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英语项目式教学的实践探索①
2024-12-31严志妙刘颖
[摘 要] 在“双高计划”的宏观指导下,以高职英语项目式教学模式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路径与成效。秉持“以岗定课、课岗融通”的教育理念,致力于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深度融合。首先分析了项目式教学改革的背景及意义,然后以“地铁线路指引服务”项目为例,详细阐述了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展示了“项目为核心,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色。通过多次教学实践优化,总结提炼出“1234”模式,实现了项目式教学的流程化与标准化,其中的三步螺旋式改进机制,不仅为当前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提供了坚实保障,更为后续教学循环中的持续改进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持续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力,逐年推动课程教学质量与成效的稳步提升,有力促进了学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培养与发展。
[关 键 词] “双高计划”;高职英语;项目式教学;地铁线路指引;外籍乘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4-0149-04
一、引言
2019年4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1],标志着“双高计划”的正式启动。该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动力,引领着高职教育向高质量、特色化的方向发展。2021年,我院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群成功入选双高建设专业群,这不仅是对我院过往努力的认可,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激励。在这一背景下,全院师生齐心协力,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阶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方面,即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其中职场涉外沟通能力被置于核心地位。这一标准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明确导向。遵循这一政策导向,我院高职英语课程积极贯彻落实“以岗定课,课岗融通”的教学理念,深入开展了项目式教学改革。
项目式教学以项目为核心,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设计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紧密相关的项目,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和实践。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搜集、分析和运用信息,还需要与同伴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合作。项目式教学以其实用性、趣味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创新,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项目式教学改革推行的背景与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加速、技术迅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与挑战。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改革的深化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我院教学团队在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和细致教研的基础上,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刻分析了推行项目式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一改革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勇敢突破和重构,更是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资建设以及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一次全面革新。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与重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学英语课程往往过分强调语法规则的记忆、词汇量的积累以及阅读理解训练,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有效培养其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语言应用能力。项目式教学的引入旨在打破这一局面,通过将语言学习与实际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语言技能,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良性循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本质,还能促进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二)教师角色的转型与能力提升
尽管英语教师普遍具备扎实的语言理论基础,但与企业实际操作的脱节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障碍。因此,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变得尤为重要。项目式教学以其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项目设计者、积极引导者和公正评估者。这一角色转型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巩固语言教学基本功,还需要广泛涉猎跨学科知识,培养行业洞察力和创新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应积极参与企业实践,体验行业动态,通过校企合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项目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三)学习观念的革新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惯性影响,一些学生仅将英语学习视为应试工具与获取文凭的捷径,却忽视了其在职业生涯中的广泛实际应用价值。项目式教学通过精心设计贴近职场实际的项目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实践的意愿,从而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一过程促使学生形成以应用为导向的学习观念,引导他们更加关注语言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其主动、积极地参与语言学习,形成学习与应用的良性互动。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英语,如模拟客服场景展开对话、制作中英文宣传材料、撰写工作邮件等,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与科学化
传统的单一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项目式教学改革要求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通过引入多种作业形式,如模拟职场对话、英语手抄报创作、线上学习打卡、视频音频录制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了其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还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在大学英语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项目成果以及收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信息,甚至是企业导师的专业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总之,项目式教学改革的推行对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以及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一改革,我们有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三、项目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结合岗位需求,创设真实情境
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我院采用“十四五”规划教材,针对“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这一双高建设专业,对教材进行了创新性二次开发。具体来说,我们将教学单元“We are always ready to help”(志愿服务)与“Asking for and giving directions”(问路与指路)整合,转化为贴近岗位实际的项目任务——“地铁线路指引服务”。考虑到我市即将举办国际文化交流周,A地铁站外籍乘客数量将激增,需要志愿者提供指引服务。此外,该专业学生在节假日常作为志愿者在地铁站服务,频繁应对外籍乘客的咨询。更重要的是他们毕业后将直接从事地铁客运服务,面向国内外乘客,解答线路咨询将成为其典型工作任务之一。因此,我们提前告知学生本项目任务:在国际文化周期间,担任地铁站志愿者,为外籍乘客解答乘车疑问。
(二)明确教学目标,提供自主学习资源
在确定项目后,我们重新确立了与专业及职场需求紧密相连的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武汉地铁线路运行图,并能熟练使用地铁查询工具;概括地铁站名翻译技巧,并能灵活应用于更多地铁站名的翻译;汇总并熟练运用与日常问路指路、地铁线路指引相关的核心单词和短语;能听懂并迅速、准确地向外籍乘客提供地铁线路、换乘线路及站点等信息,确保乘客理解并遵循建议;模拟地铁客运服务人员与外籍乘客间的互动对话,进行线路问询与指引;增强志愿服务意识,耐心细致地为乘客答疑。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分享了微课视频、城市地铁线路运行图、知识清单和工作页等资源,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资源、搜集资料,并为他们搭建起完成项目所需的三大支架:语言支架、知识支架和方法支架[3]。通过这些资源,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并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小组合作,模拟实战情境
