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生成方式和行动逻辑①

2024-12-31苏周媛陈凯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4期

[摘 要] 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教学建设目标统一、内容与模式统合,在爱国主义教育“T”字模型中,教育主体、教育情境、教育效果三要素彼此互动、相互影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路径探索的重要突破口。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作为德育重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体系,需要基于教育目标和需要达成的教育效果,统一建构专业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要素,需要延展教育情境,统合专业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场域,同时着眼于教育方式创新,实现基于项目的行动学习,打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平衡融合的高职院校类型教育新范式。

[关 键 词] 爱国主义教育;专业教学;行动逻辑;高职院校;智能制造装备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4-0037-04

一、引言

2023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首次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并明确了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责和任务,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1]。近年来,国家政策的驱动以及现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高职院校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期,同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教学体系重塑是基础。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积极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技能强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然路径。

二、生成方式:爱国主义教育“T”字模型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效果等是其主要构成要素,为了突出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这里将其与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一起归入教育主体;为了突出“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场域,这里将教育内容、教育资源一起归入教育情境(社会情境)。由此,爱国主义教育即是由教育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与教育情境(教育内容、教育资源等)产生互动进而生成教育效果,同时根据教育效果调整教育主体与教育情境互动,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T”字模型(具体见图1)。

(一)三突出:教育主体、教育情境、教育效果特征

爱国主义教育“T”字模型主要由教育主体、教育情境、教育效果三个要素构成,“三要素”因高职院校青年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而具有自己的突出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育主体方面突出青年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完成个体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自我建构,教育者则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具体来说即是教师基于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行动特点,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青年学生选择教育场域、教育内容、教育资源,引导其在与现实生活的互动、在对社会真实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专业能力提升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

其次,在教育情境方面突出开放的社会场域。青年学生在学习心理上更倾向于面向社会场域自主搜集学习资料、安排学习进度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独立认知,爱国主义教育要打破校园和社会的地域界限,打破“专业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壁垒,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配置资源,引导青年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专题调研、创新服务,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形成敏锐的问题意识,提升创新意识、科学品质和实践能力,在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发展的同时在实践论证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的情感认同。

最后,在教育效果评估上突出时代需求。青年学生学习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完善未来自身社会角色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地方发展需求、科技创新前沿、产业发展方向和民生重要关切,提升青年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推动学业与职业双向互动,把青春、智慧转化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

(二)学习圈:教育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动轨迹

在爱国主义教育“T”字模型中,教育主体与教育情境的有效互动是教育成效能否有效达成的关键。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探索适合大众群体普及教育时提出“做中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做”的过程,认为“只有当我们在更大范围的经验情境中意识到它的功能,作为有计划探究的‘知道’才能被正确理解”[2]。库伯总结了杜威等人的经验学习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经验学习模式亦即“经验学习圈理论”,该理论中的“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性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主动实践”(Active Experimentation)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3]与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培养爱国认知”“激发爱国情感”“坚定爱国意志”“践行爱国行动”四个维度相呼应。

爱国主义教育以学习者“具体经验”为起点,或源于学习者个体的行动(直接经验),或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那里获取(间接经验),是学习者认识具体事物并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想象、转换和知识迁移最终形成发散性知识,明白所爱的是什么样的国以及为什么要爱国的道理。在“反思性观察”阶段,学习者通过对具体经验的讨论、分享和阐释,从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认识上升到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与个人的情感融合,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归属、认同和荣誉感。爱国主义教育须诉诸理性,寓理于情,“抽象概念化”即是学习者在学习、观察和体验中经过系统性反思后形成概念和原理的过程,爱国主义教育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引导青年学生把爱国之情内化成爱国主义信念,转化为强国之志。“主动实践”阶段是将前几个阶段形成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落实到强国报国的自觉行动上,运用专业所学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旨归(具体见图2)。

三、行动逻辑: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基本路径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是指“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根据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逻辑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规定性,系统整合专业课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之中,打造横向统整、纵向统合、经纬交织、立体贯通的融合型专业课课程体系”[4]。基于爱国主义教育“T”字模型,这里以高职院校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为例,从教育目标(教育效果)、教育情境、教育方式(教育情境与教育主体的互动)三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路径。

(一)教育目标(教育效果):统一建构专业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要素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智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制高点,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制造业强国建设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教学,要突出专业面向的行业和产业元素,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一体化提炼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科学家精神、文化认同、国际视野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元素,整体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矩阵(详见表1)。

