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2024-12-30周良周国林
■摘要: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新型劳动者的重任。“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以下简称“五金”)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新型劳动者的有效举措。“五金”建设中专业是基本单元,课程是核心要素,师资是根本保障,基地是实践平台,教材是主要载体。本文结合职业院校建筑专业群人才培养实际,就如何打造“金专业”、建设“金课程”、培养“金教师”、建设“金基地”、引入“金教材”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五金”建设;人才培养;建筑专业群
■课题:本文系2023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课题“基于‘三教’改革的装配式建筑施工专业企业课堂建设研究”(课题编号:ZJCV2023E36主持人:周良)的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传统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前沿、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教材更新缓慢以及实训平台与实际工作环境差距较大等问题凸显。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不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五金”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基建,“五金”改革是针对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要素——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实训平台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这一改革旨在通过系统性地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使职业教育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基于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建筑专业群人才培养实践探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实践的,并在浙江省高水平专业建设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职业教育“五金”建设路径探析
(一)打造“金专业”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的。职业院校的专业开设要实行动态调整机制,专业链和产业链紧密对接,实现真正融合,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专业建设要围绕企业的用人需求,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紧跟产业新要求,按照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调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育人。把专业建设成为服务水平高、示范引领作用强、教学名师云集、成果丰硕、社会评价好的“金专业”。
对于职业院校来讲,专业建设除了对接好产业链,还要对接教育链。
(二)建设“金课程”
课程是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与设计,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金课程”的建设要结合产业发展、学生特点、教学场所而设立、推进。“金课程”建设要注重6个方面:一是真实性,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学习任务对接典型工作任务;二是实用性,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注重如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非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三是创新性,把岗位的前沿知识及新标准、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等引入课程;四是数字化,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数字化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库,使课程内容数字化;五是模块化,按模块更新教学内容,以便于结构化的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六是评价多元化,从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价3个维度,从课堂表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4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培养“金教师”
“金教师”团队既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人才培养的决定因素。首先,这支队伍具有结构化特点,能进行模块化教学;其次,具有“双师型”特点,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有过硬的技术技能;再次,教师个体能跨界,能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专业与文化课之间进行跨界;最后,这支团队还要能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科研与教学融合、专业与创业融合,通过跨界融合提升团队综合素质。
要按照《教师数字素养》的要求对教师进行数字化能力培养;按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要求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按照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对教师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全面提升团队教师的数字化能力、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
(四)建设“金基地”
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是产教融合的主要载体,是链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重要途径。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在进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时,要将校内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融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在进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考虑把实践教学融入企业生产,不能影响企业生产。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科学定位,多元共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实现学生实践教学、企业员工培训及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将实训基地建成“金基地”。
(五)引入“金教材”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离不开产教融合,通过产教融合共同打造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或典型任务为载体,体现新标准、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要求,适应学生阶梯式成长的教材才是“金教材”。引入的教材内容应紧扣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技术变革趋势和社会需求,对接岗位(群)能力标准和职业标准(规范),注重发挥行业企业和教科研机构的参与作用。
二、建筑专业群“五金”建设人才培养实践
(一)校企协同育人,打造“金专业群”
1.对接产业链,打造“建筑专业群”
