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三力”思想的高中政治生命教育实践
2024-12-26刘书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命的认知日益深刻,生命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生命教育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从狭义角度而言,生命教育侧重于生命本身,如个体与他人的生命乃至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的生命,从广义角度而言,生命教育则可以延伸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尊严等多个主题。当前,生命教育主要采用渗透教育的形式,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其中,政治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在生命教育的开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确的指导思想是高中政治生命教育深入开展的先决条件。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三力”思想植根于其常年的教育实践,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涵盖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三大方面,对高中政治生命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此,教师要从陶行知“三力”思想出发,探索高中政治生命教育的路径。
一、以生活力推进高中政治生存教育
生存是生命发展、延续的先决条件,生存教育也是生命教育最基本的内容。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最核心的教育理论,民主教育、创作教育、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等教育思想均存在于生活教育理论中,其中,学生生活力的培养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在要求。在1926年发表的《我们的信条》中,陶行知针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18条信条,其中,第4条是“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教师要以生活力推进高中政治生存教育。
一是将生存技能教育融入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生存技能是个体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技能,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存技能的表现形式以及具体要求有着很大差别。比如,茹毛饮血的新石器时期,生存技能在于狩猎,而农耕文明时代,生存技能则是农业劳作。当前,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以新质生产力为主要动力的时代,教师要从新质生产力的角度加强学生的生存技能教育。
二是丰富生存教育的内容。生存教育的基点是活着,延续生命,诉求则是更好地活着,满足个体多样化的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陶行知提出生活力的概念后,根据儿童生存发展的需要,提出70种具体的生活力,并将其归结为健康生活类、劳动生活类、科学生活类、艺术生活类、社会改造生活类等几个类型。教师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着力丰富生存教育的内容,依托跨学科融合教育,推动五育协同育人。
三是涵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狭义上的生存是指个体生命的延续,广义上的生存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延续。1931年,陶行知以生活力为基础,提出“五生”思想:少生、好生、贵生、厚生、共生,而共生指的便是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别、不同肤色的人,都能平等、和谐地生存。共同体译自英文Community,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d Tonnies)提出,反映的是“人们之间持久的关系。”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交通方式的更新迭代以及经贸、文化往来的日益频繁,人类社会逐渐从分散的单元聚合为一个整体。“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与生存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是人类整体的生存,与陶行知“五生”思想中的“共生”思想不谋而合。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教学中,教师要融入“共生”思想,涵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以自动力指引高中政治生命自觉教育
在1919年发表的《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陶行知首次提出“自动主义”的概念,并将其归结为三点内容: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自动力是基于自动主义的能力,即自己主动的能力,具体到教育领域,便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生命自觉教育是当前生命教育的重点,而自动力作为基于个体自觉的教育,则在学生生命自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教师要发挥好自动力在高中政治生命自觉教育中的作用。
一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自动力的阐述中,陶行知指出,自动力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并将儿童自动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即“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同时,陶行知将自动力的培养方式分为两个层次,基础层次的培养依托家长和教师,而更高层次的培养则是学生的自我培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小先生制是陶行知所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所谓的小先生,指的是学生自己。从学校内部的角度而言,小先生制倡导学生间的相互教学,先掌握知识的学生向没有掌握知识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从学校外部角度而言,小先生制高度重视学生在知识传播中的作用,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向他人,如父母、亲戚,讲解学到的内容。教师要借鉴小先生制的理念,变革高中政治教学形态。
二是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在生命自觉教育中,学生规划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当前,不少学生存在规划能力较差的现象,不善于做学习和生活的规划,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学业水平长期在原地踏步,生活中也面临着形形色色的困难。教师要从自动力的内涵和要求出发,依托高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首先,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目标是行动预期达成的效果,也是规划的基点。陶行知将自动解释为“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充分强调了目的性及自觉性在自动力中的重要性。目标意识的欠缺是学生不善于规划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让学生知晓自己需要什么,再让学生探索实现目标的路径。其次,帮助学生做好近期规划和远景规划。近期规划是当前一段时间内需要完成的内容,而远景规划则是学生未来意图实现的目标,近期规划是远景规划的基础,远景规划对近期规划则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例,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从预期的职业目标出发,明确当前的学习任务。
