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法律与书法艺术结合的宣传模式探索
2024-12-28徐州市档案馆
摘要:徐州市档案馆联合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成功举办中国书法名家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作品展,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使公众得以观摩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无疑是档案法律法规宣传的创新之举。文章分析展览举办的背景和具体做法,探讨档案法律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意义,为未来档案文化建设与法律宣传提供思路。
关键词:档案普法;档案文化;档案宣传;书法艺术
自古以来,书法与法律就有着同源的关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很多经典作品都是对当时法律、约定的记录。例如,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是一则有着法律意义的契约之书,散氏盘上的铭文产生于青铜器时代,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是具有合约性质的盟誓之书,也是最早用毛笔书写的书法真迹。这些典籍无不具有法律层面的档案价值、书法层面的艺术价值,其重要性、珍贵性不可替代。中国书法名家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作品展,秉承了书法与法律的渊源,既丰富拓展了书法艺术的内涵和功能,又创新提升了法规宣传的鲜活度和感染力,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一次将档案法律与书法艺术有机融合的创举。
1研究背景
1.1档案行业贯彻“坚定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并进一步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1]。2021年,我国颁布了新修订的《档案法》,其中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档案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其有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提高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书法占据了重要地位,书法艺术以其生动活泼的特色展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艺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愈加丰富多彩。从长远的史学视角来看,书法艺术无论在何种阶段都独具特色,具有深厚的传承性与创造性。
档案作为最权威、最直接的历史原始记录,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土壤,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宝贵资源。2023年以来,徐州市档案馆致力于强化档案宣传工作,系统谋划徐州档案历史文化传承工程,联合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成功举办中国书法名家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作品展,将传统国粹与现代法治巧妙结合,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生动实践。
1.2传承徐州作为首批“中国书法名城”楚韵汉风的生动实践
书法以其独特的内在表现力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自由精神,同时,也展现出了书法艺术家的独特品位,间接体现了艺术家的人格精神。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已经成为当今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的风尚。作为全国首批“中国书法名城”,徐州的书法历史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孕育了一大批翰墨名家,形成了以雄浑、厚重、恣肆、昂扬为总体特色的地域书风,绵延传承了千年古城的深厚文脉。本次展览得到全国11个省份书法家的热情响应,共展出书法作品53幅。参展的书法作品汇聚了篆、隶、行、楷等各类书体,风格多样、形神兼备,充分表现了各书法名家的才情智慧和艺术品格,也为弘扬楚韵汉风、传承书法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
1.3加强档案法制宣传的创新之举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强调,要“加强档案法治宣传,特别是加强领导干部档案法治教育,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3],这对新时代档案法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次展览在带给参观者艺术享受的同时,推动《档案法》走近群众,深入人心,为新时代档案法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墨添彩。
2案例概述
由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市档案馆联合举办的中国书法名家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作品展于2023年6月8日在徐州市档案馆隆重开幕。展览邀请全国各地50余名中国书法名家全文誊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用如椽之笔创作展出50余幅精品力作,以书法的“感性”诠释法规的“理性”,为徐州庆祝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次活动在全国档案界尚属首次,受到《中国档案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20多家媒体的关注和相继报道,既使档案工作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又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档案法制的认识和理解。
3创新点
3.1呈现方式“美”,法律条文与书法艺术结合
