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传统报纸的转型与发展

2024-12-29陈燕南

新闻世界 2024年12期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给传统报纸带来了很大冲击,导致报纸面临读者减少、广告减收、市场逐步萎缩等挑战。本文结合笔者15年的采编经验,以《毕节日报》为例,浅谈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报纸转型发展工作,提升报纸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统报纸;转型发展

过去,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新媒体的强劲冲击下,报纸求生存谋发展成了一大难题。因此,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报纸要持续发展,还得取决于如何面对新形势,重新定位,寻找发展契机。

一、实施新媒体战略,拓展报纸内涵和外延

一直以来,报纸发布新闻信息需要经过采写、编辑、排版、审校、印刷、出版、发行等环节,严格的审核流程和繁琐的采编发过程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而新媒体则以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其时效性是报纸无法相比的。因此,传统报纸要不断探索新媒体传播渠道,将新媒体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报纸发展的动力。为了应对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近年来,报纸行业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此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例如,笔者所在的地方党报《毕节日报》,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进行了积极探索,较早地搭建了自己的数字化平台。自2008年以来,《毕节日报》从最初的数字报,到2011年运营推广“毕节试验区网”,再到2014年开通“毕节发布”、“看见毕节”微信公众号,《毕节日报》通过不断探索,在原有新媒体平台的基础上,开通“看见毕节”快手号、视频号、毕节日报抖音号、毕节日报微博、“新毕节”App等平台,形成报、网、端、微加抖音、快手的立体传播体系,利用数字化平台进一步加强与用户互动,充分利用二维码技术,推出一批扫码可读的融媒体产品,拓展报纸的内涵和外延,增强了地方党报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为更好地服务读者,方便阅读,2024年1月,《毕节日报》通过不断改版升级,新版数字报上线试运行,初步具备AI读报、音视频、图文混排、新闻超链接等功能,在开放的新媒体环境下,进一步优化了阅读体验,给读者带来了极大便利。

二、推进媒体融合,实现资源共享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寻找自身的发展路径。比如:借鉴学习经验,整合资源实现共享,优化栏目设置,打造优质产业链等,从而获得更多的读者,提高报纸的影响力。

(一)学习借鉴经验,完善版面内容

近年来,《毕节日报》积极转变办报思维,打通与其他媒体的互鉴交流渠道,努力把《毕节日报》打造成区域影响力较强的市级主流媒体。《毕节日报》派出人员到人民日报贵州分社、贵州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取经,到广州、深圳、湖州等地媒体调研学习,总结借鉴经验,重新组建报务团队,对报纸版面内容进行完善、改版,守好报社的主责主业。同时,《毕节日报》秉承“用新闻图片讲故事”的原则,学习借鉴《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对视觉版面的排版经验,推出的“视觉”栏目已成为拳头产品。

(二)整合优质资源,增强报纸可读性

《毕节日报》文艺版块在办好“毕节故事”栏目的基础上,以约稿的形式推荐全市文化典藏,着力打造“毕节典藏”栏目,增加文化版面的厚度;副刊版块与市作协合作组稿,推出二十四节气、乡村振兴、传统节日等稿件,突出书画、摄影作品,强化视觉冲击力,不断提升副刊质量;理论版块与市委党校、市委政研室等联合打造理论栏目,提升政治理论解读和宣传能力,增强《毕节日报》的可读性。

(三)打造新媒体平台,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传统媒体要发展,还须打造自身的新媒体平台,制作出能够满足大众需求的新闻产品。例如,《毕节日报》经常报道的旅游文化、历史故事、民风民俗、风味小吃、当地生产生活、民生政策等信息都是当地群众关心和关注的新闻,这些信息不仅抓住了受众对自己家乡密切关注这一需求,而且有效向外传递了毕节好故事、好声音。

《毕节日报》秉持“基于报,不唯报,办好报”的理念,强化创新引领,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在采、编、播、发及经营等方面融合发展。此外,《毕节日报》在办好报纸、试验区网站的同时,着力打造“新毕节”App、 “毕节发布”“看见毕节”等新媒体平台,进一步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新毕节”App从2022年5月底开始试运行以来,每天平均发稿60条,为各县(市、区)开通接入端口,下载用户达19.74万;“毕节发布”微信公众号坚持做好政务新闻,粉丝量达35.3万,开办的视听栏目“毕节早安”“四季毕节”等深受受众喜爱;“看见毕节”微信公众号立足民生新闻,推出民生追踪,粉丝量达15.98万。

