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英译看跨文化共情传播策略优化
2024-12-25黄民燕史小平蒋晶
摘要: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对中国文化对外宣传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剖析“Lunar New Year”“Spring Festival”和“Chinese New Year”三种英译在春节文化国际传播中的接受度和好感度,以及在不同传播渠道中的效果,从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语言习惯与认知差异、传播方式与共情策略三大维度进行系统对比。研究发现,“Spring Festival”在跨文化共情传播中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影响力。研究进一步优化传播策略,包括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创新优化传播手段、建立完善反馈机制等,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结果表明,多元化的传播方式、精准的文化翻译及有效的反馈机制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全球的关键。
关键词:共情传播;翻译策略;春节英译;文化外宣;文化翻译;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0(c)-0153-05
Optimizing Cross-cultural Empathetic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by the Exampl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pring Festival"
HUANG Minyan, SHI Xiaoping, JIANG Jing
(Hun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Changsha Hunan, 410200, China)
Abstract: The Spring Festival,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a,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broad.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acceptance and favorability of thre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Lunar New Year", "Spring Festival" and "Chinese New Year"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s well as their effects in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his study found that "Spring Festival" has higher effectiveness in cross-cultural empathy communic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cultural identity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language habits and cognitive difference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empathy strategies. The study further explored the flexible us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novative optim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feedback mechanism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versified communication methods, accurate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effective feedback mechanisms are keys to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Key words: Empathetic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pring Festival; Cultural publicity; Cultural transl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此举不仅彰显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更突显春节的全球影响力。然而,春节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如何通过翻译准确传达其文化内涵与深层意义尤为关键。
1 共情传播指导文化外宣翻译的可行性分析
1.1 文化外宣的困境
在文化外宣过程中,多种因素影响其传播有效性,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文化背景差异。由于中外文化在根源和演变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许多相同文化元素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不同,甚至相悖。例如,“红色”和“龙”在中华文化中是代表吉祥、喜庆和权力等比较褒义的符号,在西方文化中却常常被赋予血腥和残暴的负面含义。这种意义的差异不仅增加了文化外宣难度,也容易导致信息传递失真和误解。
除了文化背景差异外,由于不同文化对同一事物或行为的理解和解释存在偏差,认知差异也是文化外宣面临的重要挑战。以祭祖为例,在中华文化中,祭祖是一种传统习俗,通常与一些重要传统节日如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和中元节等相关联,通过准备祭品、行礼等仪式,向祖先表示崇敬与怀念并祈求保佑,同时也是传承家族血脉和维系家族团结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与祭祖相似的行为可能被理解为“worship”(崇拜),但崇拜对象通常是神灵、宗教领袖或具有超凡力量的存在。西方文化中的崇拜行为往往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强调对神灵的敬畏和服从,以及对信仰的坚守和传播。
