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德育深度融合的策略

2024-12-26夏红军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1期

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而作为这一阶段育人工作的基本内容,德育旨在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道德规范。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初中德育要注意内在的引导和教化,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德育素养。在这方面,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德育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重点利用的资源。教师要根据德育的需要,主动挖掘、巧妙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和优秀品质,进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更新德育理念,追求提质增效

理念,是人对某一对象的想法和看法,其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德育深度融合的理念,会直接影响自身在日常德育活动中的想法、看法和行为。虽然教师从德育实践中逐渐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并尝试在一些活动中穿插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从德育的行为习惯层面来看,教师并没有树立稳定且牢固的理念。因此,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自己的德育理念,从思想上真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德育质量和德育效果。

首先,深化对“以文化人”的认识。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根与魂,更是育人的重要资源,而自身应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礼仪、孝道方面的德育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坚持创新融合的德育思想。教师应当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知识体系,其中包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和智慧,自己需要做的就是从知识体系中提取出对学生学习成长有益的内容,将其融入教学中,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和行为品质。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创新融合不是简单地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叠加或拼凑到德育内容中,而是要采取相应的方式将其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内容,作为德育活动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接触、理解和运用。

二、开发特色课程,打造德育新场所

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德育的融合仅体现在部分学科和部分课程教学中,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深度,且与德育的融合不能持续。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初中德育注重“以文化人”的特点,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开发专门的特色课程,逐渐打造德育新场所、新载体,促进优秀文化内容的持续和深入应用。

首先,细分文化类型,针对性地开发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技等多个领域,且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与初中德育融合。因此,教师要结合初中德育的实际情况,遴选、细分文化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例如,开发“成语背后的故事”课程,将“刻舟求剑”“井底之蛙”等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引入课程,借助相关故事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学习古人的智慧与道德观念;开发“古诗词中的自然与情感”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并通过解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自然、珍惜亲情和友情等美好的情感;开发“传统节日习俗体验”课程,组织学生进行春节包饺子、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等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增强文化感知;开发“民间艺术工作坊”课程,邀请民间艺术家来校授课或组织学生参观民间艺术展览,让学生接触并了解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形式,并在创作过程中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艺术自豪感。

其次,整合课程内容,突出课程德育主题。在文化类型细分过程中会发现,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主题的关联性并不大,融合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所遴选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提取出其中契合德育主题的内容,将其作为重点利用的资源。例如,虽然造纸术、印刷术等古代科技发明重点体现的是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与德育的关联性并不大,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发明对文化传播、知识普及的积极影响,进而延伸到诚信、勤奋、创新等德育主题上。通过讲述蔡伦如何改进造纸工艺、毕昇如何发明活字印刷等背后的故事,重点突出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等的优秀品质,从而将这些品质与德育主题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又如,在介绍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古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选取其中具有深刻道德寓意的章节或情节,如《红楼梦》中的家族兴衰、人情冷暖,以及《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性格、行为选择及其背后的道德观念,进而突出德育主题。

三、立足现实场景,消除文化陌生感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本应深深吸引每一位学生。然而,在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学生在初次接触这些传统文化时,往往会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感而产生陌生甚至排斥的情绪。为了打破这一障碍,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教师要立足现实场景,对相关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巧妙的处理。

首先,引入现代元素,创新文化呈现方式。为了消除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传统文化内容而产生的陌生感,教师可以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和流行文化相结合,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短视频等,将古诗词、历史故事等内容以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结合当下热门的音乐和舞蹈元素编排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节目,让学生在参与和欣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些德育方式的支持下,传统文化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或图片,而是鲜活、有趣的内容,在感官方面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爱。

其次,联系生活实际,构建文化体验场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场景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在学期初,组织学生开展拜师礼的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身着传统服饰,向师长行三鞠躬礼,并递交拜师帖,表达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师长的尊敬,这样,学生就会对传统的拜师礼有更直接的感受。再如,在探讨“孝道”这一传统美德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古代孝道故事和现代孝道典范的对比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今孝道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共同价值观。

四、注重内容延伸,以传统文化育新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德育的深度融合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影响学生的思想,而是通过影响学生的思想作用于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变化。因此,在深度融合实践中,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改变方面,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中注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容的挖掘、讲解和强调,使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做出相应的思想和行为改变。

首先,以德育需要为参照,解读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时,教师要明确德育需求,并以此作为解读传统文化内容的基准。这意味着教师在解读传统文化时,不仅要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要关注这些内容如何服务于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成长。例如,针对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诚信问题,教师可以选取儒家思想中的“诚”与“信”作为解读重点。在解读过程中,可以讲述古代先贤如孔子、曾子等人关于诚信的论述,引导学生理解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又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元素,通过讲述历史上著名爱国人士的事迹,如屈原的忠诚、岳飞的精忠报国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其次,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导向,明确学生德育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是学生通过德育需要达成的最终状态。在内容讲解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照部分内容自觉地设定自己在德育方面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德育的融合。例如,在讲解儒家经典《论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孔子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关于“仁爱”的论述,并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设定自己在“仁爱”方面的发展目标,如每周至少做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或者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一颗宽容、善良的心。又如,在讲解《礼记》中关于“礼义”的部分时,教师可以强调礼仪规范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设定自己在“礼义”方面的发展目标,如学习并实践基本的社交礼仪,规范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最后,以经验为依托,向学生提出学习成长建议。在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育方向和目标后,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向学生提出一些成长建议,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前进。例如,针对“每周至少做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或者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一颗宽容和善良的心”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班级内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学习难题,在家里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关心家人的情绪变化,在与人相处时学会换位思考,遇到矛盾时保持冷静和宽容,避免冲突的激化。针对“学习并实践基本的社交礼仪,规范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以及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与人交流时使用礼貌用语,见面时主动打招呼,表达尊重;在公共场注意安静,倾听他人发言,表现出良好的举止和秩序感;还可以参加学校的传统文化活动,如礼仪课程、茶艺展示等,通过实际体验来加深对传统礼仪的理解和认同。

五、开展情感表达,借输出强化影响力

德育是一个由外部规范逐渐内化为个人信念,并最终通过行为外化为社会实践的过程。因此,除了向学生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文化精髓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对这些文化的领悟,使学生在输出的过程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德育的影响。简而言之,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德育内容,从而在输出与反馈的过程中巩固德育成果,并产生辐射效应。

首先,通过语言文字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主题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使他们围绕“仁爱”“诚信”“孝道”等德育主题,结合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生活体验,直接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次,通过艺术形式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画、书法、舞蹈、音乐、传统戏剧等艺术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融入艺术行为中进行艺术性的表达。例如,鼓励学生以传统民族舞蹈或者歌曲的方式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再次,通过行为实践进行体验式表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区公益活动或节日传统礼仪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将所学的德育理念付诸行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体验到“仁爱”“礼义”等德育内容的现实价值,还能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德育理念的力量和意义。

最后,通过集体讨论和分享进行互动式表达。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或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学生围绕德育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分享自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的感受,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德育深度融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初中德育效果的现实需要。针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德育融合的现状,教师要从更新德育理念、开辟特色课程、消除文化陌生感、注重内容延伸、开展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德育中得到更好的利用。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