三是涵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吾日三省吾身”,自动力强调自觉性和目的性,对个体的反思意识有着很高的要求。当前,不少学生缺乏反思意识,难以及时发现自身的错误,一些学生甚至在同伴和师长指出错误后,仍然不能反思自身的原因,而诿过于其他方面,这对生命自觉教育的开展以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造成了很大阻碍。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反思自身的言行举止,涵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落实生命教育的目标。以“多彩的消费”为例,高中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已经拥有了较强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部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部分高中生日常生活中出现了非理性消费行为,对家庭造成了一定的财务负担,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消费行为,如此次消费是否必要、此次消费的金额是否超过了家庭的承受范围、此次消费是否有其他更合理的选择等。
三、以创作力推进高中政治生命价值教育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而创造力是陶行知“三力”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他将创造作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必备条件,并赋予教育培育儿童创造力的责任与使命。正如他所言“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对高中生而言,在时代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创造力不仅是他们学习、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他们为国贡献、造福社会的关键能力。因此,教师要从生命价值的角度出发,围绕陶行知创造力思想,开展好高中政治生命教育。
一是在解放中领悟生命的自由。在陶行知看来,解放是释放和培养创造力的前提,他不仅要求“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更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的儿童节》等文章中提出六大解放的思想。从生命教育的角度而言,解放指的是在规则许可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命的束缚,充分彰显生命的自由。在高中政治生命教育中,教师要具备解放学生的观念,通过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等方式,让学生领悟生命的自由。例如,议题式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议题,学生围绕议题展开讨论。以往,教师在议题式教学中会有明确的价值指向,致使议题式教学脱离了“议”的属性,不仅难以活跃学生思维,而且让学生产生了思想上的束缚感。因此,教师要从创造力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活动。
二是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真谛。手脑并用是陶行知对于创造力最基本的阐述,在《手脑相长》中,陶行知指出“一个人要有贡献于社会,一定要手与脑缔结大联盟。然后可以创造,可以发明,可以建设国家……”手脑并用中的“手”指的是实践,“脑”指的是认知,两者不可偏废。在实践论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真谛。首先,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实践论中的“人”并非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带有鲜明社会属性的人。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同时实践活动也创造了人,使人的本质力量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和确证。其次,实践集中表达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通过实践活动,使自身从自然界中脱离出来,成为超越于自然界,并将自然界作为实践对象的主体。人在实践中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实现人与社会的发展。教师要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三是在创新中体验生命的价值。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首要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创造力与创新有着紧密关系,创造力是创新的动力源,创新则是创造力在实践活动(脑力活动/体力活动)中的成果。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基于创造力的创新活动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比如,东汉时期的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造纸术进行创新、改进,以树皮、麻头、敝布、渔网做纸,制作出了“蔡侯纸”,使知识的记录与传播更便捷。又如,18世纪的瓦特,通过增加冷凝器、离心调速器以及依托曲轴连杆将活塞往复运动转变为圆周运动,改良了蒸汽机,使人类首次掌握了非自然力的使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蔡侯、瓦特等的创新活动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极大地造福了人类社会。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把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让学生树立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同时依托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来深化学生对生命价值的体验。
四、结语
生命教育是当前高中政治教育的热点和重点,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以及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命教育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既包括生存层面的教育,也包括生命自觉和生命价值层面的教育。陶行知提出的“三力”思想对生命教育的开展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能够充分实现高中政治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从“三力”思想的内涵和要求出发,多维构建高中政治生命教育路径,提升高中政治生命教育成效。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陶行知‘三力’思想的生命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640)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