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4-12-25王明伟
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金融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银行优化发展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应有之举。近年来,银行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的服务力度,制造业贷款规模快速增长,投放结构逐步优化,综合服务持续加强,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银行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制造业贷款占比低、期限短、不良多等,这背后有来自制造业本身、银行发展和配套建设等多方面的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对制造业的服务质效,银行应进一步加强战略引领,深化产业认知,做好综合服务,优化风控体系,加强多方协同,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和韧性,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银行的必然选择
从全局来看,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银行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内在要求。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近年来,受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各项因素影响,世界各国重新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后发国家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加速追赶,全球制造业的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格局正在加速重构。在此环境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意在构建完备工业生产体系、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的同时,推动制造业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引领带动庞大就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银行作为社会公共资金的管理方,应心怀国之大者,心系民生福祉,把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疏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在制造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金融力量。从微观来看,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银行推进战略转型、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时代的变迁为银行带来诸多挑战。在资产端,当前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持续走低,地方债务风险有待化解,传统二轮驱动的资产投放模式难以为继。在负债端,存款定期化趋势仍在加强,银行净息差不断下行,2024年一季度已跌至1.54%①。在中收端,减费让利持续深化,理财净值化、信用卡严监管等对中收来源形成显著压力。如何应对新时代下的新挑战,是整个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实践来看,不同银行基于自身禀赋进行着多样化的探索,其中服务制造业几乎是各家银行共同的选择方向。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具有体系庞大、链条绵长、人员众多等特点,是银行开展资产投放、获取低成本结算性存款、推广各类零售产品的重要渠道。因此,基于自身战略转型的需求,为提升发展质量,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对制造业的服务,以发展产业金融为主线,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基础,构建良性循环、共荣共生、紧密融合的银企生态。
银行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情况
基于国家战略引领和自身转型需要,各家银行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的服务力度,服务质效得到明显提升。
制造业贷款规模快速增长。总量上,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截至2023年5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投向制造业的贷款余额达30万亿元,同比增长18.9%,较各项贷款增速高8.1个百分点。央行202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3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5%,比全部贷款增速高16.9个百分点。分区域看,主要经济发达省份的制造业贷款均有快速增长,根据央行省级分行数据,2024 年3月末,江苏、广东制造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4.3%和18.7%。分机构看,主要上市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工农中建等国有大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均超过20%,兴业、招商、光大等股份制银行以及江苏、宁波、徽商等城商行增长也较快。