此外,污名化现象也是中华文化外宣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些国外媒体在报道中国时,选择负面角度,甚至故意对中国进行污名化。这不仅扭曲了中国形象,也阻碍了中华文化外宣正常进行。例如,在报道中国社会问题时,一些国外媒体夸大其词、断章取义,以此来制造轰动效应以吸引受众眼球。这无疑加剧了文化外宣的困境,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受到损害。
在文化外宣中存在的文化背景差异、认知差异及污名化现象,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不少障碍,需要通过外宣翻译来架构一座跨文化共情传播的桥梁。想要架好这座桥,就要先了解共情传播的发生机制。
1.2 共情传播的机制
赵建国教授在共情传播的研究中提出了富有洞见的理论框架。他认为,共情传播作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效果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得以体现:认知层面、情感和态度层面及行动层面。在认知层面上,共情传播能够促使受众对传播内容产生深刻理解和认同;在情感和态度层面上,共情传播能够激发受众情感共鸣,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态度和观念;在行动层面上,共情传播甚至能够影响受众的行为选择,促使其采取积极行动[1]。
为了实现共情传播效果,传播者需要通过情感来催生情感,提供能够引发受众共鸣的传播内容。同时,创造特定情境也是实现共情传播的重要条件[2]。情境可以是一个具体时空背景,如游行、集会等身体共在的情况,亦可以是一个虚拟共在环境,如互联网跟帖、微信群等。在这些情境中,传播者能够通过情感的激发和共鸣的产生,实现与受众的深度互动和情感连接。情境是一个给定的时空场域中所展现出来的整体境况和环境条件,包括所有事物或信息,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情感、情绪及认识判断,在共情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3]。在共情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需要充分考虑情境因素,选择适当传播时机和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受众共情反应。
1.3 跨文化共情传播
在深入探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胡开宝教授指出,我国外宣文本的起草、翻译与传播部门往往缺乏协同合作,导致外宣文本在构建、翻译和传播环节的脱节,并提出国家外宣翻译传播策略,即柔性传播、多形式传播和多主体传播等。其中,柔性传播策略,又称共情策略,旨在增强国外受众对我国外宣翻译作品的认同。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具有世界意义或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外宣文本进行翻译和传播,以此增加我国外宣翻译作品与国外受众之间的文化接近性和认同感;二是在重视再现原作思想的同时,关注目标读者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尽量运用归化策略,以减少译本给读者带来的文化陌生感[4]。
任庆亮教授则强调知识生产、语言转换和共情传播三重向度在对外传播实践中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识生产是对外传播的基础,语言转换是关键环节,而共情传播则是引领整个过程的向导。这三重向度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对外传播的全过程[5]。
在共情传播的视角下研究文化外宣,应以外宣文本为基础,精心选择那些容易引发共情的内容,如具有普世价值或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文本[6]。同时,外宣翻译作为关键环节,需要在充分考虑目标读者文化、认知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量,并适当调整翻译策略。此外,还应以共情传播理论为指导来分析外宣文本的传播效果,并运用大数据分析、话语分析、舆情监测等技术手段来了解和评估对外传播策略和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科学反馈机制。这一机制将直接作用于外宣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决策及传播媒介的偏好等多个环节,形成一个动态循环、持续优化的跨文化传播体系。
2 “春节”英译的案例分析
2.1 研究方法
本文以“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相关英文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究春节的三种翻译,即“Lunar New Year”“Spring Festival”和“Chinese New Year”。这三种翻译在不同情境和受众中可能有不同的接受度和好感度。笔者对各国有关春节的新闻报道进行搜索、分析和总结,验证哪种翻译更受欢迎。
首先,确定关键词“Lunar New Year”“Spring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as a UN floating holiday”,使用Google News等新闻搜索引擎,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时间范围为2023年12月22日至2023年12月29日,确保覆盖各国的新闻报道。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从各国新闻网站上获取与关键词相关的新闻报道,收集新闻标题、来源、发布时间等信息。其次,对收集到的新闻进行内容分析,了解各国是如何报道的,以及采用哪种翻译版本,并记录各国对春节的描述和表达。最后采用跨文化文本分析,比较不同国家对春节的报道,识别不同翻译版本的使用频率和趋势,并考察不同国家在报道中是否更倾向于使用某一特定的翻译版本。
2.2 研究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Lunar New Year as a UN floating holiday”相关新闻有143条,替换关键词“Lunar New Year”为“Chinese New Year”,相关新闻条数为123条;再用“Spring Festival as a UN floating holiday”进行检索,相关新闻为60条。可见,在“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相关英文报道中,“Lunar New Year”的翻译使用略多于“Chinese New Year”,而“Lunar New Year”的使用次数是“Spring Festival”的2.4倍。
对相关数据和新闻内容进行人工筛选和分析后,发现相关新闻报道中使用“Chinese New Year”的有中国政府官方新闻网站、BNN Breaking等,使用“Lunar New Year”的除了中国媒体外,还有越南最大的在线新闻网站之一VnExpress。但是使用“Spring Festival”的除了国内媒体如中国日报网外,还有菲律宾的Daily Tribune(《每日论坛》)报纸、南非的Independent Media(独立媒体)集团的在线新闻平台、肯尼亚的Capital FM等。