在小组合作阶段,教师结合学生自由组队的意愿、英语基础、性格特点和沟通能力,进行了合理分组。两两一组随机多次抽取任务卡,分别扮演外籍乘客和地铁工作人员,模拟询问与解答从A点前往B点的过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布置相对较难的任务,如A点到B点之间还涉及其他交通方式换乘,如出发站与目的地站随机组合等,增强任务的挑战性。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组准备阶段,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自行查阅资料解决,或请教老师。通过小组合作和自学,学生努力做到巧译站名、灵活利用地铁线路运行图查询线路、灵活运用问路与指路句型,以及在模拟对话中表现得更加真实、自然和亲切。
(四)项目实施与成果展示
在课堂展示阶段,我们还通过角色扮演和预演,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机会,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如志愿服务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学生在模拟地铁线路指引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并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各小组进行互评,通过评价和反思,进一步优化项目成果。预演也是为了确保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能够灵活应对。若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则采用“1234”模式进行螺旋式改进提升。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地铁线路指引服务的技巧,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在国际文化周期间担任地铁站志愿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在交流中继续学习。通过真实的志愿服务经历,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实际应对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五)多元评价反思,总结提升经验
项目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乘客反馈四个部分。项目完成后,学生对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认真点评。教师发放项目成果评议表,各小组组长组织组员对其他组的情景模拟展示进行多维度评价。教师针对项目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并鼓励学生进行项目反思。乘客反馈评价则是在国际文化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结合乘客的反馈和公司的评价进行总结反思,以促进再学习、再进步。
通过这一评价体系,我们旨在调动学生的内驱力,锻炼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提升其参与积极性。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式教学,能够深刻理解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本质,并在实际场景中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解决问题。同时,项目式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职英语项目式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结合岗位需求,创设真实学习场景,明确教学目标,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小组协作模拟情景对话,以及项目实施与展示,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四、项目式教学的“1234”模式
经过多轮精心设计与教学实践不断迭代,我院高职英语项目式教学构建了“1234”模式,实现了教学流程的标准化。“1”即一个由真实工作情境转化而来的教学项目;“2”代表职业动态发展与新时代课程思政元素双融合;“3”指三个“螺旋改进”提升环节[4];“4”代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四维度综合评价(如图1所示)。接下来,我们同样结合“地铁线路指引服务”项目,阐释“1234”模式在项目式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1”即一个由真实工作情境转化而来的教学项目
本项目聚焦于解答外籍乘客的地铁线路问询,旨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
(二)“2”代表职业动态发展与新时代课程思政元素的双重融合
在“地铁线路指引服务”项目中,我们紧密追踪地铁公司的最新线路运行图,确保站点信息的及时更新,从而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动态保持高度同步。鉴于国家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及学龄前儿童身高的普遍增长,地铁公司相应调整了儿童免费乘车标准,我们也在情境对话中灵活调整内容,确保教学紧贴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
同时,项目深度融合了志愿服务精神、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等思政元素。情景演练和志愿者经历分享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显著提升了英语交际能力,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日后成为优秀的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人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3”是指三个“螺旋改进”提升环节
这三个环节包括小组任务实施过程的螺旋改进、师生项目化教与学的螺旋改进以及项目化教学全过程的螺旋改进。本项目的核心成果是情境演练对话的生成,学生以两人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外籍乘客与地铁站工作人员角色,模拟地铁线路问询与指引的实际场景。每组随机抽取任务卡片,面对多样化的出发站与目的地站组合(如从机场至某景点的地铁路线规划),以此全面检验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及其解决职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若遇挑战,小组将遵循“小组讨论→实施任务→发现问题→再讨论→再实施”的循环模式,实现螺旋式的改进。若问题依然难以解决,教师会在恰当的时机介入,通过重新讲解项目内容,调整流程为“项目讲解→小组实施任务→遇到问题→再次讲解→小组再实施”,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至于项目式教学全过程的循环优化,则是基于四维度的评价结果、往届学生的宝贵反馈、专业导师的深入建议以及教学团队的深刻反思等多维度信息,不断对项目设计进行精细调整。
三步螺旋式改进机制,不仅为当前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提供了有力支撑,还为后续教学循环中的持续改进指明了方向,持续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逐年推动课程教学质量与成效的稳步提升,为学院培养与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4”代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四维度综合评价
在项目式教学中,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专业导师评价”“小组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即时评价与鼓励性语言点评的融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度,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1234”模式在项目式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不仅促进了教学流程的标准化与高效化,还实现了学生知识、技能与素养的全面提升。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的应用与研究,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人员贡献力量。
五、结束语
在“双高计划”的宏伟蓝图中,产教融合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一战略不仅从宏观视角勾勒了产业与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宏伟图景,更从微观层面细致入微地要求生产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背景下,课程作为教学体系的基石,必须积极响应“以岗定课,课岗融通”的创新理念,勇于担当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先锋重任。
项目式教学,作为这一理念的具体化与生动实践,正逐步成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岗位需求分析能力,能够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与岗位技能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开发,设计出既符合教学规律又紧贴实际工作场景的教学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涵盖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融入了职业素养、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生态。
在项目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始终坚持“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职场涉外沟通能力、多元文化交流意识、语言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项目式教学改革,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04-01) [2024-07-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版)的通知[EB/OL].(2021-04-01)[2024-07-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2104/t20210409_525 482.html.
[3] 张佳楠.本土文化融入高职公共外语项目式教学研究:以闽都文化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4(16):93-96.
[4] 李特,庞洁,金天龙.“双高计划”背景下项目化教学的创新研究与探索:以《治河与防洪》课程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22(9):38-39,55.
◎编辑 王亚青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开展项目式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ZJGA202302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严志妙(1989—),女,汉族,湖南娄底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实践。
刘颖(1977—),女,汉族,湖北武汉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