一是对接产业链,打造“建筑专业群”。围绕绍兴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动态调整,增设装配式建筑施工专业。打造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主专业,以装配式建筑施工、工程造价、建筑装饰、楼宇智能化安装与调试、电梯维修与保养专业为支专业的建筑专业群;二是人才培养与产业现代化契合。增设产业前沿课程,增设装配式建筑及建筑BIM、智能机械与机器人等相关课程。
2.对接区域,以产教融合基地建立为契机,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
一是建立产教融合基地。学院与浙江勤业建工集团、宝业集团等多家建筑龙头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基地,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三教’改革视域下的装配式建筑施工专业企业课堂建设”入选浙江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项目;二是构建基于“企业课堂”的“工学交替双循环”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3个有关课题荣获“浙江省阳光基金会中华职教基金”专项资助;三是开展“学校学习—企业课堂学徒轮岗实习—学校学习—企业课堂固定岗位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双循环”递进式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岗位核心技能。目前,学生对口就业率提升至85%。
学院在浙江省高水平专业建设的3年中,建筑教学团队被认定为“浙江省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筑专业群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6金3银的好成绩,“基于‘三教’改革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教学创新与实践”等多个案例入选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典型案例。
(二)整合行企校资源,建设“金课程”
1.创新教学内容,推进课堂革命
专业群以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为依据,按照真实性、实用性、创新性、数字化、模块化、评价多元化这6个“金课程”建设要点,引入新的教学内容。采用教学内容工程化、学习内容工作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学生操作规范化、成绩评价多样化的“五化”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实现项目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在学习过程中,把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匠精神等素养融入专业技能的训练中,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相关能力素养。学院“‘三教’改革视域下的装配式建筑施工专业企业课堂建设研究”等课堂建设研究成果荣获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奖。
2.整合行企校资源,建成共享共用资源库平台
在浙江省高水平专业建设的3年中,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持续推动教学资源建设纵深化推进。一是单一精品课程向精品课程群推进,建成市、区级精品课程5门、精品课群3个;二是理论课程资源向实训课程资源推进,引入技能虚拟仿真软件2个、技能实操平台1个;三是二维资源向三维资源推进,使用3D虚拟仿真软件1个、VR精品教学资源2个;四是实现书证融通,施行“1+X”证书制度,BIM、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等“1+X”项目全面实施。
(三)跨界融合,培养“金教师”
1.通过“四师跨界”,提升教师个体综合素质
通过文专跨界,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公共课教师,有思政思维、文化素养的专业课教师;通过专业跨界,培养拥有多项相关专业技能的“融合双师型”教师;通过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跨界,培养会教书的师傅,精通技能、会创新研发的教师;通过院校跨界,培养既精通职业院校教学,又有贯通能力的教师。
2.通过“八维融合”提升团队整体能力
通过理论与实践融合,提升团队专业能力;通过科研与教学融合,提升团队业务能力;通过德育与业务融合,提升团队综合素质;通过专业与专业融合,提升团队创新能力;通过专业与创业融合,提升团队服务能力;通过校与政行企融合,提升团队协同能力;通过产业与教学融合,提升团队综合能力;通过制度与文化融合,提升团队建设保障能力。
在浙江省高水平专业建设的3年中,学院被认定为浙江省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1个、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培养浙江工匠1人、浙江青年工匠1人;6人获得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金牌,11人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教师指导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6金3银,教师创新团队指导学生参加浙江省创新创业竞赛获奖1项;荣获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奖2项。培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CAD赛项专家组成员1人,全国技能大赛裁判3人。完成校企共研横向课题1项,校企合作获专利2项。
(四)构建“企业课堂”,建设“金基地”
学院与浙江勤业建工集团共建“装配式建筑企业课堂”,共建“融通共享”实训基地。这为学院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学生创新创业、企业产品研发等提供了支持。
“企业课堂”的建设从5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学环境建设,建设能开展理虚实一体的教学、实训场所;二是教学团队建设,建设“四师跨界、八维融合”教学创新团队,能进行各种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创新服务;三是教学资源建设,引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四是教学模式建设,实施“五化”教学模式;五是制度建设,建设企业课堂评估、学生岗位管理、岗位师傅管理等制度,确保“企业课堂”正常开展教学活动。
同时,在浙江省高水平专业建设的3年中,新建、改建、扩建了学院“数字化”实践平台,新建建筑VR虚拟现实创新实训中心等数字化实训室4个,改建电梯实训中心(新配套电梯实训教学数字控制系统)等实训室2个,扩建测量实训设备(增设无人机数字测绘设备及系统)等实训室4个。
(五)颗粒化活页式,引入“金教材”
在浙江省高水平专业建设的3年中,学院围绕建筑专业群。以企业生产项目、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结合岗位(群)能力、职业标准(规范)和职业技能大赛标准,引入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从职业教育“五金”建设路径探析及在职业院校建筑专业群“五金”建设人才培养实践看,“五金”建设为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五金”建设必将成为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提质培优的发力点,它如同一把金钥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启了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秦程现,任永波.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样态与策略选择: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4(29).
[2]周良.“三教”改革视域下的企业课堂建设研究:以装配式建筑施工专业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2(51).
(作者:周良,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建筑管理学院院长;周国林,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校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