2.3 共情传播效果分析
在英语国家,关于春节的翻译“Lunar New Year”“Spring Festival”和“Chinese New Year”,在不同情境和受众中有不同的接受度和好感度。
“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的优势表现在较为中立,包含亚洲多个国家的农历新年,而不仅指中国。在一些特定情境下,人们可能不清楚具体是指哪个亚洲国家的新年。“Spring Festival”是“春节”的直译,准确地表达了春天的到来,符合春节的庆祝氛围,而且涵盖范围更广,包括其他亚洲国家及海外华人对除夕和农历新年的庆祝。“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明确指出是中国的传统新年,直截了当,但显得较为局限,不包括其他亚洲国家的农历新年。
共情传播的接受度和好感度取决于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认知[7]。一些具体的场合可能更适合使用某种翻译,例如,在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的场合,如中国文化节庆、商业活动等,“Chinese New Year”可能更为合适。但在国际性场合或活动中, “Lunar New Year” 和“Spring Festival”可能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它们更广泛地包括了亚洲多个国家的农历新年庆祝,比如在“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相关英文报道中。
“Lunar New Year” 和“Spring Festival”在“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相关英文报道中的共情传播效果可以进一步通过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语言习惯与认知差异、传播方式与共情策略来分析。
从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来看,“Spring Festival”直译为“春节”,直接体现了这一节日与春天、新生和希望的紧密联系。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团圆,而“Spring”一词在英文中同样代表着新生和复苏,因此在文化认同上能够引起强烈情感共鸣。使用“Spring Festival”作为翻译,有助于非中文母语者更直观地理解春节文化内涵和重要性。
从语言习惯与认知差异来看,英文中“festival”一词通常用于描述重大的、具有文化意义的庆祝活动,其涵盖的范围广泛,可以包括宗教、历史、文化等多种元素。将春节翻译为“Spring Festival”,既符合英文表达习惯,也避免了直译为“New Year”可能造成的与其他国家或文化新年庆祝活动的混淆。此外,“Spring Festival”在英文中的发音和书写都比较优雅,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易于国际受众记忆和传播。
从传播方式与共情策略来看,“Spring Festival”的使用不仅限于中国媒体,还出现在菲律宾、南非、肯尼亚等多国媒体中。这表明“Spring Festival”这一翻译在国际传播中具有一定的接受度和通用性,有助于将中国春节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此外,在TikTok 上搜索,与“Spring Festival as a UN floating holiday”相关的短视频有12条,与“Lunar New Year as a UN floating holiday”相关的短视频有6条, 与“Chinese New Year as a UN floating holiday”相关的只有1条视频。可见,在“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的短视频中,“Spring Festival”所用频次更多,更有利于“春节”的共情传播。
所以就“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相关英文报道的“春节”表达而言,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Spring Festival”的翻译更恰当。
3 “春节”跨文化共情传播策略优化
3.1 灵活运用翻译策略
在春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外宣中,翻译策略选择尤为关键。通过精心挑选与春节紧密相关文化元素翻译案例,可以总结出包括直译、意译、释译、改译及音译等多种翻译方法,旨在为跨文化共情传播提供策略指导,并进一步提升文化外宣的翻译质量。
直译法,例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活动可以直译为“Dragon and lion dances”。这一译法直截了当,准确传达了文化活动的核心要素,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意译法更加侧重于表达文化活动的深层含义。例如,春节的“祭祖”活动,如果直译为“Ancestral worship”,可能会因为“worship”一词的宗教色彩而引发误解。因此,意译为“Honoring ancestors”或“Paying respects to ancestors”更为妥帖,能够更准确地传达这一传统习俗的敬重与缅怀之情。
释译法在保留文化元素基础上,加入了更多解释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例如,年画可以释译为“(Chinese) Spring Festival paintings/prints”。这样的译法既保留了年画与春节的紧密关联,又通过添加“Spring Festival”和“Chinese”等词汇,突出了其艺术性和文化指向性,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改译法是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对翻译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创新。以压岁钱、红包为例,译为“Gift/lucky money in red envelopes”更为恰当。这一译法既保留了文化内涵,又突出了压岁钱的形式,整个表达自然且准确,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增强跨文化共情,促进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
通过这些翻译策略的优化与创新,可以更好地传递“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共情,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3.2 创新优化传播手段
随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要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国际传播,创新和优化传播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全面、客观地展现真实而立体的中国国家形象[8]。
