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阈下培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策略\t

2024-12-26陈坚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1期

在核心素养视阈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最终实现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用数学的眼光看透知识与文字背后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与助力。

一、以问导读,设计阅读问题,提高阅读效率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完成阅读活动后,并未把握阅读重点、提取出有效信息,这些问题的本质都反映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待提高,从而导致阅读质量与效率难以提升。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搭建“支架”,以便让学生在阅读时有章法可循,能够依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提取出重要的数学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结合教材内容的具体要求,与学生当前的具体学习情况相契合,同时要给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新学习理念的空间。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随着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便能够逐步撤去问题支架,以自我提问的方式展开阅读活动,精准提炼与分析文本中的重点。

以预习工作为例,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前了解所学内容,把握学习的难点与重点,带着问题去听课。虽然当前的预习方式层出不穷,但学生的预习工作依然无法脱离教材,也正因如此,预习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路径,阅读能力的提升也能够促进阅读效率的优化发展。然而,为了避免学生在预习中难以把握重点,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方向、有思路,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并进行个性化的深入理解。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认识小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什么是小数”“小数是怎么来的”“小数与整数存在怎样的联系”“我们为什么需要小数”等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学生能够理清课本的逻辑顺序,把握其中的关键信息,从对小数意义的认识逐步过渡到对其应用、读写以及发展史等知识的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当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设问导读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规律,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例如:在预习新概念时,我们可以就概念的主要内容、要素条件或限定条件、学习的意义、应用的路径、与我们学过的知识存在怎样的联系、有什么推导结论或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描述进行提问,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也能够进一步了解阅读的重点,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

二、以趣激学,创设阅读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驱动力。在学生的数学阅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跳读、略读等问题,往往会导致学生阅读效率不佳,难以把握文本重点并进行合理分析。这一问题反映出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足、阅读积极性不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做到以趣激学,为学生创设出相对应的阅读情境,以此来调动他们的阅读热情,养成自主阅读、仔细阅读的好习惯,最终确保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的落实发展。教师在创设阅读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出发,更要在一定程度上挖掘阅读情境本身所蕴藏的趣味因素,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优化发展。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出“保护水资源”的阅读情境,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有关水资源浪费的报道以及水资源短缺国家的发展现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像观察与抽象的文字理解,感受到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围绕生活中常见的浪费水资源现象——水龙头漏水展开调查,绘制出相对应的条形统计图,了解自己身边漏水水龙头在一定时间内的漏水量,并且推测出一年所浪费的水资源。在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学生通过数学阅读感受到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且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设计统计图,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阅读兴趣的发展,让学生感受数学阅读的趣味性,提高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以辨促思,进行方法指导,优化阅读质量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需要学生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够得到逐步强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能做“甩手掌柜”。在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个人的积累与沉淀固然重要,但是正确的方法指导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让学生的阅读训练工作保质保量,教师要结合阅读文本的内容形式,将相对应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传授给学生。例如:如何在题目中找到关键词、隐藏条件等。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审题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时候仅仅只是一字的理解之差,题目的含义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审题技巧的教授与传达,则能够帮助学生规避错误,准确又透彻的理解题目含义。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提取关键词、挖掘隐藏条件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把握数学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进一步深度理解阅读材料。

例如:在经典的“植树问题”中的典型性数学问题:“在全长为50米的小路旁种树,已知每隔10米栽种一棵树,问共需要栽种多少棵树?”教师可以以这一问题为例,和学生一同阅读,并且引导学生运用相对应的方法技巧,将问题中所具备的隐藏条件、关键信息进行提取与转化。举例来说,题目中提到的“全长为50米的小路”就可以转化为长度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为示范,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点”“什么是间隔”,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展示自己提取到的关键信息,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与成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亦是如此,当学生因为阅读能力有限而出现错误时,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给学生指出错因、纠正错误,而且应该给学生传授规避错误的一系列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方法导向下提高阅读文本的效率与正确率,进而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以量提质,拓展课外阅读,拓展阅读广度

在核心素养视阈下,想要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切实性发展与提高,仅仅依靠课内内容远远不够,教师还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以此实现学生阅读广度的发展,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积累。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为学生选择不同的数学阅读资料,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进一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数学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数学绘本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比如,《我是数学迷》《奇妙的数王国》等绘本类读物,就非常符合低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将晦涩难懂的数学文字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表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系统化的数学学习,且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教师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与推荐上,应该更加强调其中的人文价值。如可以引入断臂维纳斯、埃及金字塔等具体案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文化,感受到黄金比例的奇妙美丽,从而让学生“换个角度看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课后活动,指向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并检验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的成果。例如:教师可以每个月都组织一次“数学阅读故事会”活动,让学生通过演讲、表演等形式将自己阅读的文本转化为个性化的表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收益。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养成写数学周记的好习惯,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定期记录,既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将学生的阅读能力转化在实践过程中,将阅读的输入内容通过表达进行输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教育教学活动已然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数学阅读能力在传统教学中长期被轻视,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其重要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数学阅读能力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落实新课程标准具体要求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策略,通过以问导读、以趣激学、以辨促思以及以量提质等路径,让核心素养深度落实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之路提供有效助力。

注:本文系福建省南平市“十四五”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对象教育科研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