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樊锦诗
2024-12-31张玉洁
出发与回归
60年前,我国近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的苏秉琦,请即将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的学生樊锦诗喝了一杯咖啡。忐忑中,樊锦诗记下了先生的嘱托:做好莫高窟的考古报告,“就像研究历史必看二十四史,研究石窟也必看考古报告”。这一嘱托,同样来自樊锦诗的业师、我国石窟寺考古开创者宿白先生。
在莫高窟的60年间,樊锦诗的青春年华曾被耽误过,她也因其他工作奔忙过,却从未忘记老师们的嘱托和自己肩上的责任。终于在73岁那年,她完成了《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两分册8开780页,仅单册就是无法一手拿起的厚重分量。这也是我国第一份正规的石窟寺考古报告。
开创与坚守
从1975年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到2015年初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从事管理工作整整40年。2014年,倾注樊锦诗十余年心血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落成。游客在这里观看数字电影,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再统一乘车进入莫高窟窟区参观。樊锦诗说,莫高窟的保护不能零敲碎打,必须有全局的观念和长远的规划。为了莫高窟的长治久安,她持续推动法治化、制度化。樊锦诗在对莫高窟长期的保护管理实践中,提出了很多富有前瞻性的宝贵看法,形成了依据法律法规进行遗产保护管理的思路。
传承与烛照
樊锦诗生于北平(现北京),父亲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工程师。她在上海愚园路的公寓里成长,喜欢逛博物馆,最崇拜的人是居里夫人。在北大,她浸润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受教于一流学者。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深深感染着她。“我做事受到这个影响,不是脑袋发热就做,要求实严谨、好好论证。”
到了敦煌,一批批兼具情怀、担当与学识的前辈为她引路。常书鸿、段文杰、史苇湘、欧阳琳、霍熙亮、孙儒僩……樊锦诗逐一罗列了20余位前辈的名字。20世纪四五十年代,毕业于高等学府的他们,舍弃大城市的生活来到戈壁大漠,成了“打不走的莫高窟人”。“没有老先生们的开创,没有他们的长期坚持,就没有敦煌文物事业的不断发展。苦都让老先生们吃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走了,我们不该忘记这些人。”樊锦诗说。
今天的樊锦诗,无疑是人尽皆知的公众人物。但她始终觉得,自己只是莫高窟的陪伴者,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的重视、时代的机遇、前人的努力、同志的支持。60年来,她初心不悔,静静守望在莫高窟旁。而今,在距地球4亿多千米的地方,一颗以她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樊锦诗星”,也在浩瀚天宇中静静运转、静静闪光。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7月9日,有删改)
●赏读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便投身于敦煌研究院,开始了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守护敦煌壁画的工作。在过去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与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莫高窟一度岌岌可危。樊锦诗为了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大胆构思了“数字敦煌”项目。“数字敦煌”是一项敦煌保护的虚拟工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拍摄、扫描、获取、存储敦煌石窟文物信息。樊锦诗和她的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敦煌的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樊锦诗将一生奉献给敦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生择一事,无怨亦无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