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融·三分·三转:传媒艺术类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
2024-12-29郝君李超
【摘 要】课程体系是对课程教学目标、价值目标、实施路径、考评体系等进行的一个系统组合;课程体系是学科性质、课程功能、学习效果等各个环节要素的总和。以知识融合、能力融通、素养融汇的理念,重塑传媒艺术类课程体系的育人目标;以教学分阶、技能分层、培养分类的方法,搭建个性化课程体系育人路径;以课程性质转向、教学目标转变、课堂模式转型推进传媒艺术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建设,是提升传媒艺术类课程的育人质量,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传媒艺术;课程体系;一课三融;三分路径;三转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影视艺术导论》(教高〔2023〕388号117);2021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媒艺术类课程价值目标体系的转化模式研究与实践》(2021SJGLX500);2024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一核双擎三融通”的传媒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与实践》(2024SJGLX0161);2024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围绕“四力”打造“四链”:新闻舆论领域人才需求协同对接机制研究》(2024SJGLX1099)的研究成果。
2022年7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樊丽明教授在“新文科建设高峰论坛”上指出,教学改革设计是新文科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任务,要以开阔的视野,有效整合跨学科、跨界别等课程资源,减少教学瓶颈,支撑教学改革。因此,如何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精准育人路径,推进教学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文科背景下传媒艺术课程提质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重塑“一课三融”课程体系价值目标
传媒艺术课程体系的价值目标建设,是对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知识规格、技能标准与品质素养等教学目标与价值目标的综合确立。它必须符合当下的媒介技术发展与艺术创作趋势,满足传媒艺术行业的人才需求,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发展决策。
(一)夯实“传媒艺术+数字技术”跨学科融合的知识目标体系
传媒艺术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可大致分为:摄影艺术、广播影视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其中,广播影视艺术包含了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广播艺术;新媒体艺术包含了网络文艺(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剧、网络综艺……)和数字艺术(动画艺术、VR艺术、AI艺术……)等。传媒艺术学科的知识涵盖领域之广,促使其课程体系的知识目标确立必须要体现出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之态。
一方面,要重视相近学科的融会贯通。既要打牢新闻传播领域的知识基底,熟知媒介功能与传播规律,了解不同媒介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也要强化艺术领域的理论水平,读懂艺术本质与美学内涵,理解艺术特征与鉴赏批评;更要紧跟戏剧影视领域的知识迭代,掌握影视创作规律与生产流程,精通影视视听语言与拍摄制作。
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文理学科的知识共促。重视拓展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数字媒体与互联网技术等理工科领域的知识扩容,做到了解它们的技术原理与架构设计,掌握它们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方法,借助跨学科知识的互融互促,让传媒艺术人才能够在科学与艺术的交叉领域开展创新性工作,实现知识谱系的文理共塑。
(二)拓展“科技应用+艺术创作”跨界融通的能力目标体系
伴随5G技术及4K/8K、AI、VR、AR、XR等视听技术的创新研发,传媒艺术的内容呈现与生产分发有了新的变化。如何运用先进技术快速处理视听素材,构建虚拟现实交互空间,完成艺术内容的科技化创作,成为传媒艺术课程体系能力目标中亟待拓展与补充的重要部分。“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环境优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范式革新,以数字化建设赋能高等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1]成为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方向。
跨界别的能力目标体系要破除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的界别限制,要求我们在优化课程体系时必须重视对学生科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借助人工智能课程群的开发,帮助学生系统化地提升AI、AR、VR等科学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与实践,破除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的界别限制,培养学生的技术哲学思维,强化学生的技能应用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借助人工智能课程群的开发,帮助学生系统化地提升AI、AR、VR等科学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技术哲学思维,强化学生的技能应用素养。以跨学科意识,夯实学生的艺术创作功底,掌握包括文学艺术、戏剧艺术、影视艺术等在内的多种艺术创作技能;以跨学科意识,打破各种艺术领域的创作界限,做到人才培养的“一专多能”,才能为全媒体、创新型、复合型的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能力支持。
(三)深化“个体发展+国家贡献”跨维度融汇的素养目标体系
在传媒艺术课程体系的素养目标确立中,如果我们仅将学生的个体发展价值作为衡量标准的话,这显然忽略了人才培养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智慧贡献。尤其是我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计划的提出,更加强调了人才兴国的重要战略决策,因此,对传媒艺术课程素养目标体系的重塑,必须要从个体发展价值内化与国家战略发展贡献这两大维度来进行衡量与确定。
第一维度是个体发展的素养目标设计。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素养与敏锐的传媒艺术嗅觉,重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注“芯”注“魂”,坚持以多学科理论背景为文化依托,以熟练的科学技术应用能力为实践标尺,完成个体发展的价值实现。
第二维度是国家贡献的素养目标设计。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与文化复兴的理念培养,将传媒艺术人才的素养目标与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使课程体系的素养目标建设更具国际视野,不负时代使命。
二、搭建个性化课程体系育人“三分路径”
依据传媒艺术课程的学习规律与学生技能掌握的阶段性特点,搭建分阶、分层、分类的个性化课程体系育人路径,是克服现有课程体系僵化、育人路径单一、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脱节等现实问题,实现高等教育差异性、多元性、高阶性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
(一)教学设计分阶,发挥课程育人牵引价值
传媒艺术课程体系的教学设计分阶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别规划:
