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策略

2024-12-26王玉洁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1期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了新时代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方向,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尝试应用议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开展创新型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体验式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更多的教学优势,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活动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缺乏深度、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不足等问题,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汲取知识,获得素养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立足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的价值和策略,希望可以启发一线教师的教学思路,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顾名思义,其核心是“体验”,是一种建立在学生体验基础上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体验”一词并不是在现代才出现的词汇,它很早就出现在了我国的古代名著典籍中,如《朱子语类》《传习录》等。古人对“体验”一词的理解是亲身体会和实地领悟,发展至今,“体验”一词在教育工作中衍生出了新的内涵,即学生的情感、情绪体验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体验式教学法指的是一种以交流、沟通和互动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还注重教师的教学体验,讲究教学的双向性。同时,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教育核心的教学模式,其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绪,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想办法为学生留出更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动力,增加对知识的亲切感和熟悉感,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知识。同时,体验式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采取的重视学生、欣赏学生、倾听学生、接纳学生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快乐学习,主动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的价值

(一)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凸显课程本质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育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及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的综合性课程,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符合新课标要求,有利于凸显课程本质。

第一,新课标指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明确表示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珍贵的课程资源,教师需要在讲解教材内容时,指导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在体验、参与生活的过程中完成制造生活。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可以充分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

第二,新课标指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活动性。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课程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活动性较强,超越了传统、单一的传递教材知识的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活动,以活动形式完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可以组织各种主题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

第三,新课标指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做到自然与学生、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然的整合,借助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和道德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这也奠定了体验式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可以实现生活、教学的相互促进。

第四,新课标还指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即课程包含着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体验,随时随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可以指引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在凸显课程本质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符合德育的基本规律,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发展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符合德育的基本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第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是偏向于单向的,即教师单方面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比较被动。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汲取知识,但不符合德育的基本规律。而体验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调学生的身心参与,可以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故而符合德育的基本规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汲取德育知识,形成完善的道德素质。第二,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体验”,教师会致力于为学生的体验创造机会,使学生有机会表达和表现自己,用心感受,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体验中践行道德标准,获得道德领悟,最终推动学生道德成长。第三,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充分,这也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可以指引学生在与他人的相处中获得道德灵感,汲取他人的道德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最终在相互促进中形成完善的道德素质。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完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将其细化成核心素养,包括法治素养、讲文明懂礼貌的态度、勇敢坚强的品质、团结合作的精神等,这些都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需要教师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形成道德核心素养。体验式教学刚好符合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核心素养。譬如,法律知识虽然看上去晦涩难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实际上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可以结合生活案例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学习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法治素养,理解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做知法守法的社会公民。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体验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逐渐丰富,不乏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这也奠定了体验式教学的基础。为此,教师要从教材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体验。第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增加情境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丰富的体验。第二,教师要致力于丰富生活情境的内容,灵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生活情境的声音和色彩元素,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点燃学生的生活体验热情,使学生主动融入情境,完成情境体验。第三,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结合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保证生活情境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在《父母多爱我》教学中,教师经过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父母在抚养自己过程中的辛劳,从而更加理解父母,尝试聆听父母的心声,加强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现实生活,尝试在生活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对父母心存感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小故事,在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父母的爱,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基于此,教师创设以下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体验:

第一,多媒体情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子女相处的点点滴滴,着重从生活小事中挖掘父母对子女的爱,如在孩子睡觉的时候,父母为孩子讲睡前故事;在孩子吃饭的时候,父母总是为孩子做他们爱吃的菜;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总是耐心地引导等。教师创设多媒体情境,使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感受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并在不知不觉中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产生了强烈的交流和表达欲望,纷纷融入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相互交流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瞬间。

第二,生活实践情境。在利用多媒体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后,教师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尝试在生活中观察父母对自己的爱,并和父母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也尝试聆听一下父母的心声。教师创设这一情境,为学生的生活体验创造了机会,促使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二)重视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上文提到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体验”,而学生的体验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向社会拓展。因此,在体验式教学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教材主题和教学内容整合社会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教师要明确社会中包含着很多道德与法治知识,存在丰富的学习机会。为此,教师要加强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充分整合社会上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抓住一切机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在社会体验中汲取道德与法治知识,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社会上的重要场所,联合相关人员一起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保证学生的活动体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完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养,逐渐成长为遵守社会秩序、有公德心、有法治意识的社会公民。

例如,在《低碳生活每一天》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明确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教师组织了以下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汲取知识,获得全面发展。

第一,采访活动。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走进社会,随机采访10个人,从他们口中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总结温室气体的危害。通过设计这一活动,教师成功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学生纷纷化身小记者,体验小记者的一天,并在这一过程中总结温室气体的危害,对全球变暖的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无形中明确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从而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努力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全球变暖的危害。

第二,体验低碳的一天。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颁布了低碳出行的政策,鼓励社会公民低碳出行,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关于低碳出行的方式有很多,为了帮助学生汲取低碳出行的知识,养成保护环境,低碳出行的良好习惯,教师组织了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学生尝试骑共享单车或坐公交出行,同时购物时尝试使用布袋等,获得了社会体验和全面发展。

(三)建构课堂剧场,创造更多体验机会

教师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虽然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方法,但基于学生的安全以及认知水平的考虑,课堂教学仍然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主要阵地。为此,教师要善于构建课堂剧场,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体验机会。第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小剧场,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第二,教师要善于发挥小组的力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构课堂剧场,完成学习体验。

例如,在《我们不乱扔》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了课堂小剧场,想办法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为学生划分学习小组,安排各小组利用教室这个场所设计小剧场,鼓励学生积极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教室看作一个重要的公共场所,并放置一些垃圾,包括地上的碎纸片、桌上吃剩的食品包装袋等,各小组互换场景完成体验,尝试寻找场景中的垃圾,并扔进垃圾桶。

通过建构课堂剧场,教师成功为各小组的学习体验创造了更多机会,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在剧场设计和体验中养成了将垃圾随手丢进垃圾桶的良好生活习惯,促进了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此外,学生在体验中也感受到了设计和体验的乐趣,在之后的学习中会积极参与剧场建构活动,这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具有较大的价值,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凸显课程本质,符合德育的基本规律,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整合课堂内外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汲取丰富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法治素养。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