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4-12-26黄维庆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1期

汉字不但是语言交流的工具,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读写层面,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汉字的形态美、历史沿革以及文化意蕴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紧密结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汉字文化的融入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思维,寻求更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汉字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

(一)汉字艺术在语文课堂的应用

汉字艺术在语文课堂的应用体现在书法教学上。书法作为汉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对汉字美的感知和认识。通过书法教学,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汉字的基本书写规则,而且在学习如何握笔、运笔、构字的过程中,可以逐渐体会到书写的节奏美和形态美,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文化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仅是在学习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在接受一种文化的熏陶,逐渐构建起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尊重。此外,汉字艺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对汉字造型的探索和创新中。通过研究汉字的不同书写风格和形态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汉字的创造性和艺术性。例如: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字体风格,如篆书、隶书、楷书等,使学生能够触摸到汉字发展的脉络。这种历史与艺术的结合,为学生开启了一扇了解汉字文化的大门。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但是在学习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在接受一种文化的熏陶。

(二)结合故事叙述强化汉字学习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学习不但是语言技能的掌握,更是文化理解和情感共鸣的过程。在进行教学时结合汉字故事,能够将抽象的文字学习转化为生动、具象的文化体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认知。汉字故事的融入能够使汉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对于小学生而言,纯粹的文字学习可能显得枯燥乏味,而富有趣味性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通过讲述某个汉字的来历,或是与汉字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学生在享受故事乐趣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汉字及其用法。故事叙述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语境和应用,学生可以通过故事将汉字的意义和使用场景形成更为鲜明的图像。汉字故事的讲述,还涉及深层次的文化教育。每个汉字的形成和发展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信息,学生能够通过故事对汉字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

(一)字形探索:发现汉字之美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汉字的美学属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形态特征,从而发掘汉字之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向学生介绍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构成原理。通过分析不同汉字的笔画排列和组合方式,学生能够逐步领悟汉字的设计智慧和美学规律。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金木水火土”这部分的识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金木水火土”为线索,讲述关于古代中国五行学说的故事,穿插汉字的起源、发展以及与自然元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汉字产生兴趣,并初步了解汉字的意义。教师可以从汉字的历史和构造开始,让学生理解这些字的来源和发展。例如:展示“金”字的不同书写阶段,从古文字到现代简体字,展现其演变过程。通过这种历史的回溯,学生可以看到汉字是如何从简单的象形图画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形态。“金”字可以解释为最初由金属器物的形状演变而来,其字形仿佛一块熠熠生辉的金属。教师可以通过图像或实物辅助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金”字形与金属的相似性。“木”字的结构类似于树木的形状,上方的横线象征树枝,而下方的直线则似树干。针对“水火土”这几个字,教师可以运用类似的方法,结合实物展示、情境创设和故事讲述等方式,使学生在感官体验中学习字形。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水的流动,或者在课堂上展示一个装满水的容器,让学生观察水波的形状。教师可以指出,“水”字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水波的形态,其上下波动的线条象征着流动的水。用火焰的跳跃来表现“火”字的动态,“火”字上方的点代表着火苗,而下方的部分象征燃烧的木材。通过这样的视觉展示,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火”字的设计以及它所表达的活跃和热烈的特性。“土”字的结构就像是一层层叠加的土壤,象征着大地的基础和承载能力。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土壤样本,或者在课堂上播放展示土壤层和大地景象的视频。这样的直观展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土壤的质感、颜色和构成,指导学生观察土壤样本中的不同层次,感受土地的丰饶和承载生命的力量,以及土地的厚重和稳固。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编写的识字诗“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来增强学习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这首诗,感受汉字在语言中的韵律美。然后,讨论诗中每个汉字的意义和用法,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和应用这些字。