制造业贷款投放结构逐步优化。为应对业务转型需要,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商业银行正在不断完善风控模式,探索降低对传统重资产的依赖,破除金融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一个方向是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依托商业信用发展银行信用,将服务范围扩展至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扩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覆盖面。据央行2023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数据,2023年,全国由中小微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达69.6%,较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彰显了供应链金融的扩面上量。另一个方向是探索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整合企业相关的各类数据,以高维数据对企业信用进行精准刻画,并据此发放信用类贷款,克服众多中小微企业缺乏抵质押资产的局面。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全国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同比增长35.48%,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制造业综合服务持续加强。融资固然是制造业企业的核心需求,但在融资以外,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企业在精细化管理、供应链整合等方面亦有诉求。为此,各家银行不断提升对制造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在不断完善授信、结算、代发、理财等金融服务的同时,探索输出数字化转型经验,协助企业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助力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生产作业管理、内部流程管理等方面进行重塑和优化,切实把“以客户为中心” 的理念做深做实,为制造业企业全面赋能。
制造业贷款的快速增长和结构的改善,以及综合服务的深化,无疑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根据对企业和银行的调研,银行对制造业企业的服务仍存在一些短板。
制造业贷款占比较低。虽然制造业贷款的增速很高,但制造业贷款在银行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仍然较低。根据上市银行2023年年报数据,国有大行的制造业贷款占比最高,但仍不到15%;股份制银行的占比次之,平均在10%以内;本应重点服务本地制造业企业的城商行、农商行的占比更低,很多城商行、农商行制造业贷款占比尚不足5%。这种高增速、低占比的局面,映射出银行对制造业的服务覆盖面仍然是有限的,增速高企可能更多地是因为基数较小。事实上,这与调研的感受是一致的,在制造业贷款快速增长的同时,大量中小微企业仍然融资困难,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未能穿透上下游的多层级主体,基于数字化风控的信用贷款也没有被大面积应用。
制造业贷款期限较短。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有维持日常运转的营运资金需求,也有扩大生产规模、实施技术改造、进行产业并购的中长期项目融资需求。目前银行发放的制造业贷款多以短期贷款为主,将服务的重点放在满足企业日常运转上,对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投放仍然较少,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的中长期资金需求。按照央行2023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数据,2023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2.5万亿元,即使以2023年5月末监管总局披露的30万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为分母,中长期贷款占比也刚刚超过四成。这种融资期限短期化的特点,不仅不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甚至可能导致较多的短贷长投,形成微观风险的积聚。
制造业贷款不良较多。在制造业贷款快速增长的同时,制造业贷款的不良率也广受各界关注。从上市银行2023年年报来看,各家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都相对较高,部分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超过5%,个别银行甚至超过10%。资产质量不佳无疑会降低银行服务制造业发展的积极性,导致银行或强化抵质押担保等风控要求,或收紧贷款规模及审批权限,或缩短贷款期限引发期限与风险的负向循环,最终降低制造业企业的金融资源可得性,阻碍制造业企业提质增效。
银行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面向未来,银行需要准确把握发展中的各项挑战,为明确下一步举措提供指引。
从需求端看,制造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银行服务匹配度较低。相比房地产等行业,制造业具有融资需求不足、抵质押品匮乏、平均利润率偏低等特点,银行做好相关服务存在较大困难。具体而言,融资需求方面,宏观经济下行叠加国际贸易争端,使国内部分制造业发展遇到诸多困难,显著抑制了企业融资扩产的意愿,同时,预期不振进一步加剧了投融资萎缩;抵质押品方面,与住宅建设用地相比,制造业企业持有的工业建设用地估值偏低,而生产线、设备等重资产又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处置难度较大,导致制造业企业缺乏符合银行要求的抵质押品,不利于企业从银行获取融资支持;利润率方面,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不高,根据2023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制造业企业的平均资产利润率仅为2.52%,如果考虑非上市企业,这一数据可能会更低。所以,虽然近年来在LPR下行趋势下,银行贷款利率持续调降,但制造业偏低的利润率仍然难以与银行贷款定价相匹配。
从供给端看,对制造业认知不足显著制约银行服务制造业能力的提升。受益于城镇化与大基建浪潮成长起来的中国银行业,长期将地产和平台公司作为展业对象,在制造业领域没有足够的经验积累,“看不懂” 成为目前银行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痛点。一方面,“看不懂”使银行不能准确评估制造业企业信用,仍然偏向于传统的当铺思维,导致有足值抵押品的大企业金融资源冗余,而缺少抵押品的众多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近年来,虽然银行在尝试通过供应链金融和数字化手段降低对抵押品的要求,但这种尝试的覆盖面较为有限,且出于风控考虑,往往以短期贷款为主。以期限控制而非基于经营逻辑控制的风控逻辑显然不能实现对资产质量的有效把控。事实上,“看不懂”、少投放、短期化、高风险正在形成一个负反馈,对银行服务制造业的意愿造成极大冲击。另一方面,“看不懂”还使银行不能从服务制造业中赚取可观收益。制造业不足3% 的利润率显然不能为银行提供足够的利差,同时,集中于头部的制造业贷款投放格局使银行在定价谈判中处于劣势,更进一步挤压了银行的盈利空间。