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2024-12-31林晓霞
[摘 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新生态。基于此,提出“三中心二体系”实训教学新模式,包括智慧课程学习中心、教学融合创新中心、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以及“互联网+”环境与条件支撑体系和信息化教学供给侧服务体系。该模式通过个性化学习、精准教学引导、多维度评价等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通过优化“互联网+”环境与条件支撑体系、信息化教学供给侧服务体系及建设专兼职结合的信息化师资队伍,为实训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 键 词] 互联网+;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师资队伍;质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4-0177-04
“互联网+”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教育理念、体系架构、教学模式及内容的全面革新。“互联网+实训教育”的深度融入,不仅对传统实训教学的组织方式、实施流程与设计思路进行了根本性的重构,还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过程的科技化、智能化发展,进而优化了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1]。在此背景下,实训教学的改革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能训练,而是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力求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显著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为推动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模式向更加高效、灵活、个性化的方向迈进,从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载体以及服务体系两方面出发,构建“三中心二体系”的全新实训教学模式,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实训改革进行深入研究。
一、“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三中心二体系”实训教学新模式
在“互联网+”深度融合职业教育的崭新时代,实训教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其特征鲜明且相互交织,共同绘就了职业教育的新图景。(1)资源共通,通过互联网的无界连接,教学资源得以有效整合,从而打破了资源瓶颈,促进了教育的均衡。(2)即时反馈机制则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即时性,极大地提升了课堂互动的效率,加速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步伐,引领教育创新不断向前。(3)流程优化重塑为实训教学注入新的灵魂,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的融合,让实训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4)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5)教育大数据的收集,则为教育决策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进一步优化实训教育资源配置。(6)虚拟学习空间的构建,彻底打破了物理空间的束缚,让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2]。基于上述“互联网+”背景下实训教学特点,提出“三中心二体系”实训教学新模式,如图1。
智慧课程学习中心:为每位学生量身打造了个性化学习路径,让知识获取更加高效、灵活且充满乐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融合创新中心:促进教师、学生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新教学法,优化教学内容与模式,通过持续收集与分析教学反馈,该中心精准定位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引领实训教学向更高质量迈进。
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全面评估教学质量,基于数据反馈提出改进建议,为教师提供详尽的改进指南,助力其专业成长。
“互联网+”环境与条件支撑体系:构建共享开放的教学平台,不仅保障教学环境的稳定,更通过高效整合资源,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供给侧服务体系:紧密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从资源开发、精心设计到技术支持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与教学融合创新中心紧密协作,共同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度变革。
二、“互联网+”背景下“三中心二体系”实训教学模式流程分析
(一)基于“智慧课程学习中心”的课前准备
首先,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过往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能力倾向及兴趣偏好进行全面剖析,形成详尽的学情报告。并且结合即将开展的实训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及行业动态,精心规划实训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又能紧跟时代步伐,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基于学情分析与内容规划,教师可利用“智慧课程学习中心”的丰富资源,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前理论知识预习任务[3]。可重点包括理论知识讲解视频、互动式案例分析、在线测试题及预习问题清单等,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实训内容,自主构建知识框架,激发学习兴趣。随后,教师应通过“智慧课程学习中心”将预习内容精准推送给每位学生,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预习。
学生在接收到预习内容后,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利用“智慧课程学习中心”提供的丰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随时记录疑问、标注重点,并通过平台内置的互动功能向教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完成预习后,学生需将学习结果形成书面报告,提交至“学生反馈信息数据库”。待所有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提交后,教师需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能够清晰识别出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上的共性问题与个体差异,进而为后续的实训项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在设计实训项目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预习情况,确保项目难度适中、内容丰富、实践性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二)基于“教学融合创新中心”的项目实训
