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儿童劳动习惯养成的实践
2024-12-26沈军英
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确的是,劳动教育不在于让学生一味地进行体力劳动,而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精神教育,要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儿童成长的过程,坚持实践育人、习惯养成,让学生将劳动作为生活的正常状态,帮助他们在亲身经历与真实体验中理解劳动的意义,从而领悟劳动的价值。当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自然习惯时,他们也就能掌握相应的劳动能力,汲取劳动赋予的精神力量。基于此,本文以“新时代儿童劳动习惯养成”为探究主题,详细论述小学阶段学生在劳动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劳动习惯养成的具体教育路径。
一、新时代小学阶段学生劳动习惯养成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劳动意识薄弱
习惯来自意识,劳动习惯的养成同样离不开劳动意识的培养。当前阶段的小学生对劳动存在明显的认知误区,他们不清楚劳动对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劳动只是一种简单的体力活动,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只要自己学习好就可以不用劳动。同时,通过不同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在没有人监督时,很少有学生愿意主动承担劳动,即使身边有劳动任务,也懒于完成。由此可见,学生在缺乏劳动创造价值的认知下,很难主动参与劳动,直接影响了其劳动习惯的养成。
(二)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通过对学生劳动活动的分析与调查发现,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小学生劳动实践的现实情况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大多数家庭的着眼点都在孩子的学习上,给予孩子的劳动时间和实践机会不多;其次,不少学校在校设计的劳动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最后,社会舆论对劳动价值的引导不够,比如社区在组织活动中,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所提供的劳动机会较少。如此一来,学生在有限的劳动实践中想养成劳动习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二、新时代小学阶段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的实践
(一)从课程出发:关注细节,规范习惯
劳动课程责任重大,它是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的主要路径。在传统的劳动课程中,教师往往过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夯实,导致教学视野不够开阔,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不强,阻碍了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实际上,劳动习惯的建立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经常性的劳动实践所形成的稳定行为倾向,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够具有安全劳动、规范劳动的意识,并在劳动过程中做到有始有终。因此,要想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就不能只关注学生对教材任务的完成度,而是应该站在劳动课程的高度,关注学生完整的劳动过程,关注劳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以“动”促行,以“行”养“习”。如细化劳动任务、规范工具使用、建立评价机制等。如儿童在劳动行为结束后是否能够将工具归位、做好基本清洁,劳动过程是否安全规范、节约环保等。作为教师,要从劳动课程出发,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课堂桎梏,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开展劳动,以目标激励参与,以细节引领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以苏教版劳动一年级下册中的《整理书包》的教学内容为例,整理书包是低年级学生的必备技能,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活动。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竞赛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书包大赛,作为课前导入部分。在比赛过程中,不少小组成员为了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整理的质量,一些学生甚至将所有文具、书本一股脑地倒进书包,以为这样就算完成了任务。继而,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你们满意自己整理的书包吗?如果明天背着这样的书包去上学,会发生什么事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调动实践经验,不少学生表示“这样的书包让我无法快速拿出所需要的文具”“我的书本都皱皱巴巴了”……这时,教师可以指出学生不规范的劳动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学生明白劳动事务无论大小,目的不仅在于做完更在于做好,让学生明白即使是整理书包这样的小事,也应该一板一眼、一丝不苟,不可应付了事。
而后,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在整理书包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劳动习惯,督促学生改正,并介绍科学的书包整理方法,从“分类准确”“叠放整齐”“摆放有序”“动作迅速”四个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当学生掌握整理书包的方式方法后,教师可以再次组织学生比赛,要求小组成员快中保质、紊而不乱。不仅如此,小组成员相互监督、相互激励,形成了一片有序、平和的竞争氛围。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建立起规范的劳动意识,并将这一意识延伸到实践生活中,成为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助力。
劳动教育细节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劳动习惯,追求完美的劳动效果,从而让学生在践行劳动的过程中将习惯作为其稳定的行为倾向。例如,苏教版劳动一年级下册中的《多功能课表》《折纸帽》《包书皮》等内容都需要学生运用各种各样的工具,也会产生一定的垃圾,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完成活动内容后将工具进行分类整理,并主动清理产生的碎纸、废屑,还可以要求学生将可回收的废纸集中起来进行二次利用。同时,当学生之间借还工具时,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借还剪刀时不能用刀尖对人,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劳动安全意识。这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行为都能够让学生将劳动习惯落实于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使其成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风向标”。
(二)从年段出发:明确要求,着眼长远
