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得越深才能“站”得越高
2024-12-29顾群朱晓凯
【摘 要】为彰显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近年来,全国各级党报纷纷将做好重大主题报道作为使命担当,投入大量精力、人力和物力,通过蹲点调研的方式,在策划方案、报道角度、报道方式与传播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实践表明:党报要将重大主题报道做实、做深、做透,蹲点调研是一个必不可少、强而有力的抓手。蹲点调研既是党报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要求,是党报培养全媒体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党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党报;重大主题报道;蹲点调研
蹲点调研,就是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这是全党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蹲点调研,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之一,是我党始终坚持的光荣传统。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蹲点调研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寻乌调查》等,早已成为我党调查研究的经典之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蹲点调研的重要意义,指出:“现在的交通通信手段越来越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都不能代替领导干部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1]
蹲点调研,也是我党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2]新闻工作者只有脚踏实地去基层蹲点调研,认真采集、筛选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能对群众面临的问题感同身受,才能真切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才能深入总结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经验,也才能不断推出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好新闻。
近年来,为彰显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党报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全国各级党报纷纷将做好重大主题报道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重大主题报道聚焦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中心工作、重大活动和社会热点,具有政治性、思想性、新闻性强,规模体量大、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关注度高等特点。为将重大主题报道做实、做深、做透,各级党报投入大量精力、人力和物力,在策划方案、报道角度、报道方式与传播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实践表明:党报要将重大主题报道做好,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蹲点调研是一个必不可少、强而有力的抓手。
一、蹲点调研,是党报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坐标原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闻的力量之源在于真实,在于报道有事实根据,在于新闻工作者能够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倡导求真务实精神,真抓实干,吹糠见米,出水方见两脚泥,切忌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隔山打牛,以作风的提振推动乡村的振兴。” [3]新闻工作者只有进行认真扎实的调查研究,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也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新闻工作者蹲点调研,多方采访,认真辨析,仔细核查,这一带有“贯穿”性质的方法论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四川日报将“乡村振兴”确定为2022年的重点报道工作之一。该报选取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作为长期蹲点调研点,总编辑带队,组织调研组,坚持每月蹲点采访。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调研组和村干部一起重走扶贫路,和村民一起上山种方竹,走遍了万年村各个村民小组,在农家院落、项目工地、产业基地与各级党员干部和村民“摆龙门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终形成了12篇3万多字的《乡村振兴蹲点记》系列报道,认真观察和记录了万年村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的发展故事。对于蹲点调研的意义,调研组成员、该报首席记者王国平深有感触地说,“实践和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发生在万年村的每一个故事都藏着一段乡村振兴的密码,万年村的每一个发展变化都是四川近27000个村庄奋斗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缩影,“一年的蹲点调研收获很大,也激励我继续努力,采写出更多带有泥土芬芳的新闻作品”。[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5]蹲点调研正是党报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时代精神与基层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抓手。