《毕节日报》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结合,将报纸上的文字和图片转变成音频、视频、H5、动漫等新媒体产品的形式,增强了传播效果。由此可见,《毕节日报》的一系列改革是符合当下人们阅读需求的。

三、适应新时代新闻工作需求,培养全能型记者

在新媒体时代,报纸记者除了要掌握传统的策、采、写、编,还要学会摄影、拍视频、后期制作等技能,从而适应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和融媒体发展需求。当前,报纸对新闻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采编人员不仅要有融媒体意识和新媒体思维,还要掌握大数据功能,了解用户需求,才能在多元化与多媒介形态下进行有效的新闻传播。因此,重点培养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的“全能型”记者,为报纸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是报纸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

2023年以来,《毕节日报》通过开展以“学知识、增本领、强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师带徒”工作,从单位领导班子、副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重要采编骨干中选出多名“老师”,分平台、分岗位、多形式帮助一线采编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培养出一支适应全媒体传播工作需求的融媒体队伍,有力提升了《毕节日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时,《毕节日报》加强与贵州日报报刊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分别签订《贵州日报报刊社支持毕节日报社新闻宣传工作高质量发展措施》《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帮扶毕节日报社框架协议》,在外宣、人才、融媒、技术、项目等方面达成战略协议。近年来,《毕节日报》通过深入开展内容建设、管理规范、效益突破“三个提升年”行动,对报纸和各新媒体平台进行全新改版升级,进一步强化“策采编发”全流程生产链,努力建设“有信仰、有精神、有担当、有活力、有规矩”的媒体矩阵。

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传播载体在不断变化,但对新闻内容质量的要求始终不变,优质、正能量、可读性强的新闻才能具有更强的传播效应。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报纸不仅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还需要不断提升采编一线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

四、发挥核心竞争优势,坚持内容为王

新媒体的时效性、丰富性、广泛性和个性化等特征是传统报纸无法比拟的,但是,报纸具有的权威性、公信力也是自己的优势,在报道时政新闻和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传统媒体,报纸想要增强自身竞争力、发挥核心竞争优势,塑造权威、打造自身品牌是重中之重。

一直以来,《毕节日报》始终坚持践行“深挖、提炼、扩面、广传”八字方针,加强系统策划,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宽度、厚度和广度。《毕节日报》在严格做好时政报道的同时,围绕农文旅体等重点工作,加强和改进经济、理论、社会、县区、副刊、文教、体旅、视觉8大版块报道内容,努力增强报纸的新闻性、可读性。

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内容因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给报纸的发展带来局限性。因此,传统媒体在传播速度、呈现方式、互动性均落后于新媒体的情况下,要以内容为王,从多角度、多方面挖掘新闻价值,做强深度报道。

2016年,《毕节日报》推出“英雄生机”修建“绝壁天渠”和八大水库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这是半个多世纪前,生机人民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用钢钎、錾子凿出“绝壁天渠”和修建水库的动人故事。“绝壁天渠”总长 130 多公里,灌溉 1.3 万多亩土地,让昔日贫瘠荒凉的地方变成安居乐业的山水田园。2020年,中央、省内外主流媒体纷纷来到毕节,再次聚焦“绝壁天渠”。《毕节日报》精心策划,开设“再访英雄生机,回望绝壁天渠”专栏,历时一个多月,推出《“土枪土炮”烛照未来》《在绝壁上凿渠,已造福村民62年,他们功不可没……》《修渠不能上崖壁 两盲人推磨整四年》《长岩大渠:100天“抠”出的一条惠民渠》《八年艰辛凿大渠 千亩瘠地变粮仓》等19篇系列报道,多角度、全方位挖掘“绝壁天渠”背后的感人故事。

此外,《毕节日报》文艺副刊刊发的文学作品《许天珍老人讲述的那段历史》《生命的流泉——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绝壁天渠”之高流大沟片断》等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其中,《生命的流泉》荣获第三十六届(2020年度)贵州新闻奖报纸副刊三等奖。

