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育人构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三三三” 人才培养模式①
2024-12-31龚安华林英涛范亚骏
[摘 要]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校企供需互补是其产生和运行的基础,产教融合是其最显著的特征,组建模式多样丰富了其形式。以区域经济需求、专业岗位群及行业职业素养为引领是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顶层逻辑和现实需要,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岗位任务与学习领域、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对接是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并进是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平衡校企利益、产学研创一体、岗课赛证融合、保障机制是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运行的长效机制。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4-0073-04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满足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已成为高职院校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改革应紧盯产业发展,在育人理念和育人实践方面融合育人,建设基于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实施以区域经济需求、专业岗位群及行业职业素养为引领(三个引领),以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岗位任务与学习领域、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对接(三个对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按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并进培养(三种能力)的人才。
一、高职产业学院产生和运行的基础
高职产业学院的目标是服务产业的发展,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解决产业中的技术问题,实现产业主体和教育主体双向互通。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作用体现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高度聚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服务[1]。
(一)供需关系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从本质上来讲,产业学院双方主体的合作是以一种利益协调和制约,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行业企业供给侧来讲,一是为学校提供人才培养所具备的能力素质特点、知识技能结构以及生产服务一线的实际情况等信息咨询,参与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等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及资助实验室建设等硬件条件;三是为学校提供人才培养所需的实习实训岗位;四是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等师资队伍。从高职院校供给侧来讲,一是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服务;三是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2]。
(二)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显著特征
高职产业学院是产教高度融合的产物,实现政行企校共建共享共管,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实现互利共赢。一般而言,高职产业学院是区域产业链中的骨干企业联合办学,具有鲜明的地方区域经济特征,主要服务区域产业链的发展,提高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精准实现高职与行业企业资源供给匹配,实现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及创新链的融合,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提高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链式思维”已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产业链的新时代。区域产业链是以企业为主体的链网状产业经济关联体,企业之间以分工协作为基础,以产业联系为纽带,在空间上聚集形成竞争优势。产业形态的变革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以点状的专业布局对应网状的产业发展已不能适应产业链式人才需求,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形成基于产业链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是高职产业学院最为显著的特征[3]。
(三)组建模式多样、丰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形式
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是以专业群和产业链相对应,政行企校等多元主体协同配置资源,为区域产业服务,兼具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就目前的实践探索来说,高职产业学院组建形式主要有点对点、点对面、线对面和面对面四种[4]。
1.点对点模式。点对点模式是由高职院校的一个专业或一个专业群,与区域内一家龙头企业组建。一般来说,该模式以院校为主导,在校区和厂区两个不同的教学场域之间进行转换,进行日常教学。其优点在于合作的龙头企业技术优势领先,处于行业顶端,具备较为成熟的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经验,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供求一致。但在实践中也发现,学校的合作意愿强于企业,且由于点对点的共建模式区域个性化明显,服务区域产业基础性方面能力不足。
2.点对面模式。点对面模式是由高职院校的一个专业或一个专业群,与区域内的产业集群组建。一般来说,该模式主要为产业集群中的众多中小企业服务。从实践来看,该模式是以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投入资源并协调多元主体参与。其特点在于能够集聚各方资源满足产业集群在人力资源和技术开发的需求,有利于实践教学资源的充分供给,给教师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3.线对面模式。线对面模式是以行业协会为纽带,专业群与多个企业组建。该模式主要借助行业协会整合资源的能力,促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该模式在形式上使产业学院成为产业链上的一部分,行业协会协同校企共建共享各种载体和平台,推动了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合作,发挥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重要功能,推动产业学院与产业链融合。
4.面对面模式。面对面模式是区域内多所高职院校联合,与多个企业组建。该模式对整合资源的要求很高,往往形成多个产业学院联盟,培养全产业链所需要的人才,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间的合作水平,促进院校间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不同院校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博弈关系,在资源整合和协调方面往往会比较困难。
二、“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融合育人,是产业学院运行的核心。在育人理念和实践方面互相融合,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任教师与技能工匠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相融合,探索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的途径,实现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实习就业共担”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三个引领
1.以区域经济需求为引领。高职产业学院本身就是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一环,从哲学的角度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职产业学院的兴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基本功能就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面向产业开设专业,构建以实践能力提升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实施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为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支撑,两者形成了合作伙伴关系。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面对“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成为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支撑,同时高职产业学院为区域技术创新、工艺革新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做出贡献。
2.专业岗位群引领。高职产业学院无论是哪一种组建形式,专业群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组建产业学院的纽带。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的过程中,需根据自身专业群结构、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内头部企业合作,发挥区域头部企业的带头引领作用,更好地实现专业群和产业群的融合,推动高职院校专业群优势与区域头部企业的资源互补,形成基于产教深度融合共同创造价值的利益共同体,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互惠共赢。产教融合下的高职产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遵循“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群围着产业群转、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的人才培养原则,在专业群与产业群深度融合过程中,以产业集群培育高水平专业群,各方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一体化协同育人。
3.行业职业素养。高职学生行业职业素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是从事职业岗位所具备的技能、意识、行为和道德等方面的集合,从培养的纵向时间线来看,需要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培养的横向实施过程来看,需要融入校企合作过程,从培养的机制上来看,需要政行企校协同育人。高职产业学院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内容重点就在于提升学生的行业职业素养,其实质就是实现行业企业所需人才与人才培养双向推进,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通过校企功能性互补,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共同进步,实现校企共同高质量发展。
(二)三个对接
1.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人才技能鉴定的基本准则,实质上是一种工作标准。职业标准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活动的发展,紧贴生产服务一线主流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要求,体现了工作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符合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专业教学标准是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产业学院具有鲜明的产教融合特征,因此其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和逻辑起点立足于职业标准。一般而言,专业教学标准面向职业岗位群,以专业的形式组织教学,某个专业教学标准与多个相关职业标准相对应,形成一对多的关系。