近年来,银行尝试提升对制造业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试图通过一揽子服务打包收费,从赚利差向赚总账转变,但这个尝试往往因不懂企业经营逻辑、不能够准确判断和抓取企业需求而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从配套端看,助力银行服务制造业的配套不够健全、未形成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金融助力制造强国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协同联动,制造业自身特点与银行服务能力之间的鸿沟也需要弥合。江苏省在一项针对制造业融资的调查中发现②,在企业方面,68.3%的企业期望获得财政贴息支持,48.9%的企业期望获得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19%的企业期望获得风险补偿基金支持,9%的企业期望获得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在银行方面,96.3%的银行反馈无形资产估值难度大,89.9% 的银行反馈知识产权交易流通不畅,40.4%的银行期望加大涉企信息共享力度。从这项调查中可以看到,银企之间的合作需要财政政策、数据平台、新型资产估值与市场建设等各方面的支持。然而,这些配套建设发展仍不及预期,比如,融资担保的能力不强、费率较高;企业信息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数据孤岛”尚未打通;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的估值、交易机制不完善。这些因素均显著制约银行对制造业的服务质效。
银行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银行要进一步加强战略引领,深化产业认知,做好综合服务,优化风控体系,加强多方协同,为制造业发展全面赋能。
加强战略引领,强化资源保障。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银行的使命担当,也是银行的经营转型方向。银行应将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全行战略,从战略层面加强宣传引导,制定服务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形成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包括集聚行内优势资源向制造业倾斜,包括统筹信贷资源,核定制造业贷款专项额度;完善审批机制,下沉审批授权,建立制造业贷款绿色审批通道;优化定价机制,建立单独的贷款定价规则,降低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提升制造业贷款定价竞争力;完善尽职免责制度,提高制造业贷款不良容忍度;等等。
提升研究能力,深化产业认知。目前,银行在服务制造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根源上都是因为对制造业的认知不够,从而不能准确捕捉制造业企业的需求,不能精准识别制造业企业的风险。为摆脱这一困境,银行应组建专门的制造业研究团队,围绕制造业的产业趋势、生态和科技水平进行深入研究,增强对产业及产业中企业的认知,从而对企业的商业模式、所处的生命周期、资金需求的特点形成理性且准确的判断,以此为基础开展客户营销、产品创新和风险管控,提升银行服务制造业发展的质效。
强化综合服务,满足多元需求。在融资方面,银行应不断推进产品创新,综合运用“商行+投行”工具,开发适用于初创期制造业企业的投贷联动产品;加强对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新型资产的研究,探索开发基于新型资产的贷款产品;提升对企业技术改造、并购等重大项目收益特征的评价能力,扩大中长期贷款规模;增强对企业主体信用的判断能力,扩大信用类产品的覆盖面;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优化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提升供应链金融产品向多层级中小微企业的穿透性。在结算、财资管理等方面,银行应综合运用票据、资金监管、资金清分、跨行归集、对公理财等各类金融产品,提高制造业企业支付效率,助力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在非金融服务方面,银行应发挥自身在数字化转型领域的优势,协助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加强数字化工具的运用,提升内部管理与市场经营能力。
完善风控体系,提升风控水平。银行在服务制造业方面缺少足够的经验,在业务开展初期难免面临不良率上升的问题,这一方面需要银行保持必要的战略定力,适当提高制造业贷款的不良容忍度,坚持把制造业金融服务持续做下去;另一方面银行也应基于不断深入的产业研究成果,针对性地完善制造业风控体系,包括制定细分行业的差异化信贷政策及风险监测指标;在行业内根据企业规模、竞争地位等因素构建更细维度的评级模型;加强智能风控体系建设,通过高维数据应用实现风险全周期的前瞻性管控;将风险经理内嵌产品和业务团队,增强风险响应的及时性,全面探索提升制造业的风控水平。
加强多方协同,提升服务质效。目前,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及各类金融机构均在陆续出台相关措施,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银行应加强对政策精神的理解,积极运用各类政策工具,着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协同。一方面,用好央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制造业设备更新等项目融资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积极与地方政府、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加强合作,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缓释制造业企业贷款风险。此外,围绕配套建设中的短板,银行要在合作过程中积极反馈、努力争取更多企业数据的共享开放,参与并推动新型资产标准、估值、入表和交易规则的制定,为制造业企业贷款争取更多贷款贴息及更低担保费率等,通过集聚各方力量,共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原银行战略发展部)
责任编辑:杨生恒ysh1917@163.com
①2024年5月31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2024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其中,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54%。
②数据引用自《中国金融》2023年第13期《金融赋能江苏制造业转型》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