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哈萨克语接触研究综述
2024-12-25阿娜尔古丽·马哈提
摘要: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通过文献分析法,以有关汉哈语言接触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发现,现有研究成果侧重于汉哈语言接触产生的汉语借词、汉哈语言接触过程的语码转换及双语现象等,研究形式多样,成果数量丰富。但也存在调查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有待进一步拓展等问题。汉哈语言接触研究不仅为接触语言学提供了汉语和阿尔泰语系的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的研究个案,进而完善语言接触理论和方法,也为今后的哈萨克语研究工作和展现出近期哈萨克语的真实面貌都可提供借鉴。汉哈语言接触研究能够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使用,对于构建新疆和谐语言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哈萨克语;语言接触;借词;语言使用;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H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0(c)-0189-05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and Kazakh Language
Anargul Maha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ibrar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Abstract: Language contact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behind language evolution.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and Kazakh languages. Through sorting,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it is found that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mainly focus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generated by the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and Kazakh languages, code switching during the contact process, and bilingual phenomena. The research forms are diverse and the number of achievements is considerable. However, there are also issues such as insufficient depth and breadth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need for further expansion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The study of Sino Kazakh language contact not only provides a case study of the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and minority languages of the Altaic language family for contact linguistics, thereby improving language contact theory and methods, bu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on Kazakh language and showcasing the true face of Kazakh language in recent times. The study of Han Ha language contact can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use of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and scrip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language life in Xinjiang.
Key words: Chinese; Kazakh; Language contact; Loan; Language usage; Research status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提出,“准确把握中国语言国情,遵循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牢固确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树立科学语言文字观,改革创新、稳中求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妥善处理好各类语言文字关系,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语言是主要交流工具,进行语言研究对促进当下我国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完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稳步增长、加强中华文化认同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助推民族地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是语言接触的前沿地带。在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长期交往和交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语言接触。语言接触是指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语言或变体的个人或群体,在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语言使用现象及其结果所产生的各种变化情况[1]。从语言发展变化的历史角度看,世界上没有“纯粹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会与各种邻近语言发生接触,因而产生各种语言现象,哈萨克语也不例外。作为新疆第二大少数民族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由此,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语料,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阐释哈萨克语与汉语言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异现象及其内在机制、语言生活、对国家通用语的语言态度等情况,对探索语言共时变异模式、厘清接触背景下的哈萨克语变异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1 汉哈语言接触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
本研究的绝大部分文献数据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在检索时将与汉哈语言接触有关内容设为关键词,不设定时间条件。经过筛选剔除不符合研究主题的文献后,共获得85条可分析的有效文献,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此外,对与本研究内容有关的高等学校教科书以及其他研究著作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汉语和哈萨克语言接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受到语言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出现不少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汉哈语言接触问题奠定了基础。为了深入了解汉哈语言接触的研究情况,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资料来源,以“文献类型=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主题=哈萨克语*汉语借词OR哈语*借词OR汉语-哈萨克语OR哈萨克族语言使用”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共获取121 条文献,经过对无关文献进行删除,最后共得到85篇论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62篇,学位论文23篇。而涉及本研究内容的高等学校教课书为10册、一部科研著作。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试图通过对以上85篇论文和11册书籍中涉及语言接触部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其研究内容、方法,力争清晰地展现我国汉语和哈萨克语接触研究的发展趋势,为今后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 汉哈语言接触研究现状分析
