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融合实践研究
2024-12-31姜招英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将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与新时代劳动教育有效融合,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合的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这种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喜悦,从而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同时,它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语文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与劳动相关的优秀作品,感受劳动者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力量,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劳动体验和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不仅锻炼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因此,两者的融合不仅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更能够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合实践策略分析
1. 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劳动元素
教材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通过深入挖掘这些资源,教师可以将劳动元素自然、巧妙地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渗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还能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关注教材内容中的劳动元素,通过巧妙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劳动的启迪,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包括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经典篇目,以及“习作:我想对您说”。在这些内容中,劳动元素虽然不直接显现,但通过教师的巧妙挖掘,完全可以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在《慈母情深》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母亲为家庭付出的辛勤劳动,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和劳动的崇高。在《父爱之舟》中,父亲为了家庭默默奉献的形象,同样可以成为渗透劳动教育的切入点。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父母是如何通过劳动为家庭创造美好生活的?我们又该如何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在“习作:我想对您说”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劳动为主题,给父母写一封信。在信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对父母劳动的感激之情,也可以分享自己WwPmRRi2WAJjH5OmgM+hnQ==在劳动中的体验和收获。通过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即使在看似与劳动无关的教材内容中,教师也能通过深入挖掘和巧妙设计,将劳动教育自然且有效地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劳动教育的熏陶。
2. 教学情境创设,劳动场景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生动的劳动场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体验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参与劳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同时,这种体验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积极创设与劳动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和价值,从而真正实现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
以五年级下册课文《清贫》为例,教师可以在阅读写作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劳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课文背景相符的劳动场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时代和环境中。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劳动任务,如模拟打扫房间、挑水等简单劳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不易。在劳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主人公,体会他们在清贫生活中依然坚守劳动的信念和勇气。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劳动中的细节,如动作、神态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劳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让他们畅谈劳动的感受和收获。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关于劳动的日记或故事,将自己的劳动体验和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和劳动场景体验,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亲身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同时,这种体验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实践活动设计,读写结合实操
实践活动设计与读写结合实操,是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与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合实践中的核心环节,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而读写结合实操则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动手做,还要动笔写,将自己的劳动体验和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这种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促进他们语文素养和劳动技能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应注重读写结合实操的理念,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真正实现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以六年级小说单元的“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为例,教师可以巧妙结合单元内的小说《穷人》《桥》等内容,设计一个富有创意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实现读写结合并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穷人》和《桥》这两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让他们关注其中的劳动元素和人物品质。如《穷人》中的主人公虽然生活贫困,但依然勤劳善良,通过劳动维持生计;《桥》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位坚守岗位、舍己为人的党支部书记,他的无私付出让全村人获得了生的希望。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小故事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劳动主题,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故事。故事可以围绕一次家庭劳动、社区劳动或志愿服务活动展开,要求学生在故事中塑造勤劳、善良、有责任感的人物形象,并体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并描述劳动场景、人物动作和对话等细节,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在小说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完成写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让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通过这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在创作过程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劳动元素,创设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设计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和价值,从而真正实现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备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小学学科教学与新时代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ZX23-28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