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①
2024-12-31喻亚琴
[摘 要]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职业教育为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乡村振兴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对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进行研究,介绍了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和意义,探索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并从激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活力、提升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健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以期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提高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质量。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乡村振兴;实践困境;人才培养;产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4-0009-04
乡村振兴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举措。职业教育能够通过人才培养和技术传递,提升乡村人口技术技能水平,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现代化。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进一步强调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并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1]。实践证明,职业教育作为重要参与者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种种困境和多重考验,需要从不同层面和多重角度提升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破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推动职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服务乡村振兴。
一、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和意义
职业教育能够培养符合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有效解决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人才短缺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职业教育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与企业合作,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乡村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还能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支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职业教育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保存和发扬我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为乡村提供文化自信和软实力。另外,通过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可以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拓展职业教育教学空间,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为职业教育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还在于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能提升,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区域协调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其价值体现在能为乡村地区提供所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乡村劳动力转移,并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作为人才和技术的供给端与需求端,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内在联系,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而乡村振兴又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支持
乡村振兴需要职业教育的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服务平台,通过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合乡村振兴需求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保障;通过加强乡村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乡村职业教育终身学习机制,不断完善乡村人才知识结构,提高乡村人才技术技能水平,为乡村人才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机遇;通过对失业人口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带动乡村弱势群体谋求发展。职业教育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针对县域产业经济发展现状,通过构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科技攻关团队帮扶机制等模式,凭借技术优势和专业特长,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科技咨询,帮助乡村企业解决技术瓶颈,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农业竞争力。职业教育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动力,通过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引导学生尊重、热爱乡村,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乡村振兴对职业教育的推动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技术的需求,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机遇。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辟了新的路径。乡村产业振兴对技术技能劳动者的大量需求,为职业教育毕业生拓展了就业空间,为职业教育培训提供了充足的生源,促使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乡村产业振兴对各类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为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提供了方向指引。
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
我国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乡村改革,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角色,在助力乡村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困境与挑战。
(一)政策执行不到位
虽然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有明确认识,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执行层面,由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一、执行力度不够、监管机制不完善等[2],导致政策的落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而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体系,使得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调整机制,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方向和教学方法,难以保证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质量和效果。
(二)资源投入不足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提升教育质量,拓展教育范围。然而,由于财政预算的限制、社会资本的参与度不高以及投资回报周期长等,导致职业教育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有着较大缺口。特别是乡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更新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无法得到保障[3],进而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也限制了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深度。
(三)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不够
我国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开设严重不足,且涉农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均相对滞后,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往往聚焦于传统的农业技术和产业,而对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支持力度不够,无法满足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对新技术、新工艺日益增加的需求。现有的培养模式并未充分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导致教育服务的满意度不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使得职业教育难以与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步,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4]。当前职业教育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存在权力分散、资源分割、协同治理乏力等问题,限制了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影响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整体效能。
(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1.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由于缺乏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深入理解和需求调研,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在某种程度上滞后于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课程内容往往无法与乡村产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企业的技术更新迭代速度较快,而职业教育的课程更新速度相对较慢,由于学校与企业的信息对接不畅,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很快变得过时。
2.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往往缺乏广度与深度[5],合作形式多停留在表面,如简单的实习、共建课程等,缺乏深层次的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这种不成熟的合作,使得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有限,难以真正将企业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融入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
3.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和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未形成有效对接
目前,职业教育的评价多侧重于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和理论知识积累,而企业的人才评价体系则更强调实际工作能力和成果导向。两者之间的差异,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评价和晋升等方面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发生冲突,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和企业的用人选择。
四、破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困境的对策
(一)激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活力
1.转变理念