光明日报持续28年推出的“山两边”报道,是党报围绕重大主题蹲点调研的经典之作。自1995年开始,光明日报调研团队多次前往苏皖两省交界处伍员山两边的安徽下吴村和江苏洑家村进行蹲点调研,深入观察、细致记录了两村在改革开放后你追我赶、比学赶帮超的波澜曲折的发展历程。该报先后发表了《山这边,山那边……》《三年再访山两边》《苏皖两个相邻山村的岁月嬗变》等多篇调研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全国多地农村都从这一重大主题报道中找到了共鸣。这组报道为什么能够大获成功?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能够多次蹲点守点,扎根山乡,自觉地将政治站位和时代责任转化为对现实的观照和对群众的真情实感。[6]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总体的真实、本质的真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的“客观”,是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的“公正”,是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而不是站在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立场。新闻工作者通过蹲点调研,放下了身段,贴近了群众,增强了“四力”,转变了作风,通过蹲点调研发现的小切口、小故事和小视角,折射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深刻变革和复杂面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要求的真实、客观、公正。
“蹲”得稳,“点”得准,就能将中国故事讲出特色、讲出情怀、讲出精彩。
二、蹲点调研,是党报培养全媒体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不二法门
互联网的出现,让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形势下,受众在哪里,用户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必须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必须放在哪里。
当前媒体融合实践已进入深水区,加大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力度正成为其中关键性的一环。因为无论内容生产流程如何再造,新闻传播渠道如何多元,如果没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熟悉新媒体技术,懂用户、善运营的全媒体人才作为支撑,那么党报的媒体融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蹲点调研,为党报培养全媒体人才提供了广阔空间和绝佳途径。
为深入宣传安徽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进展情况,报道全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举措、新变化、新成就,安徽日报自2023年12月起启动了大型蹲点调研——“寻梦和美乡村”全媒体系列报道活动。该报在全省各市选取了一批不同特色的和美乡村建设精品示范村典型作为蹲点调研驻点村,分别从推进乡村振兴的不同角度,进行了“报纸端报道+移动端报道+线下服务”的全方位融合传播。
为做好这一重大主题报道,安徽日报进行了大胆尝试,在人员融合、报道模式融合、体制机制融合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突破。报社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专班,由总编室负责统一策划、组织实施,跨单位、跨部门、跨媒体、跨专业的人员组成了多个蹲点调研小组,计划在一年内做到采编部门和记者全覆盖。这组报道坚持“移动优先”的原则,每个调研小组在一周的驻村蹲点调研期间,每天推出一篇“驻村日记”和一条驻村短视频,调研结束后再集中推出一次4个版的特刊。驻村蹲点调研中,前后方调度协调配合等保障机制在磨合中不断优化,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等得到进一步强化,最终使得这组重大主题报道得以顺畅、高效地完成。
为充分调动采编人员跨媒体、跨岗位、跨专业合作积极性,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安徽日报还为系列媒体采编人员参加安徽日报专项报道工作出台了管理办法,在人员选调、业务管理、薪酬考评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从而保证了驻村蹲点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传播模式上,安徽日报利用安徽日报客户端、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分别开设专题专栏,在报纸推出系列特刊,为蹲点村量身打造网络直播、移动端交互产品等丰富多彩的报道形式,呈现“报网端微屏”同步发力、多端发布、全媒呈现的传播态势。此外,该报还与省市县相关部门合作,在其各自的融媒体平台上同步推出蹲点调研报道,进一步扩大了传播效果。
2020年,为践行“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的办报宗旨,大众日报在创刊80周年之际推出了“蹲点调查”专栏。专栏鼓励采编人员深入基层,“聚焦工作的重点亮点来蹲点,聚焦基层的痛点难点来蹲点,聚焦社会的热点焦点来蹲点”,[7]用蹲点报道来增强采编人员的“四力”,提升党报的舆论引导水平。根据专栏设置要求,“蹲点调查”每周一期,“记者‘行文五千,必蹲七天’,不少报道调研需要一个月,最长的持续一年。”[8]
“蹲点调查”栏目的一大特色就是强调全媒体采制,并由此衍生了“蹲点深一度”“蹲点影记”“蹲点调查精读版”和“蹲点小故事”等新媒体产品。其中,“蹲点深一度”重点做好报纸稿件的新媒体转化;“蹲点影记”强调影像叙事;“蹲点小故事”轻量化展现深度报道中的精彩故事。这些蹲点调研报道配合图片、图示和短视频等,经由手机端形成二次传播,扩大了覆盖人群,增强了报道的影响力。
面对当前传播渠道众多、碎片化信息泛滥的现状,党报通过蹲点调研进行重大主题报道,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度挖掘更多“冒热气”的优质内容,有效构建党报新媒体传播力;同时蹲点调研也能够推动采编人员围绕重大主题报道融媒传播的现实需求,尽快培养互联网思维和媒体融合意识,加强自身对于新媒体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学习,正如大众日报“蹲点调查”栏目所要求的那样,“每一名蹲点记者都是全媒体记者,既要采写报纸深度报道,又要携带拍摄设备,记录采访中的关键影像。”[9]
只有当一大批具有新知识、新思维、全技能的新媒体人才活跃在党报的采编战线时,党报才能真正转型为新型主流媒体,才能形成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才能在构建现代媒体传播格局进程中占据制高点。
三、蹲点调研,是党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必由之路
蹲点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实事求是,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情况问题摸清楚,把好招实招提出来,做到措施对路、工作有效。”[10]近年来,全国各级党报都在不断探索通过蹲点调研进行重大主题报道,以此实现党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广大新闻工作者不仅通过深入基层蹲点调研做好重大主题报道,而且还积极承担好自身作为“社会活动家”的角色,在服务经济建设、开展文化传承、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不断发挥重要作用。
安徽日报在开展大型蹲点调研——“寻梦和美乡村”全媒体系列报道活动中清醒认识到,调研报道既是中共安徽省委交代给报社的政治任务,也是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因此蹲点调研必须突出问题导向,避免将调研报道写成只有“宣传味”的成就报道。
