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省情教育的职业院校通识类新形态教材建设研究①
2024-12-31王晓云
[摘 要] 职业教育要求打破省情教育形式固着化、教材形态文本化、教学模式静态化的困境,职业院校应顺势而为,通过项目化、活页式、融媒体开发职业教育教材,运用数字技术,动态调整课程内容,虚拟实践教学,重构基于省情教育的新形态教材,将省情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体系,为当地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专业过硬、品行优良、敢闯敢干、扎根奉献的时代新人。
[关 键 词] 省情教育;职业院校;通识类;新形态教材;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5-0097-04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职业院校致力于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为国家富强输送新鲜血液,承担着地方区域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任,应加强省情教育通识类课程的开发建设,逐步将省情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当前,我国多数职业院校还未进行专门的省情教育,抑或只在课程思政中略加引导,并未特意开设相关通识类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在新媒体教育浪潮下,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及学习方式正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基于省情教育的职业院校通识类新形态教材,将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和线下教材通过二维码有机结合,以区域特色为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其所在省份的历史沿革、精神文化、时代发展的渗透引导,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青年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基于省情教育的职业院校通识类新形态教材需求分析
(一)新时代职业院校教材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倡导职业院校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建设新形态教材,这为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要求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引导地方建设区域特色教材,创新教材形态。建设新形态教材正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教材研究的热门话题。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依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迫切需要探索新的育人模式。现代化的数字技术融入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为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青年人才,教育领域亟须与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算法相融合,新形态教材由此应运而生。新形态教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演进形式,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时效性强、贴近学生,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
新形态教材是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要,更是职业院校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出版部门与职业院校对基于省情教育的职业院校通识类新形态教材编写工作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依然面临各种问题和困难。当前职业院校的省情教育仍然局限在课堂中,教学手段刻板,其主要归因于省情教育教材未能及时反映动态变化的省情发展,未能及时适应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只有把丰富的省情教育资源转化为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生动教材,在实践中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才能促进广大学生的健康成才(顾兵等,2011)”。
(二)职业院校培养服务地方发展人才的需要
省情教育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地方有机结合的教育实践,是把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壮丽山河图谱、红色资源血脉、时代脉搏动向面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能够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对一个省的认知度,从而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职业院校作为地区发展的生力军,开展省情教育,是职业院校结合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学生入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一项创新举措。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地方、热爱祖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毕业生留在当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当地发展和进步留住人才,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服务当地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职业院校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道:“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家乡开始的。”高校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不是自发生成的,是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通过省情通识类课程,让高校学生主动地将当地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热爱当地。新形态教材借助新兴技术手段,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壮丽山河图谱、红色资源血脉、时代脉搏动向展现在面前,为职业院校学生带来崭新的视觉体验和身临其境的感官效果,能够加强学生对当地的了解和认知,端正青年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其做好符合时代需求的职业规划,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服务当地、奉献当地的家国情怀,争当当地发展的建设者和实践者。