劳动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并非几堂劳动教育课和几次课外实践活动就可以实现的,因此要想真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需要在学生的实践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并经常性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其实,“劳动”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技能种类丰富,项目遍布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在保质保量完成基本任务、达成良好目标的同时,形成习惯渗透意识,在劳动中发挥创造力,尝试新方法,点燃热情,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师要围绕不同年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劳动内容,并从劳动现状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且具有长期性和实效性的劳动方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劳动习惯。下文以小学低年级段学生的劳动长期方案制定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从政策要求的角度出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阶段各年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劳动内容做出了明确要求,其中,低年级的学生需要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中心,开展以家庭、教室为主要场所的劳动教育,掌握其中必备的劳动技能。同时,低年级的学生以“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为主要的劳动任务群。由此可见,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劳动教育的侧重点应放在对其生活劳动技能的培养方面。
其次,围绕不同年段学生的劳动特点与内容进行梳理,教师要围绕三个任务群,具体安排学生的劳动内容(如表1所示)。低年级阶段,学生劳动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自理”方面,因此在“整理与收纳”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本、玩具、书包、书桌,中年级的学生整理床铺、衣柜和教室的卫生柜、讲台等,这样由易到难地设计劳动内容,让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与成长。
最后,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劳动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劳动安排,将劳动活动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双重监督,让劳动习惯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也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始终。
(三)从价值出发:拓宽渠道,激发活力
劳动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精力充沛、活力十足,但是在长期的重复性劳动中,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松懈感,那么如何将劳动习惯贯彻下去呢?教师需要抓住“劳动价值”,通过趣化劳动活动的方式,开展有特色、有价值的劳动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活力,让劳动教育绽放光彩。
第一,创作小童谣,调动情绪。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分享具有实践价值的劳动童谣、劳动口诀等,让学生通过这种朗朗上口的学习形式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劳动实践经验创编劳动口诀、劳动顺口溜、劳动童谣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劳动中保持热情。
第二,开设小讲堂,分享技巧。教师可以开展“劳动小讲台”主题活动,让在劳动过程中有巧思的学生担任“小讲师”。在劳动实践中,部分学生之所以没有兴趣,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关的劳动技巧,导致劳动效率低下,失去了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劳动小讲台”的出现能够让具有高效劳动技能的学生传播经验,带动其他学生一起练习,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劳动中不再一味地“埋头苦干”,而是进一步思考、探究与创新,从而让学生的劳动更具智慧。
第三,设立小岗位,培养责任。我们常说,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21天,教师可以分别在学校设立“劳动小岗位”,如“黑板管理员”“地面管理员”“窗台管理员”,也可以建议学生家长在家庭里设置“衣物管理员”“餐具管理员”“阳台管理员”等岗位,通过这一系列的劳动岗位设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劳动,反复训练自身的劳动技能。
第四,组织小比赛,增强意识。当重复性的劳动使学生感到懈怠时,教师可以通过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动力。如,设计“桌面清理赛”“书包整理赛”“包书皮大赛”等,以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总结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四)从协同出发:串联实践,拓展“舞台”
劳动习惯的养成不应该拘泥于家庭生活或课堂教育,而是应该体现在儿童生活方方面面的实践过程中,因此劳动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作,调动多重资源,进行联系整合,使家庭、学校与社会摆脱孤立存在的教育现状,在相互交叉、彼此融合中贡献力量。
首先,打造学校“讲台”。学校要完善课程体系,开发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创建校园劳动日、劳动竞赛等活动,重视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劳动技能,还应该组织学生展示劳动成果。例如,规划种植园,以让学生掌握“农业与生产”方面的劳动技能。在每年的丰收时节,学校可以开展“农作物大展览”,让学生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过程进行展示——农作物的成熟离不开学生的小心呵护,而劳动过程的记录也是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体现。
其次,巩固家庭“后台”。教师要具备家校协同理念,让学校的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可以组织家长学堂,相互借鉴;鼓励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支持孩子参与劳动,体验快乐。如六年级的学生已然掌握了基础的劳动技能,教师就可以与家长进行协商,以“我是家庭小厨师”为主题,让学生购买、准备、制作一场家宴的菜肴,给学生一个劳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劳动技能。家长自觉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给孩子分配相应的家务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最后,走上社会“舞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这一“体验场”,建议企业、农场等开放研习,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组织进校宣讲等,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意识到劳动习惯养成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的职业体验,感受各行各业的职业特色,既能够规划自己的未来方向,又能够意识到良好劳动习惯在走向社会后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从而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三、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问题出发,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路径,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制定长期方案、认同劳动价值以及促进三域协同等有效手段,让劳动习惯真正扎根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使其在劳动的熏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