植物疫病监控等信息系统。

食用菌智慧科研与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建设食用菌智慧科研与技术推广中心,配套各类现代化研发、实验、检测等设备,建立食用菌品种、培育、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食用菌智慧农业创新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建设食用菌智慧农业创新种植基地6000亩,新建棚室采用现代化钢结构连栋结构,配套环境控制系统、信息化物联网管理平台、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建成标准化食用菌基地18个,标准生产示范区3个。食用菌示范区内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5%以上,无公害产品覆盖率100%,绿色食品认证面积90%左右。

食用菌智能化生产系统建设:建设信息互联设备、自动传感设备、环境智能化控制设备、数字化生产设备等深度融合的智慧化食用菌生产系统。实现食用菌工厂化周年生产,生长周期缩短30%以上。出菇率保证在99%左右,优质菇率达到95%,生产成本下降15%左右,综合效益提升10%左右。

食用菌冷链物流智能集配中心建设:建设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配送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标准化冷藏库和恒温保鲜库,建设配套智能化管控系统。完善供应链服务体系,实现供应链智慧运营、智慧管理,达到年配送食用菌30000吨的能力,降低物流成本10%以上,提高流通效率15%左右。

食用菌智慧生态综合利用生产线建设:建设食用菌基料化综合利用智能生产线1条,微生物肥料智能生产线1条,菌袋回收综合利用智能生产线1条。实现废弃菌棒基料化利用率30%左右,废弃菌棒肥料化利用率35%左右,废弃菌棒燃料化利用率25%左右,直接焚烧、堆放或随意丢弃废弃菌袋比例下降到总量的10%以下。

3 经验效果

3.1 项目推广应用价值

项目的建设提升了农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优化和整合食用菌产业统计、食用菌生产信息采集、生态资源与环境监测、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植物疫病监控等信息系统,提高食用菌产业智能管理化水平。

项目配套建设环境控制系统、信息化物联网管理平台、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形成一个具有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经济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种植技术先进、辐射带动面广的食用菌智慧种植系统工程,达到节本、提质、增效等目标,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效能和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提高食用菌种植业现代化水平和经济效益。

项目把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进行系统组合和综合应用,逐步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促使大批劳动力的解放、转移,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提高产能、工作效率、产品质量、食品安全,节省能源,降低能耗,节约生产成本。

项目完善与示范推广了食用菌智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解决“菌林”矛盾,农村废弃资源得到多次利用,实现多元增值,减少生态环境污染,且可以增加产值,提高农民的收入。

3.2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遵循龙头带动、农民参与、股份合作、促进增收的原则,极大限度地吸引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服务产业,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致富。项目预计可直接带动农户1万人以上,每户预计年均增收1.5万元。在订单农业基础上,项目将重点发展食用菌菌种供应、订单收购、土地合作等多种农户带动模式,预计产业链内农民户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30%以上。

3.3 对农业信息化、产业数字化的促进作用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度融合:针对食用菌生产的需求现状,结合遥感、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智能物联网监测网络,为数据资源体系提供信息获取能力,保障数据信息的科学性,不断累积服务过程中收集的大量数据,挖掘和分析该地区的食用菌生产情况,为行业决策提供基础支撑。

释放信息红利,提升管理服务水平:项目建设成果将切实服务于凤城食用菌产业,以科学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提升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搭建系统平台,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合”数字协同应用体系,做到数据协同、业务协同、系统协同,有利于加强监管,提升协同效率,增加决策分析依据。强化对食用菌产业的数字化全程管理,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地推动数字协同建设,建立更加规范、有序、开放的数字化发展环境,全面应用大数据决策分析,推动生产经营管理精准化。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项目,建立一个数字化的智慧农业示范,进而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各方面的融合,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这将为农业相关各方提供数据服务和应用支持,加速凤城市现代农业的数字化发展。

作者单位:凤城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