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儿童诗阅读教学

2024-12-31苏红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4年12期

诗词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底蕴,诗歌更具有鲜明的文化气息。学生在幼儿园时期就接触了古诗词文学,这已经成为儿童启蒙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儿童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比较生动活泼、短小精练,更加容易被小学阶段的学生接受,在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上也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儿童诗阅读教学却存在很多问题,如朗读训练机械化、儿童诗素材比较单一等都影响着儿童诗的教学。因此,教师要立足于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改革要求,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形成正确价的值观。

一、借助比较阅读发散学生思维

为了提升儿童诗的阅读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融入教学过程,其中群文阅读就是非常高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读了大量的诗歌却没有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效。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所选的诗歌没有很大的关联性和对比性,致使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很大程度提升自身的阅读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在筛选群文阅读的文本时要围绕某一个主题进行,通过比较阅读文本之间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一课时,这一课包含《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诗。学生在对古诗有初步的感知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暮江吟》中,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学生在思考之后得出: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产生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的现象。“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在《题西林壁》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学生思考之后得出:作者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也说明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教师提出:在阅读《雪梅》时,你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学生在思考之后可以得出结论:从一“争”一“评”之间看到了梅花之美,美在馨香四溢,白雪之美,美在洁白无瑕。理解不同的事物,如果观察角度不同,感悟的道理也会有所不同。教师提出:在读了这三首古诗后,你认为它们有哪些异同点?学生在细读之后得出:这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阐述了一定的道理。学生在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中会意识到这三首古诗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呈现的最终效果也截然不同。

二、感受儿童诗意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儿童诗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中走进画中,感受其中的意象之丰富、意境之美丽。中国自古就有融合诗与画为一体的艺术理念。而儿童诗就如同一幅色彩丰富、奇妙无穷的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创建系统的构架并感受文学语言的美妙之处。另外,儿童诗中蕴含的童真与童趣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童年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诗歌之后引导他们品鉴一首儿童诗,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让学生精准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总结这首诗的语言特点和中心思想,能够透过简单的31c5374de6c9399d56a3552a3c1e38ce文字感受背后所蕴含的意蕴。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秋天的声音”音频,如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促使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氛围中。接着学生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中有感情地朗读该诗。这首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音赞美秋天。这首诗中秋天的声音有黄叶道别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的声音、大雁的声音、秋的声音等。学生在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字词后,学习文章以景显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对故都的眷恋和怀念之情,提高自身对文章的审美能力。为了增强儿童诗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和体会,以秋天为题材写一篇短文,让学生学会用文字精准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其他学生分享,使学生的儿童诗鉴赏能力在交流和探讨中得到提升。

三、学会触类旁通,进行模仿写作

诗歌是能够表达人们丰富情感的重要文学载体,儿童诗阅读教学可以在学生的再创作过程中为其提供表达情感和心理状态的重要平台。学生不只是从诗歌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还要不断尝试通过诗歌的文学形式抒发自身的个人情感。儿童诗歌在写作上没有更多的限制,为小学阶段学生的写作创造了极佳的条件,学生可以从仿写开始掌握基础的写作方法和简单的语句结构,运用自身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丰富简单的框架结构,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维、创造思维全面迸发的广阔力量。教师在儿童诗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创作儿童诗,促使他们在仿写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诗歌创作的乐趣,从而可以独立完成从构建诗歌框架到丰富内容的任务。

在写作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将优秀儿童诗作品进行展览,奖励写作进步的学生和写作优秀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创办“诗歌社团”,让学生将诗歌写作变成一种爱好,学习在写作过程中以景寄情、以物寄情,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绿》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诗歌原有的框架结构进行二次创作,通过简单的比喻、拟人、夸张的写作手法将自己选定的主题写成一首诗歌。虽然只是半创作的形式,但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在这个年龄阶段独有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诗歌创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绿》这篇原文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首先,作者运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从而点明绿是生命的颜色,也是生命的象征。其次,学生要掌握比喻的基本特征、领会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并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理解文中通过想象所创造的新形象和意境。最后,学生抓住选择意象的鲜明特点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意境的创设。但是不能过度模仿原有的诗歌,而要通过这首诗歌来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感受儿童诗魅力的基础上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学改革之后新的中心议题。儿童诗作为与小学阶段学生性格特点相契合的文学类型,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儿童诗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掘美、体会美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达美、创造美。因此,教师要精准分析教学文本并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最终实现小学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