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阈下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

2024-12-26孙曼丽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1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教学者的终极追求,更是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关键性实现路径。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作为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发挥着导向作用。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核心素养落实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桥梁。所谓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观点围绕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关键能力。思维能力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长期逐渐形成的。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期”,优化思维训练的质量、提高思维训练的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实现学习效率与成果的双重发展。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分析并深入思考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本文将从激活思维的主动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加强思维的深刻性以及助力思维的创新性四个维度出发,展开详细论述,以期为教育教学者提供可供参考的实际经验。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活思维的主动性

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以保障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才能真正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然而,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的直观思维为主,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导致他们在概念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就导致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只会一味地服从教师的“安排”,难以进行主动思考,“趣点低”的现状在数学课堂中屡见不鲜,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与成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模式,以积极创设探究情境为手段,让学生愿意围绕数学问题展开积极主动的探究与思考,锻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创设探究情境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真实问题展开探究与思考,将实践经验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既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人体的奥秘——比》的教学为例。在引领学生“认识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生活中的常见情境——调配饮料,来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配比不同的蜂蜜水,并以“你最喜欢哪杯蜂蜜水”设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根据口味选择适合自己的蜂蜜水。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求比值”的需求。这一探究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具体轻松地理解“比”,还能够为后续“比值”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非是被动接受所学知识,而是根据所学知识自主探究,积极理解所学内容,思维的主动性得到显著发展与提升。

二、推动知识迁移,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看似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但是题型稍有变换,便会“手足无措”。这是因为学生存在固有的思维定势,思维的灵活性有待提升。为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于心,为我所用,教师就可以推动学生的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在繁杂的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起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以此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成果,深化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探究空间,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的契机,让学生既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够将知识灵活迁移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在本单元中“推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展开思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与尝试,实现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生容易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影响,更倾向于沿高将三角形剪开并拼成长方形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方法只适用于具备对称性的三角形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为了在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空间的基础上,避免学生“投机取巧”,同时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探究方向,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点明这一问题,拓宽学生思维,避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片面性,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严谨性。

三、优化师生沟通,加强思维的深刻性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拉近师生距离,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路径。然而,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师生沟通效率较低,具有思辨性的对话较少,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提升。师生沟通是加强学生思维能力深刻性的重要策略,有助于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探讨中从多维度,全方位更精准地把握知识要点,也能够帮助教师及时、精准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并且根据学生在沟通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生长点与困境,循序渐进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一些教师或许认为,学生“言听计从”的课堂更为高效。事实上,师生之间的思辨性对话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既要对数学知识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又要对教师与其他学生的观点进行辨析与思考。因此,在指向学生思维深刻性发展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通过巧妙的对话,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刻发展。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团体操表演——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为例,学生学习了“3的倍数特征”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先由“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可行吗?原因是什么?”进行发问,让学生就这一观点进行思考与交流。学生纷纷表示这种判断方式不可行,因为通过观察得知,3的倍数的个位数可以是0—9,因此,个位不能作为判断依据。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发问:“那么,是否说明3的倍数特征就是个位数是0—9的数字呢?”学生纷纷表示不可以,因为如若这样,所有数都是3的倍数,有学生还举出了11、14等例子。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沟通有问有答、有思有辩,教师的引导围绕着学生的认知情况而展开,学生的回答既回应了教师的问题,又体现了个性化的思考,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由此,我们认识到,优化师生对话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以此来实现教学效率与成果的显著提升。

四、巧设课堂活动,助力思维的创新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创新意识列为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创新人才也是新时代的教育责任。因此,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新想法、新事物,通过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思考,感受数学知识之间、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以及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思维过程。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设计具有创新价值的课堂活动,给学生一个“突破边界”的机会,这其中项目化教学法的应用与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性发展。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你的书包超重了吗?”为项目主题,设计项目化学习活动,这一活动突破学生“被动解决问题”的现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实践应用。在本项目中,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超重的标准是什么”“自己的书包是否存在超重问题”“当书包超重了应该怎么办”这三个问题。最终,从“书包重量”与“脊柱弯曲度”两个角度分析问题,得出“书包的科学重量”并非是固定的,而是与自身的体重有关。接下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从“如何减轻书包重量”与“如何强健自己的体魄”两方面出发,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一项目化学习活动并不针对某一具体单元的数学学习内容,而是要求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数学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建立新联系,实现思维创新性的显著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然成为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重点关注、深入思考的热点话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探究情境、推动知识迁移、优化师生沟通以及巧设课堂活动等多种路径,来提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深刻性与创新性,让思维之光照亮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之路,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吴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