继“智慧课程学习中心”的课前预习环节之后,学生已对实训项目的理论知识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而教师则通过平台数据,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随后,教学活动转入依托“教学融合创新中心”开展的项目实训阶段,该阶段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查验自学,随机抽测,精准引导。进入线下实训环节,教师首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全面评估学生在前期自学阶段的学习成效。教师可根据实训项目的具体情况,设计如小组讨论、概念地图绘制、快速问答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回顾并整理自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师提供直观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窗口。随后,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展示的机会,教师可通过口头提问、上台演示、即时测验等多样化方式,实施随机抽测策略,全面覆盖知识点,检验学生的理解深度[4]。以此打破传统课堂中部分学生“隐身”的现象,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基于查验和抽测的结果,教师能够迅速识别出学生的薄弱环节与个体差异,进而实施精准的教学引导。具体而言,可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设计针对性的补充练习,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示范分析,巩固知识,构建体系。首先,教师可针对学生在自学和初步实训中暴露出的共性难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该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讲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示范分析,将复杂的理论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利用具体案例、模拟实验或实物模型,直观展示知识应用的场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促进理解。其次,为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在示范分析后可安排一系列巩固练习。练习内容包括对基础知识的回顾、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够将新知识重构为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教学融合创新中心的思维导图、知识树等工具,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三)基于“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中心”评价总结
评价总结既是当前教学过程的结束,也是后续教学过程的开端,在“三中心二体系”的互联网+实训的教学模式中,为确保评价总结精准、正确,应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其一,精细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的在线问卷系统,采用匿名反馈机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无压力环境下,就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以及教师职业态度等情况,提供真实、客观的评价。设置开放性问题区域,鼓励学生提出具体建议,以便教学团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5]。其二,强化同行评价机制。建立线上教学观摩平台,鼓励教师相互开放课堂,通过直播、录播等形式进行交叉听课。随后,在专用的同行评价系统中,对授课教师的课程设计、教学技巧、课堂管理等进行细致点评,以此促进教学经验的即时分享,达成深度交流,营造良性的教学合作氛围。其三,数字化的教师自我反思。开发教师个人成长档案系统,集成教学反思日志、教学成果展示、个人发展计划等功能模块。教师需定期在系统中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结合学生评价与同行反馈进行自我剖析,明确改进方向。其四,专业引领的外部专家评审。积极引入行业专家、教育学者等外部力量,通过线上研讨会、远程评审会议等形式,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项目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评估。专家评审不仅关注学术前沿的融入,还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为课程优化提供权威、前瞻性的指导。
除此之外,在收集到海量、多维度的评价数据后,“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利用聚类分析、情感分析、关联规则挖掘等方法,识别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如高效的教学方法、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内容等。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趋势预测等手段,预测教学质量的未来走势,提前布局教学改进策略。通过对数据的精准分析,提高实训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也为实训教育改革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三、优化“互联网+”职业教育实训模式的建议
在“三中心二体系”的互联网+实训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主要依托“三中心”开展,而“二体系”则是确保互联网+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优化“互联网+”职业教育实训模式的过程中,应从“互联网+”环境与条件支撑体系、优化信息化教学供给侧服务体系以及专兼职结合的信息化师资队伍三方面着手。
(一)完善“互联网+”环境与条件支撑体系
“互联网+”环境与条件支撑体系的优化,应当以构建高效、智能、开放的职业教育实训模式为核心目标,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深度优化实践教学区。构建集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等多领域于一体的IV2(Innovation,Vir-tualization,Integration)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不仅聚焦于实训课程的创新设计,还致力于技术整合与应用研究,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并通过引入如VR/AR等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深度融合;建立ARD体验中心,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增强教学互动性,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复杂操作可视化。通过开发定制化的AR教学应用,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设备拆解、故障排查等操作,提高实训技术的掌握速度;部署高度定制化的私有云实习系统,根据学生专业方向及岗位需求,精准对接岗位能力培养。系统内置丰富的学习资源、实战案例,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实现学习成果的即时反馈,助力学生快速适应职场需求。
2.实训工厂区的转型升级。打造“互联网+”小微企业服务工厂,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该工厂不仅作为学生实习与教师科研的重要基地,还面向小微企业技术支持服务,助力其实现数字化转型与升级。通过规范化运营与管理,确保实训工厂的高效运作与可持续发展。
3.社会服务区的资源共享。建立区域资源共享中心,依托私有云与公有云技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心不仅满足学生社会实践与继续教育需求,还面向社会各界提供开放性的学习平台。通过深入挖掘地方产业特色,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实习项目,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4.创新创业区的孵化。校企联合共建创新孵化中心,融合“互联网+技术”与服务模式创新,为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创新创业中心应汇聚创新资源,催生新商业模式,助力“双创”战略的深入实施。设立创投基金,为优质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搭建孵化平台,提供场地、设备、法律、财务等一站式服务,助力创业项目快速成长。