(二)字义解析:理解汉字内涵

字义解析的核心在于探索汉字的语义层面,揭示汉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深层次理解的能力,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教师需要强调汉字的多层次含义。与其他文字系统不同,汉字的每个字往往包含了多重意义,这些意义可能是直观的,也可能是抽象的,或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展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详细解释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象征意义,通过丰富的语境来展示汉字的多维度意义,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汉字的语义丰富性。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这首古诗为例,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每个字词的含义,尤其是那些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的字词。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寒山”,是指深秋时节的山,教师可以展示深秋季节山景的图片或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寒山”的意境,即那种深秋时节特有的寒冷、凄清和孤寂,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个词,同时指出这种描述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汉语的表达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古诗中某些字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的差异。如“生处”中的“生”,在古代汉语中常常表示“产生、生出”,而在现代汉语中,更多的是指“生命、生存”。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汉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可能发生变化的特点,增强学生对语言演变的认识。“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在古汉语中作为连词,意为“因为”,而在现代汉语中则通常作为动词,表示“坐下”。通过这种对比,学生能够发现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境变化,从而加深对汉语发展历程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像展示、情景模拟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展示深秋山林和霜叶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诗中的景象。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或者用类似的手法描绘身边的景物。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汉字在不同时代的语言魅力,培养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三)造字原理:揭示形成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入讲解造字原理,揭示汉字的形成过程,是汉字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汉字的基本造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每种造字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这些方法的介绍应结合具体的字形解析,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汉字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以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日月明”这部分的识字教学为例,从最基本的汉字“日”和“月”入手,这两个字都是象形字的典型代表。教师可以展示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如何从简单的图画演变成现今的标准字形。甲骨文或金文中的“日”字,通常更接近于实际太阳的圆形轮廓,有助于学生理解汉字最初的象形特性。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图表或动画,展示“日”字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通过这些视觉材料,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日”字是如何从一个简单的圆形图案逐渐演变成现代的方块形状。而“月”字则模仿了月亮的形态。教师可以展示月亮不同阶段的月相,如新月、满月等,强调月亮形态的变化,用图表展示“月”字从模仿月亮形状的原始图案逐渐演化成现代汉字的过程。“明”字是一个会意字,由“日”(太阳)和“月”(月亮)两个字合并而成,用以表达“明亮”的意义。会意字是通过结合两个或多个单字的意义来创造新字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不同的字组合来创造新的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文中的其他字词,如“男”“林”“森”等,来进一步讲解汉字的造字原理。通过分析这些字的结构和构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汉字的形成过程。例如:“男”是由“田”和“力”两个部分组成,反映了古人对“男性”的理解,即在田间劳作展现体力的人,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男性角色的认识和期望。对“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表示树木较多的地方,而“森”字则由三个“木”字组成,表示树木茂盛的森林。“从”字由两个“人”字并列组成,表示跟随或众人一起的概念;而“众”字则由三个“人”字组成,表示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强调了数量的概念。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到汉字是如何通过符号的复合来表达更复杂的概念。

(四)汉字故事:融入历史文化

将汉字故事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将汉字学习与历史文化的理解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学习体验。汉字不仅是书写的符号,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意义。例如:一些汉字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事件或古代神话传说紧密相关。教师可以挖掘这些故事,并以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讲述汉字故事时,应注重故事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的传达。通过吸引人的叙述方式,如使用生动的语言、合适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以及适宜的教学辅助材料,如图片、音频或视频,使故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这三篇课文为例,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来深化学生对汉字以及汉字背后文化和历史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这些神话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盘古开天地》是中华民族最初的创世神话,描述了盘古这个人物的神话故事,强调他分离天地、创造世界的英雄形象。教师可以指出“盘古”这个名字的来历和意义,“盘”的上部本来是“般”,指的是常道或天道,意味着天空或宇宙;下部是“皿”,指的是承载万物的大地。这个字的结构本身就体现了古代人认为天地是一个统一且互相承载的整体,而“古”则代表着永恒和长久,象征着宇宙和万物的永恒存在。因此,“盘古”这个名字的组合,就寓意着宇宙、天地以及万物的整体和永恒。《精卫填海》这篇课文是关于一只小鸟不懈努力填平大海的感人故事,教师可以着重讲述“精卫”的来源,相传精卫原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她因一次不幸的海中溺水事故,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似乎在用自己的行动来弥补生前的遗憾,她的名字“精卫”,源于她投石填海时发出的“精卫、精卫”的悲鸣。在教授《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时,教师可以深入探讨“女娲”这一名字的来源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背后的深层文化和历史含义。

(五)语境应用:结合实际情境

语境应用的核心在于创造一个真实或模拟的语言使用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汉字的使用,要求教师充分考虑汉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以及如何将这些场景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进行语境应用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几个关键方面。一方面,教师应确保所设计的语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汉字的实际使用,如正确的书写、发音、意义理解和语境应用。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海上日出》为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合适的字词来精准描绘景物,提升其语文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力。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可以指出如何通过色彩的描绘如“浅蓝”“红霞”来营造出早晨的宁静和期待。“夺目的亮光”描绘了日出时的光芒。进一步,教师可以深入讲解如何通过细节的描写来增强文本的感染力。在《海上日出》中,太阳逐渐升起的过程,可以用诸如“慢慢扩大它的范围”“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这样的细节描写来表现。这些描述不仅能够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而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一自然奇观的敬畏和赞叹。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写作技巧的教学。例如:如何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三、结束语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对于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探索更多富有创意和效果的教学方法,使汉字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写和阅读,而是成为连接学生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桥梁。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