2.岗位任务与学习领域对接。学习领域指的是课程,其工作任务是实际岗位任务与职业标准任务的集合。由于实际岗位任务之间比较分散,需要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从职业岗位要求出发,经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产业学院是校企产教融合的联合体,岗位任务与学习领域的对接需实现“课证融通”,即将职业证书标准与岗位任务相融通,形成集合所有工作任务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行动领域,从而确定该职业的工作过程、相关工作和技术内容,并依据教育规律,结合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形成相应的学习领域。
3.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对接。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涵盖企业制度、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具有独特的企业价值,产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将企业的各种要素融入高职院校办学的各个方面。专业文化包含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融入企业文化要素,吸收企业文化精华,彰显产业学院鲜明的产教融合特征,有助于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素质要求,缩短“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角色转变。
(三)三种能力
1.专业能力。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是胜任岗位工作的核心能力,包含岗位认知、基本操作技能、任务执行力及创新力。产业学院运行过程中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既能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又能紧密跟踪岗位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突出开放性和包容性。因此,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对岗位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的分析,能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从事职业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包含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以及人际交流、组织管理、职业适应、心理承受等方面的能力。从现状上看,高职院校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方面比较重视,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培养载体欠缺和培养方法偏弱。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推进了单一强调专业能力观向整体能力观的转变。同时,产业学院面向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体系、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混编的师资教学团队、真实的实践教学场景,突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
三、实施“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
“三三三”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的主要内容,需要始终坚持产教融合,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平衡校企利益,一体化推进产学研创提升协同育人效果,实施过程推动岗课赛证融通,不断总结经验,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一)平衡校企利益
平衡各方利益关键在于各方合作。对产业学院管理机制进行探索。产业学院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长由企业相关领导担任,院长由高职院校二级学院院长担任,院务会由校企双方管理人员组成,下设专业应用研究中心、专业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重点是做好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产业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产业群+”共建专业、构建课程体系和推动社会服务,以“项目+”模式共建工作室和师资团队。同时,当校企出现价值和利益冲突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间人的角色,平衡各方诉求。行业协会作为产业学院打造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参与者,在对接产业和人力资源需求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能够更好地解决供给侧人力资源匹配难题,有助于促进校企资源的整合和信息交互的顺畅,实现职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
(二)产学研创一体
产学研创是产业学院主要的工作对象,其核心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质量提升、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打造、高水平“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产学研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实现产学研创一体是提高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效果的重要措施。“产”就是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结合生产及研发具体项目,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将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变成教室。“学”就是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探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始实质性的协同育人。“研”就是产业学院联合各方举办混合所有制的研究机构,协同搭建科研平台,培养、打造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企业解决生产、管理技术或应用难题,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创”就是产业学院搭建创客空间,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和项目吸引师生参与,组建混编的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创业孵化和指导,巩固和提升学生学习成果,促进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产学研创一体,促进生产—学习—研发相融通,产生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
(三)岗课赛证融合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一是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引入头部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规范,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要求相融通,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课程教学形式上,还原岗位技能运用的具体场景,使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师徒传授、岗位锻炼等多形式的行动导向教学,构建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育人的无缝对接。二是构建校—行业—省—国家大赛体系,将技能大赛的比赛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大赛训练与教学各环节相结合,职业素养贯穿大赛训练全过程,构建赛教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课程教学标准相融合,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培养规律,将职业技能培训模块和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与专业课程教学无缝衔接,将职业技能培训中采用的新工艺引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使日常教学更加贴近产业生产实践[5]。
(四)保障机制
产业学院的高效运行,需要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和保障机制支撑。从政府层面看,需要尽快修订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对产业学院的合作各方的权责界定和利益分配做出较为明确的法律规定;同时,地方政府按照放管服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做好资源投入和配置,将优质产业学院的建设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山东省颁布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意见(试行)》,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企业层面看,在构建企业层面的保障机制一方面,需要高职院主动与企业沟通,共同商议建设产业学院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企业也需要树立远大的战略发展眼光,主动积极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将校企协同育人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从高职院校层面看,需要转变办学理念,主动对接企业,强化对行业企业的服务意识,充分掌握区域产业发展的动态和现实需求,以自身的办学实力吸引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企业协同育人,促进企业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参与者、决策者和受益者[6]。
四、结束语
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是产教融合的一种创新型组织形态,有力推动了松散型校企合作关系的实质性融合。在厘清校企双方职责、平衡双方利益、满足双方需求的基础上组建产业学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可有力推动产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林徐润.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内涵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2(5):51-55.
[2] 朱艳峰,贺佐成,叶雯,等.基于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58-63.
[3] 高鸿,赵昕.基于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21,37(4):33-38.
[4] 周红利,吴升刚.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演化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8):65-69,74.
[5] 王丽新,李玉龙.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5-11.
[6] 吴显嵘.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机理及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9):5-11.
◎编辑 鲁翠红
①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运行的实践探究”(项目编号:22GDZY 0219)。
作者简介:龚安华(1980—),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