职业教育应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新时代职业教育观,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村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造就一批认同农业、志在乡村并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从过去的“技能脱贫”导向转变为“厚植乡村人力资本”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观[6],不仅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其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能力培养。
2.构建制度
政府应在制度构建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确保政策、法律法规体系的系统性、连贯性,避免不同政策之间的冲突和重复,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要确保制度的落实,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中来[7],形成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3.创新机制
社会各界应把机制创新作为激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活力的关键。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学内容和实际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现代学徒制、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等方式,让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灵活多样。鼓励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建立合作模式,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倡导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增强其服务乡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4.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职业教育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打破地域、行业和学科的界限,建立区域性的职业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可得性和利用效率,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活力。
(二)提升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
1.优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乡村振兴需求,优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推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6]。优化过程需要综合考量乡村地区的具体需求、经济特点以及产业发展趋势,以确保教育内容的现实适用性和前瞻性。一是深入开展调研,准确把握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态。通过与地方政府、乡村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的合作,了解当前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技术要求以及人才需求等具体情况,发现现有课程体系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构建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发展与当地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相连的特色专业;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之与技术发展同步,以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技能;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
2.加强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场景和实践机会,还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一是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在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同时让学校及时了解产业技术的发展动态和行业的新要求,从而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8]。二是开展企业实践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岗位实习等实践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项目发现和培养潜在的优秀人才。三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如课程内容更新、技术应用、培训需求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支持。
3.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师资队伍素质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力度,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一是通过系统、针对性的师资培训,使教师及时更新所教学科的最新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通过顶岗实习使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课程指导能力。二是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丰富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组织教师参与不同地区、不同专业领域的企业交流活动,促进教师拓宽视野、创新教学方法。三是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成果进行客观评估[10],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职称晋升、奖金发放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以此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四是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和项目申报,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把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10],提高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4.拓宽职业教育培训渠道
拓宽职业教育培训渠道是提高乡村地区职业教育覆盖面的重要举措。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乡村地区的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在线课程、远程直播教学等形式,让乡村居民不受地域限制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二是利用多方合作平台引入企业、行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通过行业专家的加入,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实践性。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和家长到职业学校去参观学习,通过这种“引进来”的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职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四是针对乡村地区的特殊需求,开设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和课程。
5.推动乡村信息化与现代化
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和现代化发展水平,不仅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而且对提升全社会的人力资源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大乡村信息化建设投资,提高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远程教育的实施和其他在线服务的开展奠定基础。二是搭建数字化教育平台,为乡村地区的学校提供在线学习材料、教学工具以及灵活的学习机会,利用在线技术实现远程教学和远程考试。同时,为教师提供相应的远程教学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新的教学工具。三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利用智能教学系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设计,利用自动化的在线考试和评估系统提高教学效率。
(三)健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监管机制
为了确保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政府的监督与管理职能不容忽视。政府需要通过有效的政策制定、执行及监管机制,以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方向符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一是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制订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和路径,并确保这些规划和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相吻合[11]。二是定期发布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通过定期的工作报告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确保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结束语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为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活力,提升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需深入探讨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包括政策支持、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实际贡献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关注技术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如数字化教学、远程教育等新技术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1-24)[2024-08-2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 5368517.htm.
[2] 丁浙英.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实践育人路径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41(2):56-59.
[3] 王晓雨.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23(19):7-9.
[4] 周艳丽,赵心怡,黄国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发展路径[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1, 46(3):59-62.
[5] 杨淑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4,33(4):72-78.
[6] 吴霓,王远.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国职业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4):12-20,85.
[7] 陈德钰.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实践路径[J].农村·农业·农民,2023(17):50-53.
[8] 赵文.大数据背景下经济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五位融合模式探究[J].知识文库,2024,40(7):128-131.
[9] 陈白云.“互联网+”多维互动模式在高职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11):198-200.
[10] 王翰博.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实践路径研究[J].营销界,2023(10):107-109.
[11] 刘宝民,张志增.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依据、内涵与保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0):12-18.
◎编辑 鲁翠红
①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YJY/2022C09,主持人:喻亚琴)。
作者简介:喻亚琴(1981—),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