充分利用广泛覆盖和即时互动特点的社交媒体平台,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例如,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拥有庞大的全球用户群体,是信息传播和观点分享的重要阵地。在这些平台上发布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彩内容,结合生动有趣的语言和视觉元素,能够深入介绍中国的历史、艺术和风俗习惯,从而吸引更多国际受众的关注和了解。同时,利用短视频平台,如TikTok,通过直观且富有创意的短视频内容,可以让全球观众更加生动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线下活动仍然是推广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举办各类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的庆祝活动、文化展览和艺术表演,可以邀请国际友人亲身参与,使其通过亲身体验来深入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海外举办中国电影节、中华文化周等活动,能够吸引当地民众的关注,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故事化传播也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传播方式[9]。通过讲述中国普通人的真实故事,以及创作关于中华文化的优秀影视作品,可以让全球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新的科技手段能够显著提升文化传播的效果。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以为全球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中华文化体验,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进行跨语言翻译,可以消除语言障碍,推动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通过这些创新和优化的传播手段,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3.3 建立完善反馈机制
为了更有效地推广中华文化并优化相关传播策略,构建和完善反馈机制至关重要[10]。通过该机制精准捕捉受众的需求与反馈,进而对传播内容和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首先,可以设立多渠道的意见收集系统,如在线调查问卷、社交媒体互动平台及电子邮箱等,以便及时、全面地收集受众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意见和建议。渠道应保持开放性和透明度,鼓励受众积极参与并提供宝贵意见,从而为文化传播的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进行定期分析和总结。通过运用数据分析和文本挖掘技术,深入洞察受众偏好、需求及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传播策略,提升文化传播质量和效果。
再次,建立有效的反馈响应机制。对于受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批评,相关机构或部门应及时给予回应和处理,以增强受众参与感和归属感,并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最后,反馈机制构建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优化。相关机构或部门应根据受众反馈和市场变化,对反馈机制进行适时调整,确保其始终能够适应文化传播的新需求,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坚实的支撑。
通过构建和完善反馈机制,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受众需求,优化传播策略,从而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和深入影响。
4 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创新传播手段、反馈机制及共情传播理论在文化传播和翻译中的应用,提出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元化渠道和创新传播形式,例如,故事化叙述与科技融合,能够显著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效果,生动直观地展现其独特魅力,吸引更多国际关注。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对于优化文化传播策略至关重要。通过收集并分析受众反馈,可以更加精准地满足受众需求,调整传播内容与形式,进而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在翻译领域,本研究强调了翻译学、认知语言学和传播学的交叉融合在共情传播理论框架下的重要性。通过考虑文化认同、情感共鸣、语言习惯、认知差异,以及传播方式和共情策略,翻译者可以全面而深入地调整外宣翻译策略,进而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同时,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释译、改译和音译,有助于精准传达不同的文化元素。
参考文献
[1] 马龙,李虹.论共情在“转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2):77-83.
[2] 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5):59-76,127.
[3] 赵建国.论共情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6):47-52.
[4] 胡开宝.国家外宣翻译能力:构成、现状与未来[J].上海翻译,2023(4):1-7,95.
[5] 任庆亮.知识生产、语言转换与共情传播:中国脱贫故事对外传播的三重向度[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9(6):69-72,86.
[6] 李成家,彭祝斌.论跨文化共情传播:基于国际互助抗疫的探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5):65-69.
[7] 杨奇光,左潇.国际传播中的共情:理论、策略与省思[J].对外传播,2023(6):35-39.
[8] 孟昀.社交媒体中的官方叙事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3.
[9] 梅凯.从“硬传播”到“心联通”:从《大道无垠》谈“一带一路”题材政论片的创新传播[J].北方传媒研究,2023(6):48-54,59.
[10]陈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