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自主课堂探索与实践

2024-12-26孟佳薇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1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自主之课,君子好逑。”若说在诗歌中“淑女”是“君子”向往的好配偶,那么“自主课堂”便是作为师者的我所追寻的精神旅伴。

自主课堂是基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围绕思维发展和深度学习展开的课堂,这样的课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一、依据学情,自主课堂的前提

《关雎》是八年级下的诗歌学习的开篇之作,亦占据《诗经》首位,写的是君子对淑女的思念追求,表达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我所任教的四班学生古诗文基础较好,对于《关雎》有些诗句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其中,赋比兴的手法第一次正式接触,对于学生而言是学习重点。难点是情感理解,这是一首爱情诗,作为班主任纵观班级,孩子们爱情的火苗微弱,如果纯粹理解男子对女子的爱慕,理解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韵味,恐怕并非易事,若处理不当,还会弄巧成拙,激发他们对爱情的好奇。备课时,我翻阅了大量的论文,苦思冥想如何确定本首诗的文化目标,才能充分地发挥《关雎》的育人价值。就在午自习的一个瞬间,我茅塞顿开,看着四班学生认真问问题的身影,想到他们素来有“强学班”的美誉,我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既然理解爱情并非易事,他们和君子相同的情感体验是追求。追求也是一种爱情呀,对学业、兴趣等的追求这个体验多数学生能产生共鸣。我暗自在心中定位了本篇的教学目标:学会赋比兴的手法,结合自身理解“君子之求”,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追求坚持、全力以赴的品质。现在想来,这便是成就自主好课的第一步:基于当时当下学情,让课程目标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轨,促进学生真正发展。

二、个性解读,自主课堂的基础

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我们应还学生一份自由,学生学习语文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每个学生与文本的初次邂逅,都值得我们呵护,在学生独特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具备有效性。

本着这样的初心,我周末预留了预习作业: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并擅长的方式个性解读《关雎》,可以是以诗译诗、以画译诗、以文译诗、以舞译诗、以歌译诗等,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对文本的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我想实现文本与学生的初次对话,并借以挖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我很好奇学生们对于《关雎》的解读究竟是什么模样?

不负期待,学生上交的作业异彩纷呈,如剧本版《关雎》、现代诗版《关雎》、故事版《关雎》,还有思维导图、课文插图、音频视频等。大家用自己的作品演绎着与《关雎》的初次相遇,我想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肯定有思考,有了独属于自己的一份感悟,也对《关雎》课堂多了一丝期待。我想将学生的个性生成作为教学起点,应该是自主好课的基石所在。

三、设计得当,自主课堂的关键

当学生丰富多样的预习作业摆在我面前时,我才知道考验刚刚开始,自主之行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如何设计利用学生的生成才是关键。我将所有学生的作业浏览了一遍,大致分为四类:文字翻译类、改编类、唱诵类、图像类。在教学环节设计中,以学生作品为教学资源贯穿课堂始终,为此我设计了“读出音韵美—品出情韵美—悟得余韵美”三个教学环节,其中唱诵类作品展示在第一环节,文字翻译类、图像类展示在第二环节,改编类展示在第三环节。

以“悟得余韵美”环节为例,我采取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提出的“文本比较法”,选取改编类的三个学生代表,依次朗读自己的作品,以某同学为例:“窈窕淑女来是谁?翩翩君子偶。欲求不得之,寤寐辗转侧。钟鼓琴瑟乐之伊,以求美人乐。”学生读完,全班学生报以热烈掌声,我趁热打铁,抓住改编作品与原文的不同之处生疑:“三个同学富有才思,聚思成文,但是有一个问题,大家发现这三位同学改编与原文有什么不同吗?”学生答道:“省略了参差荇菜或关关雎鸠的句子。”教师问:“这样可以吗?”支持省略的同学和不支持省略的同学分为两队,进行自主辩论,得出结论:省略后不影响故事完整,即赋,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为比兴,在自由辩论后,大家恍悟没有比兴,诗歌即故事,加入比兴有了诗意、有了韵味,情景交融。