在宏观层面,通过“提升文化素养+打牢专业技能+激发实践创新”的分阶式课程群建设,发挥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牵引功能。在新生阶段,以传媒艺术的史论课程为内核,加强对学生文化涵养的培育;在其发展阶段,重视多学科交融,兼顾新闻与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知识体系的合并融汇;在其成熟阶段,打通实习平台,推进校企协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职业理想。
在微观层面,通过“压实理论学习+强化技能实践+树牢职业理想”的分阶式教学设计,发挥教学环节之间的牵引功能。以混合式课程为例,在课前阶段,可借助慕课学习、文献资料查阅等,帮助学生奠定理论学习基础;在课中阶段,可借助翻转课堂、TPS同伴学习、4F引导等,帮助学生完成课堂学习;在课后环节,可借助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积极创作,感悟传媒艺术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
(二)技能运用分层,激活实践育人实用价值
如今,多种传媒艺术形态的共生共存,促使传媒艺术人才的技能掌握也应当做到分层培育。
首先,源于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需要,要持续加强对传统媒介技能的课程设计与实践锻炼,根据传统媒体的工序流程,对摄影摄像技术、声音采编技术、后期剪辑技术、视觉包装技术等实施系统化的技能实践锻炼,夯实学生“采编播一体化”的创作能力。
其次,源于融媒体的内容生产需要,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课程跟进,针对人机交互创作、虚拟成像创作(AI、VR等)、数字视听创作(数字图像、数字动画、数字音频)等新兴创作方式,开展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与技能练习,做到对学生全媒体艺术创作的进阶提升与高阶训练。
最后,要服务于全媒体的战略发展需要,要强化学生的技能融合训练,明确技能运用分层不等于技能分离与人才分层,它反而更加强调技能融合,做好对全媒体艺术创作的进阶提升与高阶训练,实现传媒艺术人才的实用价值。
(三)人才培养分类,实现卓越人才孵化目标
在传媒艺术学科中,不同的专业设置带来了人才的培养分类:
在编辑出版、广告、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要注重对媒介理论与内容策划等课程体系的设计,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树立舆论引导意识,发挥好政策解读与社会服务功能。
在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制作、电影导演等专业,要注重对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等课程体系的设计,强化对学生艺术性和专业性的素质引导,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水平,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重任。
在数字媒体艺术、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工程等专业,要注重对艺术基础与计算机技术等课程体系的设计,强化对学生技术哲学思维与数字信息伦理的素养引导,紧跟科技发展脉搏,为国家急需领域的战略发展输送人才。
三、推进课程体系未来发展的“三转建设”
课程体系是对课程教学目标、价值目标、实施路径、考评体系等进行的一个系统组合。传媒艺术课程体系的未来发展性建设,要坚持以各个院校的办学特色为抓手,以学科与专业设置为基础,以课程之间的内容联动为依托,以课堂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调度为举措,实现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一)“专业课程”转向“专业课程+通识课程”
全球互联时代,海量的传媒艺术信息不断涌入大众视野,“大学生对媒介的认识和对媒介信息的鉴别往往依赖直觉印象,还没有能够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认知和剖析”,[2]如何辨别信息真伪,防范文化入侵,成为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因此,推进传媒艺术课程体系由“专业课程”转向“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双重育人具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在专业课程建设上,坚持以文学素养、哲学素养、美学素养、艺术素养等为基底,以互联网技术、数字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为抓手,以新闻学、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计算机科学等为理论驱动,推进课程体系的文理融合,为世界领域的媒体竞争、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专业人才输出和智力支持。
在通识课程建设上,要形成以普及传媒艺术基础素养为目标的通识课程群建设,借助全校通识课程的教学安排,不仅有利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媒介使用技能及艺术鉴赏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营造正向的媒介环境,提升文化保护力,切实发挥高校教育的职责担当。
(二)“重知识+重技能”转变为“重素质+重能力”
传媒艺术课程教学由“重知识”向“重素质”转变,强调了对传媒艺术人才理想信念、个人修养以及政治觉悟的思政目标升级,力求通过课程学习强化阵地意识、话语意识和舆论引导意识,让培养出的传媒艺术人才不仅理论功底扎实,而且政治立场坚定。
而由“重技能”向“重能力”转变,则充分体现了应用型学科在社会贡献与国家战略服务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重视对学生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的实践提升,引导学生创作弘扬中国艺术、展现中国形象的作品,发出中国强音。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攻坚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卓越人才。
(三)“封闭式课堂”转型为“开放式课堂”
在教学内容与学习环境上,要由“一本教材+一位教师+一间教室”的封闭式学习场域转型为“知识谱系+校社协作+研学基地”的开放式学习场域。通过积极整合行业资源,架设校企合作高速路,建立行业导师或课程共享机制,鼓励由高校教师与行业导师共建课程,让课程的内容讲授与产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紧密结合,提升课程内容的高阶性与时效性。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实施上,要从单向多媒体展示向多元智能互动转型。聚焦移动终端、云计算、虚拟仿真等教育新业态,搭建虚拟仿真系统与拟态演练平台,构建开放式智慧学习环境,实现智慧教学升级。
在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上,要将“单一封闭式考评”转变为“开放综合式考评”,构建包含知识评价、技能评价、素养评价、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生生评价、成长值评价等在内的多维度考评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贡献力。
四、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通过重塑传媒艺术的课程体系,拓宽了传媒艺术人才的知识谱系,促进了复合型传媒艺术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未来传媒艺术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建设,要继续以交叉融合的理念和国际化标准,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面向新时代、新课程、新模式的传媒艺术课程体系。
注释:
[1]樊丽明,申树欣.教育强国建设 新文科何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01):30-36.
[2]杨孟尧,吴颖琴.大学生全球传播素养培育策略探析[J].传媒,2024(06):79-81.
(作者:郝君,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与互联网传播;李超,上海立达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与新媒体)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