中国书法名家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作品展的核心理念是将传统书法艺术与档案法律条文相结合,以书法的“感性”诠释法律的“理性”,把威严高格的法律文献以温暖靓丽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来,用书法的艺术之美灵动展现《档案法》的严谨,同时在档案法条文规范中渗透书法艺术的灵韵,展示出传统艺术的新时代气息和独特美感。
3.2展览形式“新”,打造元宇宙虚拟展厅
展览成功举办后,徐州市档案馆主动适应档案宣传新形式、新要求,联合凤凰网江苏徐州频道搭建元宇宙虚拟展厅,将53幅书法作品充实其中。元宇宙虚拟展厅以市档案馆外观为模型搭建,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沉浸式体验、多维度展示、高互动性和个性化服务等特色。参观者可以通过鼠标操控或电子屏触摸的方式,在展厅内以第一视角实现自由移动,感受虚拟环境中的档案展品,同时可在展厅内实现在线语音、视频通话等互动场景,感受丰富、有趣的档案参展体验。
3.3艺术水平“高”,多省份书法家联袂创作
本次展览以“邀请展”的形式,得到全国11个省份书法家的热情响应,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晁玉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谢少承,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亚洲,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绵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龚小膑,以及中国书法家网、中国书法超市创建人齐玉新等众多国内知名书法家联袂创作呈现,进一步提升了展览的艺术水平,强化了展览的交流属性。
3.4普法氛围“足”,形成档案普法强大声势

为持续推动档案法律宣传深入人心,徐州市档案馆联合中共徐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矿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与美术学院书法系、徐州市律师协会等多家单位共同策划徐州档案历史文化传承工程之二——全国大学生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作品展,邀请全国各地大学生誊写《档案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原文条款,旨在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档案法治意识,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档案智慧与力量。征稿启事一经发布,便得到了全国各地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家纷纷以笔墨为媒介,用书法诠释档案法律的内涵和意义。经过数月征集,共收到258幅书法作品,从中选出58幅入展书法作品集结成册。入展作品书体多样、质量上乘,尽显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笔墨风采,为档案法律的普及贡献了青春力量。
4具体做法及取得成效
4.1提高了档案法治意识
中国书法名家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作品展,吸引了近千人到档案馆参观,此活动不仅为公众提供了欣赏书法艺术的平台,助推了档案法律法规的传播,还为后续的档案法治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质量。
4.2创新档案宣传形式
信息化时代,传统、单调的普法方式已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要让法律宣传深入人心,必须摒弃陈旧的模式,采取更具创新性和吸引力的表达方式。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我们不仅要积极探索如元宇宙虚拟展厅等前沿技术,更应充分利用微宣讲、微情景剧、微视频等多元化、互动性强的普法形式。这些新颖的网络普法方式,不仅集知识性、竞争性、趣味性于一身,更能贴近现代人的接受习惯和心理需求,有效激发公众的学法热情,使档案宣传工作更加生动、高效、深入人心。此外,与新媒体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媒体在多元化技术表现形式、传播受众面、传播时效性等方面的优势,大大提升档案法律宣传的能力和水平,扩大宣传覆盖面。档案部门在后续宣传过程中,应与各类宣传平台加强对接,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利用两者的优势,进一步丰富宣传形式,弘扬档案文化[4]。
4.3注重跨界合作交流
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实现需要重视跨界合作。为深层次开发中国书法名家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作品展的价值,徐州市档案馆相继举办了多次专题会议,如书法与《档案法》结合的意义与价值学术研讨会、文创产品开发研讨会、“威严高格”与“温暖靓丽”相融的新时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庆祝党的生日”——徐州书法名家作品创作交流会、“中国美学”与“中国法律”——熟悉又陌生的朋友相遇新时代的惊与喜学术研讨会等,邀请多位中国书法名家、法律专家以及新媒体平台负责人等资深行业领军人物来馆调研并座谈,为档案事业献计献策,共谋合作发展新路径。经过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徐州市档案馆第一时间推出《中国书法名家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作品集》,作为展览的衍生文化产品,面向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发放,进一步扩大了展览的影响面,丰富了档案法律和书法艺术相结合的内涵。
5学术研讨
5.1档案普法应围绕公众进行形式创新
