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将军眼中的世界大战(下)
2024-12-28飞氘
编者按:
在上一期刊登的本文上半部分中,作者以科幻小说《世界燃烧:1950年的美苏战争》为切口,介绍了在核武器诞生之初的那段时间,人们围绕未来核战争展开的担忧和想象。然而,这本书的另一个译本与吴石将军息息相关,本文我们将接续上篇,讲述这位高级军事将领与这部作品之间的丝丝联系。
《世界燃烧:1950年的美苏战争》由莱纳德·恩格尔(LeonardEngel,1916—1964年)和伊曼纽尔S.皮勒(EmanuelS.Piller,1907—1985)合写,前者是一位以科学和医学为写作主题的记者、作家,《纽约时报》在1964年12月9日刊登过他去世的消息;后者在一些材料中也被称为伊曼纽尔A.皮勒(EmanuelA.Piller)。该书首印25000册,出版后不久,英国的科幻编辑约翰·卡内尔(JohnCarnell,1912—1972年)就在1947年《幻想评论》第1卷第4期上发表了书评,他指出:
作者似乎完全忽略了——或者说故意无视了——原子弹爆炸后辐射区的问题,只在结尾处,当可怕的变异可能性变得显而易见时,才简短地提了一段。最后,战争仍在继续,除了斗争、汗水和泪水,别无其他可言。
对于我们而言,城市里满目疮痍的空地每天都会让人想起上一场战争,因此该书所警示的画面可能并不是非常必要,尽管它无情地揭示了原子弹的威胁。对于那些城市仍然骄傲地矗立、未受损害的美国人来说,这幅画面一定是非常严酷的,这可能正是作者的本意。唯一的危险是,它对他们来说可能太过严酷,以至于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推想。
这里就不去讨论美国人和英国人是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的了,我们来看看同时代的中国读者对该书的感想。
1948年1月,上海进修书店印行了该书的中译本《未来的美苏战争》,署名“美·恩格尔、毕勒合著,王检译”。英文版扉页上的题献也被译出:
我们把这本书献给认识另一次战争必然是悲惨的冒险行为的人,它将造成个人、国家和全世界归于灭亡。我们诚恳地希望,这种人的数目会迅速增加起来,并用他们的努力的影响,使这个故事永远成为不应验的预言。
同年7月15日,刚刚创刊的《新书月刊》在“出版消息”中介绍了该译本:“(这)是一本假想的战争小说,正如广告上所说的‘海陆战争已成陈迹,科学武器层出不穷’,读它使我们想到一个最真实的问题:Oneworldornone。”
同一个月,该书的另一个中译本《未来世界大战之想象》问世,该译本由“国防部史政局编译”,为“军事丛刊第二种”,署“丁伯恒编译,吴石、许高阳审定”。笔者在前面所引的书中文句,就来自这一译本。
这里出现的吴石,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就是电视剧《潜伏》中的主角“余则成”的原型之一。福建省档案馆编著的《记录·见证——档案中的福建党史》对他介绍如下:
吴石,生前是台湾“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也是被毛泽东称为“密使一号”的红色特工。作为1949年春解放军渡江战役及此后至1950年初国民党高层重要军事情报的主要提供者,吴石是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上功勋卓著的无名英雄。……1949年7月,在奉调台湾途中吴石路过香港,正式接受了中共华东局的委托,以“密使一号”为代码前往台湾继续潜伏。
关于这位英雄的生平,现在已有非常多的资料,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未来世界大战之想象》的书首有吴石所作的序言,指出该书的重点:
……战争经过空前惨烈,死伤之多,亘古未有;而科学武器之层出不穷,杀伤威力之猛烈可怖,创行战法之新颖,更属闻所未闻。作者于此加意渲染,虽曰出自想像,然在科学世纪之今日,实无人敢断其不于未来战争中一一实现。
吾人披阅是书,除感染酷烈之战争气氛外,并有一痛切之体认,即未来战争之主要特色,一为科学,一为组织。
……吾人深信未来战争中,陆海空军之攻防战虽仍占相当位置,但战争之重心则已不寄于今日形态之军队,而寄于全国之科学与工业力,一切将唯科学之马首是瞻。
……宇宙中之任何事物、任何力量,非经组织则无以致用。战争为综合诸力之决斗,组织与效率当更见切要。
……本书之正面主题,原写和平与非战。吾国夙以酷爱和平著称于世,千百年来积习浸润,国人对战争宁已失之过于冷漠,作者和平之婆心与苦口于吾人初未必有所帮助。然我国昔贤亦言:“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无备”。方今世界既未臻于大同,则战争之到来仍难避免,吾人不好战亦不应忘战。读者试以此种心情翻阅是书,懔知未来大战之酷烈可怖,探求其发展动向而为未雨绸缪之计,于科学与组织二者多所用力,则庶乎其有所获。本局介绍是书之用意,盖即在此。
这些感怀,对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仍不失为金玉良言。
根据《冷月无声——吴石传》所附的《吴石年表》,吴石于1946年6月5日起任“国民政府国防局第五局(即史料局,1947年4月12日更名为史政局)中将局长”,于1947年4月“成为中共在国民党军事机关的高级内线”。据该书作者郑立介绍:“按《史政工作条例》规定,国民党核心军事资料都要送史政局备案。往往重要军事部署研究不久,有关重要军事图表就出现在他的案头。”
也就是说,《未来世界大战之想象》出版时,吴石已成为红色特工,组织翻译该书,只是他表面身份的日常工作之一。那么,可以说,美国人撰写的美苏大战科幻小说,曾经为中国的解放战争起到过一点点的掩护作用吗?这是个有意思的玄想。令人难过的是,1950年1月,中共台湾地下党负责人蔡孝乾被捕后叛变,吴石身份暴露。6月10日,吴石被台湾当局杀害,成为国民党政权偏安台湾后屠杀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十五天后,朝鲜战争爆发了,而在这位英雄审定过的美国科幻小说中,这一年爆发的是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