这组系列报道在推进过程中,注重根据中央最新精神和省委中心工作及时更新主题,并在调研报道特刊中将蹲点村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基层实践经验提炼出“样本意义”予以单列,同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典型案例、共性问题撰写内参,供领导和相关部门决策参考。与此同时,安徽日报还强化服务意识,与调研地区党委政府合作共建了“乡村振兴观察点”,将其作为线上线下有机联动、创新区域新闻宣传、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以及宣传报道的落脚点、调查研究的立足点、采编实践的培训点、落地传播的促进点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活动联络点。针对蹲点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安徽日报充分发挥媒体优势,通过开展直播、专家咨询、送文化下乡等活动,直接服务当地群众,受到了群众广泛欢迎。
“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是2022年新华日报策划实施的一次大型全媒体蹲点调研活动。在长达7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新华日报联合江苏省委研究室、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走访了全省100个村,在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和“江苏1号”等报网端微同步推出100篇蹲点调研稿件,系统展现了江苏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全景图”。
调研组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关键词,在每一个村重点调研一个关键词,既突出了主题,又使报道对象特色鲜明,让读者印象深刻。调研组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探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与难题,积极反映基层一线农民的心声。“调研组将这些问题集纳成册,交由主管部门研究解决,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11]每篇调研报告在刊发时,都会配发一则“专家点评”。专家学者以专业视角和独特思考对调研报告进行理论延伸,使调研报告更具针对性,更贴近实际问题和群众需要,对于当地党委政府的实用价值也更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党报代表的是党委政府的权威声音,体现的是公信力和影响力。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总结好各行业、各领域的阶段性成果和经验做法。蹲点调研让党报重大主题报道关注基层群众,关注基层工作,使得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能够被发掘并广泛传播,使得基层存在的问题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及时解决,因此为党报能够更有针对性、更有目的性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从而有效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政治意义和新闻价值。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蹲点调研仍然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解情况的渠道千条万条,但是调查研究要放在第一条,这是不可替代、不会失真的一条。通过二手材料了解情况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亲身调研。”[12]
对于党报新闻工作者来说,蹲点调研作为一种经典的调研方法,作为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变得更加重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认真蹲点调研,与群众同吃同住,坐一条板凳,听真话、察真情,才能“蹲”得深、“站”得高,才能用手中的笔和心中的情,热情讴歌群众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实践,才能将重大主题报道做得精彩,才能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
注释:
[1]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学习时报,2011-11-21.
[2]转引自张柏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新闻媒体须做到“五个坚持”,大河网,2023-03-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1219459710959567&wfr=spider&for=pc.
[3][10][12]习近平.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77-78,117,118.
[4]记者们的秘笈|王国平:在采访中处理好思维和逻辑上的辩证关系,四川在线,2023-11-07,https://sichuan.scol.com.cn/ggxw/202311/82406975.html.
[5]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新华网,2016-02-19,http://www.xinhT3EJMB3Aq0YMjFaTky+LRg==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6]施战军.以新闻手法、文学笔法写就的典范之作——评报告文学《山这边,山那边》[N].光明日报,2024-05-18.
[7]娄和军,李振,于新悦.胸怀大局 扎根大众——全媒体时代蹲点调查的优化提升,https://www.sohu.com/a/761085925_12111
9272.
[8][9]娄和军,徐超超.“蹲点调查”:以调查研究提升媒体引导力[J].新闻战线,2023(06).
[11]获奖者说|吴琼:以调查研究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寻策探路,江苏记协,2024-01-08,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NjY5NTI1Mw==&mid=2247494431&idx=1&sn=675fdbc96e
aed45e1f7911bb709ee787&chksm=faf0f3a5cd877ab38f21cde84
003575e72cb18870aa914488258e3a3fbd4abc973ec965cd25e&scene=27.
(作者:顾群,安徽日报社编委、高级编辑;朱晓凯,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编:费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