2.1 历年论文发表趋势
对汉哈语言接触领域年度发文量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哈语言接触领域研究的水平和发展状况。通过对汉哈语言接触研究发文量变化的图像分析,可以更直观地呈现年度文献数量的增长情况(见图 1)。如图1所示,2008—2015年汉哈语言接触相关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合计总量为50篇,占比60.24%。相比之下,1985—2007年、2016—2021年的发文量很少。
2.2 研究内容分析
语言接触研究内容涉及词汇借用、语言变异、语音变异、特定地区语言生活调查研究、语言干扰、双语现象、语码转换、综合性研究等方面。基于检索到的85篇论文研究主题,汉哈语言接触相关研究侧重于借词(24篇,28.2%),其次于语言使用及其态度(20篇,23.5%)、双语教学(18篇,21.1%)、语码转换(11篇,12.9%),而语音、语法演变及其他相关研究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12篇,占比14.3%)。
2.3 词汇借用研究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生活、政治、经济上互相影响,文化上互相交流,必然会产生语言方面的互相吸收、互相学习。因此,汉语和哈萨克语互相借用的情况源远流长。除了教科书的词汇部分罗列指出借词外,通过对检索获取文献的发表时序分布的统计可见,我国学者对汉哈语言接触的关注源于1985年巴合提奴尔·达尔坎拜发表的《关于哈萨克语中的汉语借词》[2]。该文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哈萨克语中的汉语借词进行分析,通过举例探讨其借用方法、辅音及语法方面的变化。在此后关于汉语借词的研究逐渐增多。如努尔哈毕的《谈汉语借词在哈萨克语中的正音问题》(1998年)、黄中祥的《哈萨克语中的汉语借词——兼谈文化接触和双语现象》(2002年)、蒋宏军的《哈萨克语中汉语借词》(2010年)、加纳尔·哈那皮亚的《哈萨克语外来词的研究》(2015年)、邱新霞的《试论哈SFnYfT0Q+OERUOmeeb9s/R0M1hXxn4DzBN20uFyKIoQ=萨克语中的借词》(2020年)等24篇文章,从不同层面直接或间接地对哈萨克语中汉语借词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借用原因等情况进行阐释,已形成研究汉语借词相关的基本理论体系。哈萨克语中的汉语借词的不断增多,一方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使哈萨克语的表达更加方便、简洁,同时也对哈萨克语的词汇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4 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研究
语言接触不仅会使语言的结构发生变化,也会使语言的功能发生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语言兼用和语言专用。根据检索到的论文内容,发现近年来国内对哈萨克族语言使用及其语言态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基于检索获取文献的发表年份,对哈萨克族语言生活的研究始于邬美丽的博士学位论文《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3]。该研究成果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壮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及其语言态度进行调查分析。
后来每年均有1—2篇关于该研究内容的论文,共2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4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这说明哈萨克族语言生活研究一定程度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王远新的《伊宁市郊多民族杂居村的语言生活——英也尔乡六七段村的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调查》《哈萨克族移民新家园的语言生活——乌鲁木齐市阿克苏乡鹰舞庄园居民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调查》,阿尔达克·波拉提的《哈萨克族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现状调查——以伊宁市为例》、古丽皮娅·木合塔尔的《多语环境下的新疆伊宁市哈萨克族居民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2014年)、王少华的《城市哈萨克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研究》等[4-7]个案研究,都是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调研形式来对某地区哈萨克族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哈萨克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特点及发展趋势,展示新疆多彩和谐的语言生活状况。可见,不少学者已初步完成了对哈萨克族语言使用模式和语言态度的研究。这些研究很有价值,尤其是对新疆语言使用的深入研究,这不仅加强民族团结,而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5 双语层面的研究
双语层面的研究非常多,主要侧重于双语教学的研究。双语教学是指以两种语言作为媒介,同时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本文涉及汉哈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双语教学研究论文共有18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为8篇,占比44.4%。如古丽娜·沙比提的《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现状、问题及策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第一中学的个案研究》、古丽沙依拉·叶尔买克拜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中学地理双语教学实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阿力达克·纳斯依的《新疆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现状研究及建议——以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中学为例》等论文,以单科教学为主[8-10],对其双语使用特点进行分析,展示其现状及提出对应的策略建议。
2.6 语码转换研究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语码转换长期以来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根据检索到的文献,主要是社会语言学角度对汉哈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如古丽皮娅·木合塔尔的《浅析哈萨克族大学生口语中的汉哈语码转换》、胡希塔尔·阿依丁的《浅析新疆哈萨克族家庭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等论文[11-12],从自然语言交流中收集一些实例对哈萨克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及其功能进行了归纳,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除此之外,阿娜尔·努拉汗在《哈—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初探》[13]一文便基于顺应理论框架对哈萨克族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析。而其他论文基本为理论论述,阐明语码转换现象过程中提到的哈萨克语例子。
2.7 语音、语法及其他相关研究
语言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对语音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增加或减少新的音素或音节结构。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音变现象,并对语音系统造成一定的干扰[14]。据笔者掌握的文献材料,汉语对哈萨克语的语音产生的影响研究很少。目前,专门对哈萨克语语音变异做研究的只有曹湘洪的《汉语接触影响下的哈萨克语语音变异个案研究》[15],该文章探讨了汉语接触影响下的哈萨克语语音变异的整体趋势以及语音变异与代际差异之间的关系,并认为汉语的影响使哈萨克语的元音和辅音都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异,其中元音变异比辅音多一些。而语言接触对哈萨克语语法如何影响?这个尚未研究,有些学者把语码转换现象同等为语法结构,可笔者认为语码转换只是人们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过程中,由一种语言或变体换成另一种语言或变体的现象,只存在暂时的口语交流中。