(二)优化信息化教学供给侧服务体系
为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质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以及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在优化信息化教学供给侧服务体系的进程中,针对“互联网+实训基地”资源的深度整合,提出以下建议。
1.整合公有云自学资源。持续扩充公有云平台的自学资源范畴,涵盖最新技术文档、在线课程、微课视频等,确保内容的前沿引领与即时有效性。构建资源评估与淘汰体系,定期更新内容,剔除陈旧信息,维持资源库的活力状态。
2.设计ARE(自动化资源环境)标准化流程。确立统一的ARE流程规范,覆盖资源开发、审核、发布至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保障资源质量可控,流程高效且透明[7]。同时,聚焦于行业前沿动态,建设高质量素材库,广泛搜集并整理高质量教学素材,如虚拟实验设备、仿真软件、实战项目案例等,为实训教学活动提供坚实支撑。
3.私有云分级实习案例库与企业能力对接。依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及岗位需求,将实习案例库细化为多个层次,如基础操作层、进阶技能层、综合项目层等,便于学生精准选择。结合岗位能力深度分析报告,精确剖析各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与素质要求,确保实习案例紧密贴合企业实际需求。
4.建立区域特色实训案例库。全面调研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与地域特色,挖掘并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训案例,丰富教学资源储备。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地方企业、行业协会的紧密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倡导并实践区域特色实训案例库的开放共享理念,实现实训案例资源的共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
5.实训基地运营管理规范化发展。制定详尽的实训基地运营管理规范,涵盖场地规划、设备维护、安全保障、人员培训等关键环节,确保实训基地高效、有序运行。设立实训基地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定期对教学流程、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评估,持续优化教学质量。
(三)建设专兼职结合的信息化师资队伍
在“三中心二体系”实训模式落实的过程中,信息化师资队伍是影响“互联网+实训模式”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当前职业教育实训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尚无法满足“互联网+实训模式”的实际需求。因此,为确保该实训模式的有效开展,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全面对接信息化,落实“互联网+”教育改革,应建设专兼职结合的信息化师资队伍,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应强化校内实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其一,可制定详尽的教师企业实践计划,明确实践目标、内容、时间及考核机制,确保每位实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为期至少一年的实地锻炼。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运营、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等环节,增强教师的行业认知。其二,建立职称评审与企业实践经历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将教师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考量因素,以此激发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促进其职业发展。其三,鼓励在校实训教师积极与企业合作,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并带领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立项、实施与成果转化。其四,依托企业实践平台,鼓励教师结合行业最新动态,开发高质量的微课、慕课、网络课程及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多元化教学资源。
另一方面,高效引入并优化企业兼职导师队伍。可从合作企业中严格选拔技术骨干、行业专家等精英人才,聘任为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并将企业文化、生产方式等先进理念带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指导。该过程中,应明确兼职教师在实训教学中的角色,确保其指导实践教学的时间占比不少于总课时的30%,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接受来自企业的专业指导[8]。另外,针对兼职教师的教学需求,定期组织专题培训、教学研讨会等活动。培训内容涵盖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方面,提升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课堂掌控能力。为激发兼职教师的实训教学热情,可设立优秀兼职教师奖或为其提供职业发展支持。除此以外,还应加强与兼职教师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在实训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支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通过构建“三中心二体系”实训教学新模式,职业教育在科技赋能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学模式的持续创新,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将更加个性化、智能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学习体验,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咏梅,王凤丽,袁龙.互联网+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对高职助产专业学生综合素养、教育氛围的影响[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4,35(5):726-729.
[2] 肖雪莲.“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3):181-183.
[3] 王丽.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真账实训分层教学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6):82-85.
[4] 吴伟华.探析“互联网+”时代中职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新通信,2023,25(24):125-127.
[5] 刘伯康.“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高铁客运服务专业为例[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2):43-45.
[6] 方梦依.“互联网+畜牧业”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开放式教学研究[J].畜禽业,2023,34(4):64-66.
[7] 季长清,于舒娟,王静.泛计算机类学生双创实训与专业素质培养方法融合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2):49-52.
[8] 张一鸣.高校“赛训合一”实训教学新格局探讨[J].就业与保障,2022(11):193-195.
◎编辑 王亚青
作者简介:林晓霞(1978—),女,汉族,广西博白人,工程师,学士,研究方向: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