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基层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内涵、现状及路径①
2024-12-31贺芳杨淑丽叶蓓
[摘 要] 基层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服务的生力军,其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可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医德教育、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和加强校院合作等途径,提升基层医学生职业素养,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可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
[关 键 词] 基层医学生;职业素养;“双高计划”;医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4-0077-04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基层医疗机构面临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1]。这些挑战直接影响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基层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是国家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旨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特别强调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加强基层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是应对当前挑战、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基层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规范和要求,涵盖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对于基层医学生而言,职业素养更是他们未来在医疗卫生领域成为合格医疗工作者、赢得患者信任与尊重、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的关键所在[2]。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的灵魂,对于基层医学生而言,首先体现为“医者仁心”的崇高理念。这意味着医学生必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观念,将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视为最高使命。在医疗实践中,应严格遵守医疗伦理规范,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等基本权利。同时,还应保持廉洁自律,维护医疗行业的纯洁性,以实际行动践行“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精神。
职业技能是基层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ELRmhlkaBlXvWC0JSu/hQj1NvUNVScGXYwb/Km/rHek=在基层医疗环境中,医学生需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领域。他们应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具备一定的急重症处理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此外,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层医学生还应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以适应现代医疗服务的需求。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医学生才能逐步成长为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医疗工作者。
职业行为是基层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体现在医疗活动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中。医学生应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确保医疗活动安全、有效和有序进行。在诊疗过程中,他们应注重细节管理,如准确记录病历、合理用药、规范操作等,以预防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同时,医学生还应注重个人形象和言行举止的得体,以良好的职业形象赢得患者和社会的信任与尊重。
职业精神是基层医学生职业素养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医学生对医疗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在基层医疗工作中,医学生应发扬敬业奉献的精神,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他们应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艰辛、不惧风险,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医学生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感受,以真诚的服务和关怀温暖患者的心灵。
职业意识是基层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在动力,促使医学生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在基层医疗领域,医学生职业规划应具有前瞻性,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他们应关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动态和政策导向,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活动,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医学生还应具备持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二、基层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在当今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层医疗作为健康服务体系的“网底”,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基层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服务的生力军,其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基层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呈现出以专业能力、基本技能和知识架构为主导,但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面有待加强的特点[3]。
基层医学生的专业能力、基本技能和知识架构培养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这体现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即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临床实习和技能训练,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和疾病诊疗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基层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下,大多数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然而,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层医学生在跨学科知识、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此外,在临床实践中缺乏足够的经验和信心,难以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近年来,随着医学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基层医学生的培养中,如问题导向学习、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和社会对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视,促使更多的资源投入基层医学生的培养中,包括教学设备、实习基地、师资力量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实践机会。
相对于专业能力、基本技能和知识架构的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不够。这可能与当前医学教育评价体系中对显性职业素养的考核更为直接和明确有关。在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关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基层医学生在实习和实践中更关注临床技能和知识的应用,而较少有机会深入了解和体验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限制了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三、“双高计划”对医学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启示
“双高计划”是针对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旨在通过集中资源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进而带动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和内涵建设的强化,“双高计划”强调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需要。在医学教育领域,这意味着要紧密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技能人才。
医学教育应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完善医学教育和培训体系,精准对接医疗卫生行业需求,提升服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基层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加强学生的临床实习和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医学科研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4],在医学领域追求卓越的医疗技术和服务品质。“双高计划”对医学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给出了全面而具体的启示。医学类高职院校应凝聚“双高计划”共识,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基层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技能、新规范等行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适应基层医学生培养需要,构建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有助于提升医学教育质量,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接轨,培养出更多具备扎实医学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优秀医学人才。同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此外,这一举措还有助于推动医学教育领域的创新与改革,为医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探索模块化、项目化等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工作项目,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探索和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引入真实或模拟的临床案例,学生在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
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中,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验和感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开设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医学人文等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内容,确保学生接受系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医学与人文、医学与社会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其综合素养。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升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不仅能确保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显著提升其临床技能水平,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医疗过程,培养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缩短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期。同时,这也是医学教育适应行业需求、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医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医学生在入学初期就接触临床,了解医疗工作的基本流程和规范要求,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加强医学生的临床技能训练,如急诊急救、基本操作技术等,通过反复练习和考核,确保其具备独立处理基层医疗问题的能力。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学生具备足够的临床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胜任未来的医疗工作。在临床实习中,除了技能操作外,还应注重医德医风、医患沟通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导师制、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安排医学生在不同的科室进行轮转实习,全面了解各科室的工作内容和特点,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规范和处理方法。此外,可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健康宣教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中感受医学的社会价值,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医学科研项目,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医学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三)强化医德教育,培养高尚医德
医德教育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其不仅关乎医学生个人品德的塑造,更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5]。高尚的医德能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坚持患者至上的原则,以仁爱之心和专业精神服务病患,促使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不仅追求医术的精湛,更注重医德的修行,从而成为有温度、有责任感的医疗工作者。
高职院校应将医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多种形式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健康守护者。如开设医德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医学生传授医德规范和职业操守。邀请优秀医生来校作报告或开展交流活动,分享他们的从医经历和心路历程,通过榜样引领,激励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医学生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感受医德的力量,培养其高尚的医德修养。
(四)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提升教学质量
“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具备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学团队,能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他们不仅能适应医疗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还是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
“双师型”教学团队能够引领教学改革,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诊疗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与团队建设也促进了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是高职医学院校提升教育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6]。
另外,高职院校应加大“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通过引进、培养和激励等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学团队;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校院合作,实现医教协同
校院合作是实现医教协同的重要途径,医教协同有助于提升医学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7]。通过与医院的深度合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校院合作促进了医学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和病例资料可以为医学教育提供有力支持,而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平台则可以为医院的医疗服务和科研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医教协同还推动了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方式,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界限,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高职医学院校加强校院合作、实现医教协同,对于提升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在教学资源、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共同构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实现人才培养与医疗卫生需求的无缝对接,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医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联合开展科研活动,共同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为基层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
五、展望
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基层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医疗机构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学校需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医德教育作为医学生培养的灵魂,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与强化,通过丰富URFaWOMNHgy8ppzODNfMKA==的教育活动和生动的案例分享,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道德信念。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融合行业专家与学术精英的智慧与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前瞻性的教学指导。此外,加强校院合作,搭建学校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桥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基层医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与职业发展空间。
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医德教育、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和加强校院合作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基层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这也将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希望,邢怡青,张亮.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政策系统分析:基于新木桶理论[J].卫生经济研究,2024,41(9):44-47.
[2] 陈明轩,杨秀红,郝朝娜,等.新时代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核心职业素养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3,40(5):370-375.
[3] 钟焱,喻友军,曹伏明.高职院校医卫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180-181.
[4]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03-29)[2024-09-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 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5] 刘艳华,孙晨浩,宋安琪,等.新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15(22):187-192.
[6] 陈赛娜,阴雷鹏.“双高”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分析研究[J].职业教育,2023,22(16):26-29.
[7] 山媛.医教协同背景下强化临床教学质量的思路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21(40):186-187.
◎编辑 栗国花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2SJYB1592);江苏省教育厅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2019〕3)。
作者简介:贺芳(1980—),女,汉族,湖南永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学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