三、基于省情教育的职业院校通识类新形态教材的基本内容
(一)历史文化底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1世纪中叶要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血脉,奋斗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汲取。
社会变迁、时代发展,各个地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这种魅力是当地的招牌,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底蕴,也是当地传承创新的根基。各个地域的历史文化既有自己独有的韵味,又有当地别具一格的时代气息;既有深厚的文脉传承,又有辈出的人才俊杰;既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又有现代的商业气息。交融的宗教文化、形式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赋予了各个地域独具一格的特色和生生不息的动力。
通过了解、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底蕴,我们能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地方特色,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同时为时代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文精华和智慧启迪。
(二)壮丽山河图谱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们座谈时引用“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指出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特点。“祖上留了块风水宝地,我辈不可辜负这大好河山。”
基于省情教育的职业院校通识类新形态教材,应跳出传统教材的知识框架结构,拓宽学生遍历祖国大好河山的路径,把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自然的美好与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升华青年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参与感,培养青年学生崇德向善的意志品质。
(三)红色资源血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宝贵的红色资源。
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并会见老战士老同志和革命烈士亲属代表时表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基于省情教育的职业院校通识类新形态教材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让青年学生了解各地红色记忆,传承红色血脉,发扬红色精神。
(四)时代脉搏动向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进入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异常活跃。自东向西、自北向南,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各具特色,各地的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城市包容力不尽相同,形成了我国各个地区异彩纷呈的时代发展脉络,各省发展呈现多元化、细分化的发展态势,形成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特色。
通过学习基于省情教育的职业院校通识类新形态教材,职业院校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视角,能够认清当地的社会变化和结构,把握新时代当地发展的动向,了解当地政策导向和目标规划,明确自身使命,做好未来布局,在与社会的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基于省情教育的职业院校通识类新形态教材开发设计
(一)教材建设目标
立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双育人”标准。凝练当地的历史底蕴、人文情感和时代特色,特别是把握好“五位一体”建设的创新特色,编写出教师愿意教、学生喜欢学、研学可以用的新形态教材,解决好学生如何用、教师如何教、学分如何算、考核如何考等环节。
(二)教材适用范围
基于省情教育的职业院校通识类新形态教材,作为省情教育的普及版,教材讲授者可以是思政课教师,也可以是专职辅导员,还可以是专职组织员;既可以适用于高职学生,也适用于五年一贯低段学生;既可以作为公共选修课,也可以作为每周主题班会学习材料,还可以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内容。
(三)教材建设原则
1.虚拟实践性
在教材结构设计上,将采用模块化、任务导向结构,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而是要满足任务驱动式教学的需求;传统纸质教材与新兴的数字技术相结合,以活页和二维码为主要形式,把学生所学知识融入模块和任务完成的工作过程中。
教材内容结合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展现教学的项目化、任务化、案例化等特点,增强涉及内容的实践性和引领性。教材使用可以在录播教室,学生佩戴VR眼镜,利用建立的网络视频资源,实现博物馆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省内全境红色研学旅行等。还可以利用手机投屏软件,在教室智慧黑板投屏,师生共同扫码聆听音频,观看视频,完成学习任务,共建学习成果,如配乐诗朗诵、学唱红色歌曲、编演情景剧。
2.普适性和基础性
转繁至简,转难为易,根据其重要性设计二维码与教材的信息化学习资源链接,争取配套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纸质教材与资源以二维码对应链接形成融媒体教材系统,便于学生自学并提高学习成效。尽可能突出学生主体的设计理念,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进行讲解,展示生动形象,可操作性强,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结合,形式新颖。
(四)突出教材高职特色
1.内容简洁多样
教材突显地方特色的文化、地理、历史、人物、精神等,直接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建立联系,增强学生熟悉本省、热爱本省、建设本省的品格和风尚,为建设教育强国打下扎实基础。
2.学习形式快乐多样
学生学习可以在录播教室,佩戴VR眼镜,利用建立的网络视频资源库,实现博物馆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省内全境红色研学旅行等,还可以利用手机投屏软件,在教室智慧黑板投屏,师生共同聆听音频、观看视频。通过交互性、沉浸式学习体验,完成寻找、学习、聆听、观摩、传承、践行等任务。
3.内容表现形式多样
教材除传统文字表述外,还有音频、视频、微课、PPT等,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教材传统形式和新媒体形式互补互融,灵活选择使用音频、视频、动画、图片、VR/AR等多种数字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教材内容。
4.学习成果具体多样
拓展学习成果表现形式,如撰写心得体会、配乐诗朗诵、学唱红色歌曲、编演情景剧、刻版画、做手工、学习传统技艺、学做当地美食、观看电影、参观博物馆、虚拟研学旅行,等等。
(五)教材编写流程
1.确定课程体系
