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4-12-31徐婷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4年12期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更需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将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贯穿小古文阅读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象看到实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阐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古文阅读教学策略,希望对小古文阅读教学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一、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培育的小古文阅读教学设计

运用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实践与积累中,逐步了解语言文字的特点,在语言情境中可灵活运用文字进行有效交流。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形成良性的互动,也是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所在。学生只有掌握语言知识和语感,建立完整的语言体系,才能够提升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与文化理解力。

如在《精卫填海》的小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具体的语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的部分,思考“故事的主角叫什么名字?”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少女”的古今含义。思考“女娃的身份是什么?炎帝又是谁?”的问题,引导学生仔细品读神话故事。教师通过打造语境,将理解词句和故事内容、积累和运用文言文词语、课外知识拓展、感受故事情节的魅力等阅读教学任务贯穿其中,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语言运用、人文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育,使其学科素养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培育的小古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升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思维能力与品质方面的发展。在小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逻辑分析能力、理性判断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与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如在《自相矛盾》的小古文阅读教学中,为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其素养,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第一,提问法。教师用文中语句提问:“让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开放性问题的难度较大,学生无法直观理解楚国商人说的话是自相矛盾的,需要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根据学生学情连续设置问题,紧扣思辨点,使其轻松理解“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真正含义。第二,对比分析法。教师在小古文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补充课外的阅读素材,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辩论活动。教师引出中国语言中自相矛盾的话题,包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仇不报非君子;兔子不吃窝边草,近水楼台先得月;双喜临门,福无双至”等,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将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行拓展延伸。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自相矛盾》的不同见解,如有的学生认为矛和盾本身并不矛盾,矛盾的词语也不一定矛盾,如同“含泪的微笑”“一个物体既移动又静止”。前者是融合,而后者是参照对象的差异。生活中有太多自相矛盾的人和事,但人们需要思考其谈论的对立面,才能看到他们的矛盾所在。没有对错,只是观点和立场不同。

教师在小古文阅读教学中,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不仅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提问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古文,体会逻辑思维;更需要通过反向思考与对比分析观点,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与辩证思维等,使其有更高阶的思维能力提升。

三、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培育的小古文阅读教学设计

创造素养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体验美、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将阅读教学与美育相结合,使其能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学习收获。

教师从美育入手发展学生古文阅读的积极性,可采取以下教法:一是通过说文解字,引导学生体会表达美。如在《守株待兔》的小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无法理解“耕”“耒”等字的意思,导致学生存在阅读思维障碍,教师可通过视频演示汉字演变过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结合古人耕作时的画面,体会耕作的智慧,理解“耒”字旁的意思。教师也可以利用“因释其耒而守株”动画视频的解说形式,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耒”字的含义,使其深入感知文字的表达美。二是通过朗读节奏划分的形式,使其感受韵律美。如在《司马光》的小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顺“群儿”“一儿”“众”“儿”等容易混淆的人物关系,再依据“人物+做什么”划分朗读节奏,轻松攻克“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教学难点,使其深入体会司马光的机智与镇定自若,并在有节奏的朗读中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三是通过以行促思,发展思维美。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小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故事会的活动场景,鼓励学生参与“读俊杰”“品俊杰”“说俊杰”的学习活动,详略得当地讲故事,在深入感悟人物形象的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深刻体会古人智慧。

教师在小古文阅读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美,通过说文解字与学习活动等方式,调动学生阅读古文的积极性,夯实他们的学习基础,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理解与想象及审美等能力。

四、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培育的小古文阅读教学设计

理解素养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理解和借鉴各民族及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与文化自信的态度及文化自觉的意识等。

教师可采取以下教法:一是引导学生诵读古文,读出古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白对读、猜读、打节拍读等方式进行文本的反复诵读与仔细揣摩,体会古文的停顿连接与起承转合、强弱抑扬等,感知古文的艺术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二是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粗知古意。如在《杨氏之子》的小古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加强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古文翻译中的障碍问题。如“果有杨梅”的语句,有的学生认为意思是“果然有杨梅”,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意思是“水果里有杨梅”。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文“为设果”指杨氏之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的意思,推测“果有杨梅”肯定是指端来的水果中有杨梅。教师教授学生理解古文的方法,但文中出现的物名、官名、地方、时间等,在翻译时应保留原样;无实际意义的词语,在翻译时可忽略;语序与白话文不同时,翻译中可结合上下文做适当的调整,以减轻学生对翻译古文的畏惧心理。三是通过品悟古理,传承古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文中的人文思想,挖掘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解和认同,培养其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古文虽“小”,但内涵丰富,实现了艺术、情感及智慧等要素的有机整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文中的艺术美感和文化魅力,并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调动学生体会其“古趣”;通过推理和分析等学习方法理解“古语”;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文本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感与思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结束语

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要求明确,是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指引。教师在设计小古文的阅读教学方案时,要围绕学情、教学内容及育人要求进行,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及课程结构,切实拓展学科的育人功能与价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