接下来,学生展示改编的汉赋版《关雎》、信天游版《关雎》等,学生得出《诗经》赋比兴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余韵悠长,尤其是对后世的民歌影响巨大。这便顺利地落实了知识性重点目标。通过课堂,让学生已有的思维得到提升,教师要巧设环节与问题,这是自主好课的关键。

四、自由表达,自主课堂的核心

自由表达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标志,在自由表达中学生积极交流思想,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在第二环节“品出情韵美”环节中,几位“小画家”纷纷出场,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画作,并且讲述自己创作的缘由。我尤其深刻记得一个学生用君子衣衫的颜色表示君子的心情,他向大家介绍三个画像,君子分别穿着粉色、灰色、红色的衣衫,因为他想展现君子爱慕、忧愁、喜悦的三种心情。班级同学们纷纷点头,赞同这一诠释。我实在感叹学生们的创造力和理解力!

文本的浅层次理解,学生基本能自行把握,但是更深层的联结就需要教师牵线搭桥了,彼时我抓住“距离”这个关键词抛出三问,三石激起千层浪。以下为实录片段:

一问:大家发现咱们班的画作中有一些不同吗?比如君子和淑女的距离,为什么有的同学隔着河岸画得很远,有的同学画得很近呢?你觉得应该是远还是近?

生答:我认为他们的距离应该画得远一些,因为文中“寤寐求之,求之不得”他们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很渺茫的关系。

生答:我反对,应该近一些,因为“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娶进家门了,肯定是亲密的关系了!

二问:好!同学们都能从文本中找到根据,我们可不可以这么归纳,他们的距离应该是由远到近的!那你认为君子做了什么?让这个距离从那么遥远变得亲密了呢?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七嘴八舌开始讨论,分享中有的学生提出因为他的坚持不懈打动了淑女,求而不得也不放弃;有人说是智慧的大脑,因为彻夜难眠,反复在想办法;有人说是提升了自己,在学习琴瑟,博得了淑女的好感;因为真心喜爱,钟鼓乐之,只为让她开心……各抒己见,不一而足,思维碰撞,妙语连连。

三问:我们与淑女一样,刚才和君子距离很远,现在很近了,因为大家理解了他,参悟了她,那我们能不能离他更近一点,或者与他融为一体,君子身上有你的影子吗?

学生沉思,而后分享写数学题时的苦思冥想而后解答,练琴的时候每每遇到困难总是辗转难眠等等,但是坚信坚持、思考、全力以赴、提升自己终会柳暗花明。

由学生之口,积极自由地抒发着悠哉悠哉的经历,辗转反侧的想法,心中的理想目标。多么盼望能像君子一般钟鼓乐之,也深切体悟了“君子之求”的真谛。

整个过程中没有说教,就在学生真诚的表达中,我从心底觉得“他们已化为君子”,读出鼓励,读出自己,这便足矣!

五、个体实践,自主课堂的延伸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衡量一堂课,学生吸收与否,除了看课堂上他们的思维纵横,自由表达,更要看是实实在在的应用。《关雎》课后我留下的实践任务是“请同学们用《诗经》的写法,以四言为主,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仿照《关雎》写一份自己的‘追求’。”仿诗写诗,对于学生的表达素养的提升有很好的益处。一来我想要检验孩子们对于《诗经》手法的掌握程度,其次我想要锻炼他们创写能力、真正把“君子之求”的精神融于笔端。以下为我班级某生写“自己对于钢琴的追求”的仿写成果:“晨风雎鸠,北临河州,悦耳琴鸣,君子愿兮。如何如何?望尔实多!河有荇菜,岸有吾观,未遇悦鸣,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念彼实多!河有荇菜,汝有采之,我以勤练,赢尔快欢。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自主课堂作业设计要以提升学科课程核心素养为目标,关联真实情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最大程度发挥作业的效用。其中完成作业、被反馈作业的过程,也是学生课下自我提升的过程。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