本次展览以书法的形式来呈现档案法律,有一种“以(书)法普法(律)”的妙趣。公众面对展览的形式和内容,不会感到枯燥,反而能从形式上获得新鲜感和吸引力。此外,为加强普法宣传,徐州市档案馆在2018年主导编写了普法情景剧《荣耀集团职工档案丢失案》,通过虚构案例模拟档案行政执法流程,从举报到结案归档,节点清晰,环环相扣,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吸引公众积极参与,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他们对《档案法》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应创新普法形式,普法工作围绕社会公众进行,依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确保公众能够更为充分地理解具体内容,进而提升普法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果[5]。同时,宣传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合理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具体分析公众的实际需要,了解公众对《档案法》的关注点,精准地推送信息,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档案法治化建设营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5.2档案展览技术应与时俱进
传统的档案展示方式正在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特别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为了使更多观众突破时空界限,身临其境地体验展览,档案馆在原有工作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档案展览形式设计与技术的革新与优化,将书法作品融入元宇宙虚拟展厅,将展览从“线下”搬到“线上”。2019年,徐州市档案馆即联合多家单位在市中心商圈打造“小康时光体验馆”,不同于传统的展陈形式,体验馆里没有干巴巴的文字图片拼版集合,而采用“跳起来”“活起来”“亮起来”的展陈形式,以史料、档案、实物、多媒体技术为手段,采用图片喷绘、影像呈现、实物展陈、场景设置、声光电交融、全媒体交互等表现形式,引导观众在浓缩的70多年中重温历史、感受变迁,以小见大地还原百姓生活场景、呈现城市小康历程。这种融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展览的呈现形式,还显著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可获取性和观众的互动性。
通过技术创新的推动,档案展览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历史与文化,感受档案所承载的深厚内涵。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档案事业的认知与兴趣,也为档案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应积极拥抱新技术,勇于尝试新的展览形式与手段,让档案展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我们还应注重提升观众的看展体验,通过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务,让每一位观众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悟与收获。
5.3档案展览应具备文化属性
档案事业在党和国家文化事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档案部门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积极推进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6]。本次展览将书法的艺术性和档案法律的专业性相结合,各种书体兼备,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近年来,徐州市档案馆举办、承办了多次档案展览活动,如“彭城印记——珍贵档案史料展”“时光隧道徐州印记”主题展览、“抗战在徐州”大型档案图片展等,都展现了徐州市档案馆的文化使命。作为文化事业机构的档案馆应为公众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档案文化产品以及档案文化服务等。此外,一个地方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是一个城市独特的资源。为了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作用,档案馆应妥善保管各类档案资源,合理整合各类内容,策划具有城市特色的档案展览,重现地区的发展记忆。与此同时,也可通过搭建资源网站等不同形式,服务城乡记忆工程建设,进而更好地传承城市文化,更快推动本地区文化事业向前发展[7]。
下一步,徐州市档案馆将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明确政治属性、践行职责使命,奋力当好伟大时代的“忠诚记录者”、红色血脉的“坚定传承者”和地方发展的“建设推动者”,以打造徐州档案历史文化传承工程为契机,小切点、大视角,推出更多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有机统一的档案品牌、档案名牌、档案金牌,让更多的人通过档案历史文化了解徐州、爱上徐州,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贡献档案工作力量。
案例撰稿人:刘峰郭倩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4-11-1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8/content_6901250.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EB/OL].[2024-11-10].https://www.saac.gov.cn/daj/falv/202006/79ca4f151fde470c996bec0d50601505.shtml.
[3]“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EB/OL].[2024-11-10].https://www.saac.gov.cn/daj/yaow/202106/899650c1b1ec4c0e9ad3c2ca7310eca4.shtml.
[4]陈鑫,杨韫,谢静,等.档案文化“破圈”传播实践路径——以中国丝绸档案馆“第七档案室”项目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2(2):51-54.
[5]卯琼.提升档案治理效能推进档案法治建设[J].云南档案,2021(5):37,41.
[6]谢诗艺,葛悦.档案文化治理:关于档案治理的文化考量[J].档案学通讯,2023(1):39-44.
[7]马宁,罗艳霞.关于档案馆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城建档案,2021(10):102-104.
(责任编辑:邵澍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