除此之外,对汉哈语言接触研究成果中,综合性研究极少。目前只有1部课题著作,即《多语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语言使用变异研究》[16],书中首次细致地阐述了很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分析结论,为汉语和哈萨克语语言接触研究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该成果以乌鲁木齐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为样板地,基于学生收集的语料,探讨由于汉语影响所导致的哈萨克语在语言不同层面和不同语域中变化的总趋势与语言特征,以及社会变量和语言使用变异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部著作由于将语言接触的研究从分散分析导向了系统综合研究而备受关注。
3 汉哈语言接触研究的薄弱环节与应对措施
语言接触研究不仅对于语言学和社会学有着重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教育和语言规划与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语言接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途径之一,同时语言接触也能从语言维度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源流。为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积极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我们必须及时把握语言国情,遵循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积极开展语言国情相关的调查活动,及时总结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系统梳理能够发现,目前关于汉哈语言接触研究成果不少,尤其是从汉哈语言接触视角对语言借用与语言使用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今后研究已奠定基本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然而,汉哈语言接触研究整体上还未受到语言学界广泛关注,语言研究中依然存在着薄弱环节。
3.1 薄弱环节
首先,从研究成果数量来看,汉哈语言接触个案研究较少、不够全面。对汉哈语言接触整体情况和深层规律探讨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在语言接触下哈萨克语语音变异研究成果也很有限。由于语音是构成词汇的基本单位,鲜少有学者探讨哈萨克语的汉语借词过程中其语音变异现象且浅谈辄止,尚未有学者专门做深入研究。其次,现有研究方法多是共时静态研究,动态研究关注不够。汉语借词作为“异质成分”,在取得哈萨克语词汇的资格后,需要在音、义等方面进行重新“匹配”,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对汉语借词进行动态观测和考量。最后,研究内容不均衡,难以真正揭示汉哈语言接触研究的深层机制。基于研究内容分析,涉及汉哈语言接触研究内容的借词研究较为丰富,而语音、语码转换变化的研究,尽管已有学者开始着手研究,但都处于摸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缺少汉哈翻译所引起的哈萨克语变异分析研究。从理论层面来看,翻译带来的语言变化是语言接触研究的一个分支。翻译作为语言接触的一个媒介,对哈萨克语会产生一定影响。
3.2 应对措施
一是扩展汉哈语言接触研究新视角。语言接触的研究应该增强其与生态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二是提高汉哈语言接触研究内容的深度。关于汉哈语言接触研究成果中缺乏系统性的、宏观层面的研究。三是要多元化研究方法。目前关于汉哈语言接触的研究方法还较为单一,局限在描述性和解释性的定性研究,缺乏基于实证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重视研究方法的丰富与多元。
4 结束语
因此,在社会语言学视角对汉哈语言接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总结提出其薄弱环节,不仅是探究单一的语言问题,也是对多语言背景下的新疆语言生态环境的探索。本文根据对现有汉哈语言接触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分析,总结提出研究内容不均衡、研究深度不够深入、研究视角不全面等问题。针对这些研究薄弱环节,提出应该积极采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即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拓展思路,多做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语言资料并对其进行多维分析和深入阐释。同时,语言接触是文化接触的载体。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提供了更多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实和各民族共同铸就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语言学证据。要深入研究边境地区的民族语言,为加快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提供更多的语言学和文献学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兴权. 接触语言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
[2] 巴合提奴尔·达尔坎拜,雷春芳.关于哈萨克语中的汉语借词[J].语言与翻译,1985(3):40-44.
[3] 邬美丽.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4] 王远新.伊宁市郊多民族杂居村的语言生活:英也尔乡六七段村的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调查[J].民族翻译,2011(2):41-51.
[5] 王远新.哈萨克族移民新家园的语言生活:乌鲁木齐市阿克苏乡鹰舞庄园居民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调查[J].语言与翻译,2017(4):64-73.
[6] 古丽皮娅·木合塔尔.多语环境下的新疆伊宁市哈萨克族居民语言使用状况[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1.
[7] 王少华.城市哈萨克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研究:以新疆奎屯市哈萨克族为个案[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8.
[8] 古丽娜·沙比提.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策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第一中学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9] 古丽沙依拉·叶尔买克拜.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中学地理双语教学实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6.
[10]阿力达克·纳斯依.新疆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现状研究及建议:以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中学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6.
[11]古丽皮娅·木合塔尔.浅析哈萨克族大学生口语中的汉哈语码转换[J].知识文库,2015(18):57.
[12]胡希塔尔·阿依丁.浅析新疆哈萨克族家庭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J].汉字文化, 2021(S2):37-39.
[13]阿娜尔·努拉汗.哈-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初探[J].语言与翻译,2010(1): 22-25.
[14]朱红,郑婷.发展中的国内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6(1):42
[15]曹湘洪,刘韶华.汉语接触影响下的哈萨克语音变异个案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3(6):150-155.
[16]曹湘洪.多语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语言使用变异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