按学校通识类课程的课程标准设计省情教育课程,进一步开发新形态教材。科学、合理设计规划“教师、教材和教法”,根据学生需要,可以作为本省高职《形势与政策》补充部分,也可以让专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专职组织员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时使用,体现“夯实基础理论,强化普适技能,突出教学针对性,促进专业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多为语言讲授的固定思维,突出普适性特色。
2.教材模块设计
在逻辑性上,采用项目化课程方式设计教材,每一个项目由5~7个模块课程(任务)构成,如本省精神主题板块,由寻找、学习、聆听、观摩、传承、践行六个任务构成。教材中项目之间层次清楚,突出实训导向、一体化教学要求。找准项目、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逻辑正确、结构完整,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山西、扎根山西的职业素养。
3.教材表现模式
在体现“四位一体”要求上,教材的设计包括“活页教材和笔记,任务布置和功能插页”,教材内容尽量简单易懂,可观赏性和可操作性强,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以此模式进行设计和编写教材,并在训练中增加图片和教师微课二维码。
4.学习成果展示
在学习成果上,将学生课堂学习成果通过任务模块外显为有具体要求的心得体会、歌曲传唱、诗歌朗诵、手工制作等形式,在教学考查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赋予相应的学分。
(六)实现协同育人价值
1.完善社会育人
教材以省情为教学主线,以职业院校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依托,把握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教育动态趋势,充实职业教育内容中省情教育部分,完善社会育人。注重树立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筑牢职业院校学生的担当意识,强化国家认同,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实现家校合作育人
教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新教材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力争做到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家庭。课程将围绕本省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革命传统、发展模式和道路四个方面,面向学生讲述历史、人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面向家长,让家长跟随学生脚步,陪同学生共同了解本省文化、热爱这片土地,传承本省精神,感受本省变化,借助创新的省情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学生对当地文化生命力的信心和信念,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实现家校合作育人。
五、结束语
基于省情教育的职业院校通识类新形态教材将通过全媒体展示方式,解决了传统教材展示方式单一、难以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更为全面、立体、系统地展示和讲述所学内容。开发本教材,将从省情出发,对历史文化底蕴、壮丽山河图谱、红色资源血脉、时代脉搏动向等要素展开阐述,以博采众长、结构新颖、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数据翔实、可读性强为特点,突出现实性、科学性和前瞻性。通过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将省情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体系,为当地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专业过硬、品行优良、敢闯敢干、扎根奉献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1-12-07)[2024-07-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2112/t20211207_585534.html.
[3] 赓续红色血脉 继往开来 开拓前进[EB/OL].(2023-10-13)[2024-08-2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1013/c1001-40094857.html.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EB/OL].(2021-06-26)[2024-07-21].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1-06/26/content_Bonp9HlY3.html.
[5] 学习进行时丨“总书记始终惦记着我们这群老兵”[EB/OL].(2022-08-19)[2024-08-17].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208/19/WS62ff803aa3101c3e e7ae4ad7.html.
[6] 用心用情用力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EB/OL].(2022-03-30)[2024-07-22].https://theory.sou-thcn.com/node_50f7e543c0/b3c5bc6b82.shtml.
[7] 王定祥,胡建,李伶俐,等.数字经济发展:逻辑解构与机制构建[J].中国软科学,2023(4):43-53.
[8] 韩可.课程论视角下“大思政课”的实施维度与实践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5):72-77.
[9] 谭文芳.高校新形态教材建设浅谈[J].科技与出版,2022(9):86-92.
[10] 王姣姣,杜慧起.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6):109-112.
[11] 蔡跃,王偲,李静.职业教育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内涵、特征及开发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1):88-91,96.
[12] 杨晓慧.以“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J].思想教育研究,2020(9):6-8.
[13] 黄明.省情教育对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分析[J].科教文汇,2016(5):11-12.
◎编辑 尹 军
①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西省职业教育铸魂育人计划培育建设项目“网络育人”思政工作室(项目编号:5;主持人:王晓云);2023年山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重点项目“数字教育背景下思政实践教学范式研究”(课题编号:202302011;主持人:王晓云);2023年山西省“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立项建设教材(项目编号:178;主编:王晓云)。
作者简介:王晓云(1973—),女,山西阳泉人,副校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师教育、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