(二)教育情境:统合专业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场域

将爱国主义教育置于“社会大课堂”之中,置于智能制造行业和产业发展大背景之下,通过资源的整合、内容的重塑、流程的再造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服务融会贯通。这其间应注重“四个延展”:一是延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理性指导,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认识论、方法论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有序融入专业教学的策略挖掘和效果呈现,让专业课程建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具针对性、学理性和思辨性。二是延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供给,结合地域、产业和专业特色,挖掘专业课程内容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坚持问题导向,问策于智能制造市场、服务于智能制造产业,以时代需求为外环分类开展行业寻访、产业调研、工艺创新、政策宣讲等,促使爱国主义教育在专业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社会问题和产业需求在专业实践中得到解决和优化。三是延展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资源联动起来,汇聚学校、政府、行业、科研院所育人资源,充分发挥社区、企业以及工业遗迹、工业博物馆、科技园区、智慧车间、研发工坊等实践平台和基地的强辐射、强引领作用,打造分众化、沉浸式、交互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景。四是延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基因,发挥智能制造专业文化、行业文化、产业文化的育人功能,将行业和产业发展中蕴含的文化特质、价值追求等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之中,激发青年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实现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塑造、价值取向导向和行为方式的引导:制造业七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爱国主义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工业生产能力低下,面对极端落后的工农业生产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围堵,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代代技术工人、科研人员舍小家为大家,成为推进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主创新、从低端到高端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如今我国仍有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被人“卡脖子”的感觉让所有关心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人如坐针毡,可以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其行业文化和产业文化中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和不惧困难、创新求变的品质是智能制造类专业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来源。

(三)教育方式:实现基于项目的行动学习

如何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行动学习理论提供了思路。行动学习的过程是个体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同伴的支持下不断反思与学习的过程[6],反思质疑(学习者对已开展学习活动的反思与改进)、专业引领(发挥教师和专家等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团队支持(通过建立学习小组促进成员的彼此沟通与共同进步)、主体参与(学习者情感和思维等的自觉参与)是行动学习发生的逻辑要点[7],这些逻辑要点与专业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成方式和贯通过程相契合,其中尤其要注意学习项目设计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践与反思。

1.项目设计

行动学习以项目为依托,项目的设计要基于专业课程体系中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要素指标点,或着眼于国际制造业产业发展形势(如“从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等看制造业大国博弈”),或基于国家制造业发展历史(如“中国挺起工业大国的脊梁——从一穷二白到现代工业体系的跨越”),或对应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如“从‘中国制造2025’和《‘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看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或基于某个引人深思的现实问题(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状况与问题调研”“从智能装备‘卡脖子’问题看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问题与科技创新”),或来自某个振奋人心的科技前沿(如“中国如何引领全球汽车革命”),或面向行业产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如“智能制造与智慧生活”),最终形成彼此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爱国主义教育项目矩阵。

2.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践与反思

爱国主义教育行动学习注重小组协作,以文献和政策研读、专家访谈、产业调研、企业走访、社区体验、研讨交流等为基本方式,通过“问题—反思—实践”的不断循环得以实现,这既契合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又是对教育主体与教育情境互动“学习圈”的回应。

(1)项目实施前的实践与反思。通过资料查阅、文献学习等方式了解项目相关背景知识,反思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成果目标,反思现实与预设要素的差距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内外的讨论和分析完善项目的整体内容和推进程序,做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项目完成必备的工作方法。

(2)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践与反思。按照项目设计,运用工具、设备、材料等,按要求完成不同阶段的任务,获取阶段性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估;反思实践的过程是否有效、实践结果是否符合预期、问题是否真正得到有效缓解或解决,进一步理解项目实施的内涵;自觉发展团队合作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养成尊重对手、尊重规则、不惧失败等价值品性。

(3)项目实施后的实践与反思。进行项目成果的展示与互评,反思项目实施后小组成员的收获和感悟,最终形成关于爱国的学理性认知,并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实现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最终旨归。

四、结束语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党赋予教育战线的使命担当,秉持尊重多元、相互包容与共同发展的价值力量,将爱国主义教育有组织、成体系地融入专业教学,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性,是高职院校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平衡融合,打造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类型教育新范式的应然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EB/OL].(2023-10-24)[2024-09-03].http://www.npc.gov.cn/npc/c2/c30 834/202310/t20231024_432535.html.

[2] Bernstein R J. Praxis and action:Contemporary philo-sophies of human activity[M].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1:203.

[3] Kolb A. 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tial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Inc,1984:1-37.

[4] 李玉龙,王丽新,张东.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1(21):98-102.

[5]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EB/OL].(2019-06-11)[2024-09-03].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6/11/content_5399239.htm.

[6] 麦吉尔,贝蒂.行动学习法[M].中国高级人事管理官员培训中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06.

[7] 邓凡兰,咸富莲.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优化策略[J/OL].成都师范学院学报,1-9[2024-11-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748.g4.2024 0708.1515.012.html.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学过程工作体系研究”(2020SJB0616);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重点)“数字空间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及实现机制研究”(B/2023/01/72);202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项目“双聚焦·双融通: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究”(24SZB-032)。

作者简介:苏周媛(1987—),女,汉族,江苏宿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陈凯(1979—),男,汉族,江苏常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