《毕节日报》类似的报道还有很多,如《非遗毕节》系列报道,《喜迎二十大·走进山村看变化》系列报道等,充分体现了报纸的地域优势。

五、转变传统思维,打造优质产品

当前,报纸在市场上的影响力虽然被削弱,但并不代表报纸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报纸要从多角度思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差异,比如传播载体、传播时效、受众需求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边界”正在消失,各种媒体呈现出日趋融合的状态。因此,作为传统媒体,报纸要积极转变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将报道通过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

2023年,《毕节日报》与《广州日报》携手合作,利用双方媒体平台资源,开设“山货出山 ‘借船’入湾”专栏,推出特别报道《一树核桃百业兴》《“阳光小甜心”甜到大湾区》《我寄“可乐”与明月 随风直到大湾区》《一枚毕节鸡蛋的自述:我是这样在大湾区走红的》《毕节:得“天”独厚一“麻”当先》等作品,无论是稿件采写,还是版面编排,都突出了采编人员的创新意识。首先是标题让人眼前一亮,除了大标题有特色,小标题也很有意思。比如:《毕节“高冷”闯广州,主打一个“先+鲜”》一文小标题:在宝藏“小城”实现种菜自由;到访大湾区的一年四季;毕节←→广州,双向奔赴,一目了然地告诉读者想了解的信息。其次是版面设计独具一格,采取用图片讲故事的方式将毕节的特产和广州的市场紧密连接在一起,尤其在版面设计中,文字和图片的合理搭配,给予读者较强的视觉冲击,产生较好的视觉审美效果。

另外,2024年春节期间,《毕节日报》策划推出《收获满满的幸福》《毕节人!快回家过年啦!》《龙狮齐舞庆新年》《金龙欢腾闹新春》等一系列有温度、有氛围、接地气的报道,版面设计更是突出节日温暖、热闹的特点,用年货节的“毕节年货节,好好吃哦”“民俗活动,把春节的氛围感拉满”吸引在外奔波的毕节人回家过年。《坚守岗位过大年》是春节期间毕节各行各业坚守岗位的一组图片报道,其中,有消防救援人员进行体能训练、装备检查、前置备勤,守护万家团圆的场景;有医护人员在医院急诊科配置药品、服务患者,为广大市民身体健康保驾护航的真情;有环卫工人在街头打扫卫生,用扫帚“描绘”城市美丽画卷的身影。

无论是“山货出山 ‘借船’入湾”专栏,还是节日特刊等策划,都饱含着《毕节日报》编辑记者大量的心血,富有内涵的文字加上丰富的图片通过版面带来的视觉冲击,是新媒体平台无法体现出来的。

六、强化技术支撑,提升传播效率与效果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深刻认识到技术对于提升传播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性。为此,《毕节日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技术支撑、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和自主研发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传播平台。2024年以来,改版升级后的《毕节日报》数字报上线运营,同时具备版面拼图、版面滑动缩放、版面分享海报、适配客户端等功能,在内容生产、平台显示、传播渠道上实现有效通融,不仅提高了报纸的传播效率、扩大了受众范围,还能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近年来,《毕节日报》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利用H5、SVG、AR、VR等前沿技术,为读者打造了一系列沉浸式的新闻阅读体验。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现场的氛围和情景,能够有效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在“新毕节”App开展知识问答、投票等活动,与读者进行实时的互动和交流,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内容和服务。

七、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虽然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不能和新媒体相比,但报纸的信息内容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这是报纸在长期发展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优势。为此,在今后的转型与发展中,报纸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进行规划,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不断改革创新,丰富版面设置,增强报纸内容的可读性。同时,进一步提升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新闻素养,为受众提供有深度、有温度、带着泥土芬芳的新闻报道,在留住原有读者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最终实现报纸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文胜.新媒体时代都市类报纸转型策略[J].中国报业,2023(13):158-159.

[2]齐卫国.新媒体时代报纸传播观念转型思考[J].中国报业,2023(22):30-31.

[3]赵万山.基于新媒体视野的报纸转型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02):139-142.

[4]李赫.新媒体时代报纸传播观念的转型思考[J].新闻传播,2022(05):70-71.

[5]张海燕.新媒体时代传统报纸数字化转型分析[J].中国报业,2022(01):96-97.

(作者单位:毕节日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